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法,通过辽宁省2000-2009年的统计数据得出经济发展的全要素生产率,并利用全要素生产率与自然资源丰裕度的关系对辽宁省资源依赖型经济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辽宁省经济的发展存在"资源诅咒"的现象,进而从自然资源丰裕对创新、制造业和人力资本的挤出等方面分析了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约束机制,提出了相关政策意见。  相似文献   

2.
中国经济自2003年进入了新一轮的高速增长期,主要得益于投资和出口的拉动.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增大,对资源的消耗量和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资源对经济增长的约束也日益加剧;同时,过剩经济状态下经济增长也越来越依赖于需求的拉动.在资源和需求的"双重约束"下,实现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做到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相似文献   

3.
经济要转型,企业是主体.企业发展模式转型是整体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成省企业发展面临日益突出的资源环境约束问题,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从理论上看,资源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模式.在资源环境约束下河南省企业发展模式需要从企业竞争力来源、企业利用资源和能源的方式等六个方面进行转变.  相似文献   

4.
东北地区生态足迹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快速增长与资源大量消耗、生态环境破坏之间的矛盾,是目前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发展在资源消耗和生态承载之间寻求平衡,而不能以资源过度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为代价。东北地区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老工业基地。然而,长期的以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损坏了东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也影响了东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此,从东北地区整体和内部各个省份的角度,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各区域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评价和研究,了解和分析东北地区生态环境的现状和问题,并通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消除东北地区生态赤字,最终实现东北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突破人口、资源环境的客观制约和不利的科技、经济、政策等的主观制约。这些制约因素可概括为三对矛盾。 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基数大,增长难以控制;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低。近年来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给资源带来了越来越大的需求压力,生态环境面临  相似文献   

6.
基于资源约束的视角,实证研究广西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能源开发强度对广西经济增长具有非常明显的正效应,广西能源开发强度的提升将促进广西经济增长;在能源资源有限的前提下,随着能源开发强度的提升,能源资源对经济增长的约束将越来越强.为促进经济的增长,广西应积极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工业内部结构;加强能源的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7.
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随着经济发展,环境污染水平呈"库兹涅兹倒U"形状。此外,一个国家的环境质量变化与其产业结构变化密切相关。近10年来中国污染产业的增加值年均增长率约为韩国的4倍,但中国的工业污染程度并非与其工业增长同步加重。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污染行业的产值与工业废气、废水的排放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但相关性较弱,这说明中国工业污染行业集中性较为明显。而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应该从主要的污染企业入手,通过改进生产工艺、降低污染物排放系数,以提高我国环境质量。总体上看,韩国整体环境质量趋于好转,但中韩两国未来仍需在经济高速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进行协调。中韩两国经济发展的资源要素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加强两国经济与环境合作,有利于两国的资源达到最合理及有效的利用,通过优势互补,两国均可创造出更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与此同时,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一系列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建设两型社会,从价值理念的层面看,要着力破除传统工业文明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树立和践行生态价值观,追求一种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可持续发展观。解决能源资源短缺与人类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不仅要做到保护和节约能源资源,而且要不断创新生态发展理念、生态技术手段和生态管理模式,逐步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增长模式。当前的首要问题是统筹好促进经济增长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逐步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使用1992—2011年中部六省的面板数据对中部地区的资源开发、制度约束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与自然资源禀赋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负相关性,"资源诅咒"的现象普遍存在。同时,我们还发现自然资源的垄断会导致权力寻租,最终削弱制度在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河南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数量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运用大量的数据,对河南的经济资源环境状况、污染治理力度的对比分析以及对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回归分析得出:河南人均资源相对贫乏、能源利用效率低下、污染治理投入不足且治理结构失调、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极不协调。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是解决上述问题的理想途径和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新疆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社会总体协调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是资源型省区,实行以资源转换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战略,工业发展处于初期阶段,由于工业技术落后和资源的大量使用,生态平衡和环境污染两个问题贯穿于整个工业经济活动中,从世界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道路看,新疆的工业化现状将使发展与环境间的矛盾呈现加剧的趋势。因而工业与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解决,在实现新疆区域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立足新疆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状况,对这一协调关系的健康发展提出思路和政策、对策。一.现状和选择1.现状:(1)新疆是一个处于工业化初期的资源…  相似文献   

