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博 《天府新论》2014,(1):134-138
以阶层关系调整为核心的社会结构变迁,既是中国转型实践的实际结果,也同时影响着转型实践的发展方向,而社会核心价值与理想信念的培育将成为塑造阶层共识、协调阶层利益、凝聚阶层力量的关键因素。依托执政党建设国家的历史路径,以“道义”为纽带的文化传承与融通将为各个阶层社会信心的提升予以有力支撑,并为当代中国阶层关系的重塑提供新的渠道。  相似文献   

2.
清末政治转型失败是各种"合力"作用的结果.从宏观的角度分析,导致其失败的关键原因有三个:1.传统政治文化的惰性致使转型缺乏社会动力与活力.2.传统士人阶层气象的丕变导致组织制度的缺失.3.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意识形态的崩溃使转型缺乏精神基石.研究总结这一历史实践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把握历史,更可为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自马克斯·韦伯以来,以"市场能力"为核心分析元素的阶层分析理论取代马克思以"所有权关系"为分析重心的阶级分析方法成为现代西方观察社会结构的主流范式.但是,当代西方一些学者不满意于流于社会表层结构分析的阶层分析模式,试图将阶级分析方法和阶层分析方法结合起来,尤其是他们虽然充分注意了"组织资产"和"技术/资格证书资产"两个纬度的重要作用,但仍然把所有权关系作为社会结构分析的首要变量.这对于观察和分析现阶段我国的社会结构有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理论和实践均表明,体制转型往往是欠发达国家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体制变革促进了中国现代服务业的增量发展,但服务业及企业"做不大、做不长、做不强"的现象依旧存在,其病因就是"体制病"。中国现代服务业的"体制病"是与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全球化、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密切联系的,并在形式上表现为外资排斥本土、计划排斥市场、工业排斥服务业、低端排斥高端的现象。由于四大排斥效应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系统性问题,就使得单纯以"强化市场竞争"或"加速对外开放"为目标的分类体制改革效果大打折扣。因此,需要认真探究中国现代服务业"体制病"的微观动力学内容,正确处理以四元主体为基础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垄断国企与竞争民企"、"社会组织与政府机构"、"特权阶层与草根阶层"的四对关系。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医治服务业"体制病",必须深化体制改革,这不仅仅是价格和市场结构乃至产权关系的改革,更需要形成以"四元治理"为核心的体制变革思路。  相似文献   

5.
蔡翥 《学术探索》2005,(1):57-62
本文将研究视角放在微观层次上,选择关系资源为分析路径,同时结合宏观层面的制度性动力分析,拟以实地调查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形式,来探析农村社区阶层分化逐渐发生、发展的过程,研究当代中国农村,特别是以安徽为典型形态的中部地区农村农民的社会阶层分化问题,探讨转型期关系资源与农民阶层分化的关联,并将就实地调查中所获农民阶层分化的具体情况,探析"关系"这一中国传统文化因子向关系资源转变的过程,分析关系资源在农民阶层分化中扮演的角色,对这一微观层面的社会事实做出解释,并尝试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为相关社会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存在着统治阶层和思想阶层的"大传统"与平民阶层的"小传统"之间的分野,前者宣扬仁爱与礼教,倡导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体系;后者则崇尚情义与平等,信奉以"义"为特征的道德观念.二者既对立又统一,共存于同一社会中并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7.
通过阶层理念、阶层福利、转型中国、福利国家、社会保障的价值、社会保障的“阶层化重构”,六个角度切入社会结构,可以得到社会福利为核心的阶层分析新视角。从理论模型上,运用“阶层”与“社会福利”两个变量分析“阶层的社会福利”问题,并通过分析得出中国各阶层福利分配不合理的结论;为使社会福利的“天平”平衡,为社会保障的健康、有序、科学、成功的发展,须对社会保障进行“阶层化”调整,而阶层化调整的成功要素就在于“中间阶层”的扩大和其社会福利的加强,使之成为中国人口的主体和社会保障所保障的主要方面,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完成中国改革开放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8.
社会分层结构:机制变革与阶层相互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讨论了在市场转型过程中,中国社会分层结构中阶层间相互作用关系和结构整合机制的变革。以韦伯关于“依仗命令”和“依仗利益”的两种统治权力的理想类型为概念工具,本文区分了强制性命令权力和交易性权力两种阶层间相互作用关系和结构整合机制,并以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转型为基础,分析了上述转变的社会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能力、财富作为个人利益向公共利益转化的间性原则,是中间阶层发展观的两个重要维度,是中间阶层在现代社会的主要交往方式。古典功利主义从情感、秩序、美德三个方面为研究中国中间阶层的道德情操提供理论方法论工具。以知识分子为实践主体的中国社会转型期中间阶层,他们的社会身份一方面需要从理性上被界定,另一方面他们在法制的完善和社会正义力量的道德诉求方面也应该在社会秩序建构上加以接纳。中国社会道德转型表现为与个体道德相关联的个体道德权利和道德责任的道德反应被社会认可,社会道德思维走向多元化特征。  相似文献   

