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的都市文化生活中,西关小姐是重要的参与者和建构者,她们也是当时复杂的现代性语境的见证者。通过考察当时百货大楼、电影院、新式学校这三处重要的都市公共空间,可以发现:当现代性只是以一种想象性的方式,而非实体的政治与社会制度构筑而成时,现代性只是给予了她们一种现代的身份。这同时也揭示出:当近代化浪潮进入一个传统社会,现代性仅仅是以一个想象性的社区被建构时,它绝非意味着现代性完全压倒传统或取代传统,地方传统的文化资源仍然深刻地操控与影响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与城市民众的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2.
谢晓霞 《云梦学刊》2007,28(6):100-103
都市不仅是一种社会形态,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形态。作为社会形态和文化形态的都市既是文学的重要生成场域又是文学的传播途径和消费场所。文学中的都市,作为一种想象和叙述的存在,则直接参与着民众的都市文化认同和都市文化身份的建构。  相似文献   

3.
文本的意义同文本产生的历史语境有关。市场化经济促发的中国城市的真正蜕变是20世纪90年代历史境遇的重要表征之一,考查近一个阶段的女性话语,是无法忽略这一具有非常意义的时代征候的。随着现代都市的日趋孕育成熟,身居大都市的女作家们在受都市文化意识浸染的同时,也自然要对都市有所表达,这不仅仅体现在她们对都市、对都市女性的着力书写上,身为都市女性,她们的言说本身即隐含了都市的视角和立场,都市构成了都市女性生存的背景和制约力量,同时也成为对这种生存的一种阐释。 较之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社会生活和社…  相似文献   

4.
20世纪香港严肃文艺、通俗文学、大众文化等审美文化的生产与传播呈现多维的空间向度,蕴涵着重要的共同体意义。在20世纪上半叶的革命、抗战和解放浪潮中,香港因其特殊的地缘位置和殖民空间,充分发挥与内地之间的转渡作用,其间审美文化主要以“南下/北上”跨地移植生产和空间传播的方式,彰显了以国族为旨归的共同体内涵。在20世纪下半叶的都市空间生产与全球化进程中,香港审美文化一方面立足都市文化的媒介生产与消费场域,以“本地化”方式参与了地方性香港作为都市共同体的审美建构,其作为“表征性空间”应该置于与社会空间的辩证关系中展开批判性考察;另一方面则是以武侠文化、影视娱乐、流行音乐等为主流的大众文化浪潮,在朝向内地、面向海外的跨地传播中,广泛而深远地影响了华语文化圈并具有全球意义,成为华人审美共同体的内在建构力量和文化身份标识,也彰显了香港作为“跨域空间”和“拓扑空间”的共同体嵌合作用。  相似文献   

5.
苏忱 《江淮论坛》2007,3(1):170-176
文化研究理论认为,身份有着结构的特征,它被认为是建构的而非给定的。本文从作者、文本、和社会语境三个方面比较中国女词人李清照与美国女诗人安妮·布拉德斯特里特在男性统治的文学世界里建构各自的文学身份的过程,剖析她们使用的话语策略,从而揭示中西方女性在文学身份建构中拥有着相同或相似的经历和体验。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都市文化的包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都市文化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城市意象"建设,自20世纪初的柯布西耶等人提出关于现代城市建设的理想以来,就形成了建设一种合乎理想的完美都市想象.当代中国的都市建设理念大多也是建立在这样的完美都市想象的基础上.这种想象对于都市文化发展而言造成的最大问题就是都市文化生态问题:理想都市本质上是排斥文化多样性的现代鸟托邦想象,这种想象以"完美"和"进步"为发展目标,造成都市文化的反生态性危机.面对这种都市文化发展的困境.需要提出都市文化生态重建的思路,建立起包容文化多样性的都市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着都市中不同文化群落的集体记忆与认同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都市社会中不同群体的文化身份,因而有助于构建都市文化的生态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文学主题与城市发展息息相关,以城市为代表的文化形态是新世纪上海中青年女作家的重要表现内容。新世纪上海中青年女作家将她们的生命体验融入对都市的理解,为上海文学注入了新的力量。她们以多重视角拓展城市地理空间,以现实关怀聚焦城市发展变迁,以日常精神构建城市审美体验。新世纪上海中青年女作家通过对浦东新区、上海周边县镇、工人新村、老旧社区等的书写建构出真实且立体的城市空间,突破了“怀旧上海”和“欲望都市”的城市书写模式,立足社会现实,考察个体生存境遇,展望城市的未来和出路。她们关注日常生活场景再现细微真实的城市生活经验,使新世纪上海景观的独特风貌得以呈现,丰富了文学中的上海形象。  相似文献   