12.
预算约束、地方政府偏好与国有企业改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构建对微观经济行为主体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是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政策行为选择.预算软性约束放大了地方政府的自利性偏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地方经济增长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阻碍.改革方向在于通过完善地方政府代理人角色、确定合理的激励方式、加强预算监督机制以及提高区域间协调等进一步硬化预算约束.  相似文献   

13.
辽宁省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表征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之间关系的计量经济模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为基础,分析辽宁省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辽宁省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呈现“倒U型 U型”的形状,这与传统的库兹涅茨曲线不相符合。分析表明,辽宁省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曲线出现这样的形状与辽宁省的产业结构、城市化速度、环境保护投资力度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4.
城镇化视阈下的环境问题及法律治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与城镇化相伴生的环境污染现象为切入点,分析了目前"自发型"(由下而上的)城镇化过程中环境污染的社会形成机理,认为城镇化参与者的"自利性"、消费的增长与地方政府对经济增量的片面追求是目前城镇化进程中污染问题的主要推动力。以此为基础,以"规划约束"、"以人为本"、"执法先行"为着眼点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生态环境制度保障的构想。  相似文献   

15.
绿色市场营销倡导的是经济发展必须是自然环境和人类自身可以承受的,不会因盲目追求生产增长而造成自然资源的匮乏和生态危机,从而使经济无法持续发展。在过去的100年里,全球人口迅速增长,消耗的资源巨量增加,人类生产活动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日益严重。在环保呼声强烈、各国力争早日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今天,寓可持续发展观于营销活动之中已成为企业的重要抉择。我国企业在过去的20年里,由于过分重视经济增长速度而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使得许多企业面临着资源枯竭、后劲不足等问题。因此,加强对绿色市场营销的认识,研究…  相似文献   

16.
面对我国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除了政府加大环境管制和治理投入外,企业也必须积极承担治理污染和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从识别环境可持续约束条件入手,构建基于环境可持续约束的企业环境成本内部化投资决策的非线性规划模型,研究和分析企业如何进行环保产品定价决策、最优产销量决策以及政府如何给予企业环保补贴政策,有助于推动企业承担环境成本、减少政府环境治理支出、促进环保产品的市场化,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进入21世纪各国企业将掀起绿色市场营销新潮。绿色市场营销倡导的是经济发展必须是自然环境和人类自身可以承受的,不会因盲目追求生产增长而造成自然资源的匮乏和生态危机,从而使经济无法持续发展。在过去的100年里,全球人口迅速增长,消耗的资源巨量增加,人类生产活动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日益严重。在环保呼声强烈、各国力争早日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今天,寓可持续发展观于营销活动之中已成为企业的重要抉择。我国企业在过去的20年里,由于过分重视经济增长速度而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使得许多企业面临着资源枯竭、后劲…  相似文献   

18.
刘宏钊 《理论界》2015,(2):45-49
在西部地区工业经济发展进程中,面临生态保护与资源约束的难题。实现工业生态化是西部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战略选择。分析工业生态化的理论与实践,规范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是有效的发展模式。在西部新型工业化背景下,必须加强环境资源法制建设,解决生态工业系统中环境资源问题的外部性,树立生态法制意识,运用法律调整手段与方式,规制政府的生态责任和企业的生态行为,实现工业生态化体现的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9.
资源和环境两块短板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过程的硬约束,资源环境的约束也使得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发展难以为继。破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势在必行。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也是物质利益关系演化的过程,随着利益关系的变化,各经济主体的行为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与此适应的制度安排和激励结构也必须作出调整,并通过制定激励机制来规范主体行为。如此,才能增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也才能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20.
2003年以来,在世界经济复苏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资源高消耗、投资高增长为基础的中国经济高增长,导致了国际市场资源价格大幅上涨与国内资源约束递增。受此影响,东部沿海自然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生产成本上升,经济增长趋缓;中西部自然资源富集地区投资持续增长,资源产业与地方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可见,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引致资源稀缺的结构性变迁与地域性转移,以及地区经济竞争力的变化,使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出现收敛趋势。这表明,在市场体制下,经济发展与市场供求关系变化会带来资源约束变动,地区经济增长与区域经济关系变动因此受到资源供给的约束与资源配置力的影响。由于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与市场供求关系难以锁定,地区资源供给与资源配置力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因而是一个动态均衡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