10.
群山格局:社会分化视野下的农村社会成员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现阶段中国社会转型中,农村社会成员发生了分化。一方面,农村社会成员在横向上分化为多个并列的派系,在此基础上农村社会建构起了一种以派系为核心,主要按利益关系的大小和紧密程度向外扩展的新型差序格局,形成了独特的多元性农村社会成员结构;另一方面,农村社会成员在纵向上分化为若干地位不等的阶层,在此基础上农村社会建构起了上下有别的等级秩序,形成了山峰状的阶层结构。农村社会成员结构是分派结构与分层结构的有机结合。受分派和派系竞争的影响,分层结构将不同程度地"扁平化";受分层和阶层博弈的影响,分派结构将不同程度地"等级化"。在分层与分派两者结合的视野下,中国农村社会正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社会结构——群山格局。其主要特征是:(一)上层精英因派系因素的影响而分裂为若干利益集团,展开竞争;(二)下层群众因受分层和分派双重因素的影响,处在若即若离、聚散不定的状态;(三)阶层博弈因受派系竞争影响而弱化。  相似文献   

11.
转型时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转折点,这一时期社会建设任务将更加繁重,其核心就是民生建设。笔者从民生的视角来探讨转型时期如何促进民生建设,促进社会和谐。民生建设与社会建设关系极其紧密,并且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对于中国未能自发地产生现代资本主义这一问题,韦伯在文明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提供了一个典范性的回答。中国独具创造的科举官僚制,平衡了恣意的家产制君主支配欲求与地方望族的垄断欲求,代之以非世袭但享有社会特权地位的和平主义官僚阶层。士阶层与具有高度此世性、实践理性之官僚阶层的合体,决定性地将卡里斯玛日常化的方向塑造为以礼为具体呈现的现世秩序的神圣化,以礼与孝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又反过来为士阶层的支配地位赋予了观念上的合法性依据。这一平衡、自洽的思想与支配结构是中国文明长期保持稳定与静态的原因,也窒息了极富潜力的新因素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以1840年为标志,中国进入了近代社会,开启了中国社会的现代性变迁和转型.20世纪初,随着西方社会学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引入和传播,中国社会学也由此开始建构.中国社会学百余年发展轨迹显示,这一学科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发展和成熟起来、直面三大学术关系(即"中-西""古-今"以及"理-实"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可以说,研究和回答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种种实践问题,赋予了中国社会学独特的品格.在未来,中国社会学者将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服务中国社会发展,继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并在这一过程中淬炼"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社会学.  相似文献   

14.
随着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的转型,关于社会结构与消费之间关系的研究,已结构性制约下的消费行为研究,转为研究消费实践如何塑造社会结构.在消费社会中,增长没有带来丰盛,消费的社会区分逻辑仍是客观存在的.符号消费、大众消费与品位消费作为社会理论家分析消费社会的概念工具,为我们描绘了消费实践中阶层分化的三种图景,也为中国分层研究提供了新议题.  相似文献   

15.
统合:透视当代中国社会阶级阶层关系的新框架(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来,当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质的变迁,延续了几千年的超稳定结构被消解了,渐渐地出现了一个全新的社会结构形态,即初具现代化雏形的社会结构.在社会结构中,阶级阶层结构是最为核心的部分,对阶级阶层关系的研究应当是认识当前中国社会结构巨大变迁的最佳切入点.面对学术界将阶级和阶层研究对立起来的问题,从中国的现状出发,把阶级分析与阶层分析统合在一起,用统合式的框架来透视和研究当代中国社会阶级阶层关系,一些理论和现实问题可以得到较为恰当的解决.  相似文献   

16.
阶层关系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转型时期我国阶层关系出现了多样化表征,经济利益博弈是各个社会阶层的主要活动内容,政治资源角逐加剧了阶层关系冲突可能,阶层流动与意识形态统一趋于困难。建构阶层关系和谐的路径可以分从多个视角考量:首先要分好财富“蛋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其次要合理配置政治资源,提升政治民主水平;最后要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各阶层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17.
当前中国农村社会结构进入了深度调整时期,农村社会阶层的分化与重组面临着人口转型、农业转型和经济新常态等多重因素制约,正处在阶层定型化的关键时期。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农民工阶层将成为农村社会结构中变化最大的阶层:进城经商、在城市有稳定工作的农民工及其家庭逐渐脱离农村,成为城市社会结构的组成部分;本地半工半耕型农民工将超过候鸟型外出务工农民工,两者构成农村社会结构的主体,是农村的中间阶层。农村中的私营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数量有所减少,新型农业主体数量增长较快,纯农户比例大幅缩减,贫弱阶层数量将随国家精准扶贫目标的实现大量减少。农村能否形成有序、协调、充满活力的社会阶层结构有赖于未来10-15年国内城乡关系的重大调整。  相似文献   

18.
1840年鸦片战争以降,中国开启了近代国家转型的艰难进程。这一转型过程在国家形态上体现为近代民主共和政治体制的建立,但其内涵却是中国社会的精英阶层对近代国家认同的建构过程。报刊、电影院、剧院、图书馆、博物馆、公园等公共文化场所的兴建及各类文化组织的创办和成长,逐步形成了近代中国的公共文化领域,由此改变了中国社会的知识生产和信息传播的方式。知识分子群体及精英阶层在公共文化领域不断讨论西方现代国家代议制、公民权利、民主宪政等概念,并通过报刊论战、集会辩论等形式讨论西方与中国国家形态的差异、国家体制与民族富强的关系,通过公共文化领域的公共传播机制,沟通社会各个阶层,并培育市民社会,逐步建立起以现代民主宪政为基础的近代国家认同。这为古老中华民族从中古国家转入近代国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前提。  相似文献   

19.
综观世界经济史,各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实质是一场以建设创新型社会为目标的"政府、经济、社会"综合转型。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经济"时期先进州转型与近年广东省经济转型的比较,可以看出美国当时的经济转型与当前我国先发达地区的转型在条件上具有较强可比性,转型路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双转型关键期,"适应性效率"是各级政府转型与制度构建的核心目标。相对发达的沿海地区的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能力、中央政府的宽容程度及其能否适时为先发达地区转型与改革提供所需的制度与政策,将直接关系到先发达地区乃至全国的转型成败。因此,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双转型、双创新须并驾齐驱。  相似文献   

20.
现阶段中国社会新中间阶层的构成特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分层结构中出现了“新中间阶层”,通过调查和相关统计资料分析,我们发现其有如下特征:1.受到中国社会结构双重转型的制约和影响,现阶段,中国社会分层结构中出现的“新中间阶层”,在其阶层构成上显示出独特的异质性,即一是受到权力授予关系、市场交换关系及社会关系网络这三种社会地位资源配置关系的作用而具有的地位评价上的不一致性;二是内含了一个拥有一定私有生产资料、占有一定雇佣劳动、具有一定私有财产关系的“私营企业主”特殊阶层。2.受这三种社会资源配置关系的影响,现阶段中国社会“新中间阶层”的来源可区分为三种进入渠道,即由权力授予关系所作用的行政型进入、由市场交换关系所作用的市场型进入和借助社会关系资本作用的社会网络型进入。3.在观念整合上表现出不同的社会属性及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