8.
波伏娃之后——当代女性批评理论中的女性主体性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性别视角切入女性主体性的探讨,有着深刻而独特的哲学意义和价值追求.波伏娃旨在阐明男/女二元对立关系中女性的他者身份,伊利格蕾的女性主体性理论暗示了主体身份建构中从现代同一的文化身份认同到后现代基于差异原则的身份认同的转向,克里斯蒂娃强调多重异质性主体的语言建构.女性主体性理论家们不断从阶级、性别、身体、知识、书写、言说、语言、种族等角度拓展女性主体性理论的讨论维度,敏锐地捕捉着不同历史文化语境下主导女性主体身份建构的维度,她们的理论也成为管窥西方社会演变及西方哲学思想变化的晴雨表.  相似文献   

9.
“下岗女工”是在中国经济体制转型期涌现出的新兴的社会群体之一, 她们面临着从“半边天”到“边缘群体”到再就业的个人经历及身份转变。其身份的变化值得社会语言学和语篇分析界人士关注。下岗女工关于身份建构的自述给予语篇分析者重要启示: 人们的社会身份不是先在的、制约人们言语行为的固定的社会范畴; 人们的语言使用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下对其身份的动态构建; 社会群体的划分及范畴的界定是国家机构为了某种目的所赋予的理论描述。  相似文献   

10.
论《无形人》中的文化身份探寻及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建苹  骆洪 《学术探索》2007,(6):134-136
在多元文化并存的美国社会里,"文化身份"已成为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话题。艾里森的小说《无形人》深刻反映了这一主题。本文基于霍尔的"文化身份"理论,剖析了主人公对文化身份探寻的历史和思想历程,这也是黑人群体表露心声、认识世界、努力建构自我身份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农村地区水利困境形成的深层原因在于乡土社会的文化变迁。从水利共同体研究理论的视角来看,农村地区的用水困境能够通过水利共同体的建构得到消解,而传统社会中宗教、宗族等村落传统文化力量以及由此产生的共同体意识往往是构建农村水利社区的必要条件,并且水利、宗族、宗教等多重共同体意识之间存在一种交互建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促进区域和平与合作是国际关系的重要议题,揭示文化与观念因素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文化能够凭借共有观念塑造国家行为体身份,在明晰互构身份的演进中确立利益秩序,进而完成无政府状态下的集体身份建构。东亚集体身份是地缘共同体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人类文明在区域层面的关键环节,集体身份认同对东亚区域的发展意义重大。通过对东亚国家集体身份认同及区域合作的历史考察可以发现,东亚存在构建一体化、区域化的先决条件:文化共性和共有观念。如何超越现实发展困境,实现对东亚政治文化的重构,建构由地域共同体到以集体身份认同为前提的命运共同体的飞跃,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3.
随着当下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实践的日益频繁,明星的作用愈加彰显,在此过程中,明星构建的独特文化代码,既标示文化身份,也是他者用来解读中国文化的一个依据。这些代码的选择既符合西方的想象,也呈现出一种群体共性。女明星用角色和身体呈现出一种可以统称为"东方神韵"的气质和美感,而男明星则以龙的象征和男性躯体建构起一个中国功夫神话。  相似文献   

14.
都市文化批评是以都市生活方式及其文化要素为批评对象,关注都市社会中人的现实存在、生活方式等,目的是使都市人在都市环境中将自身再生产为真正的人.审美批评是从形式角度对感性审美对象进行的批评,作为一种对都市文学艺术以及都市人的想象力活动进行批评的方法和原则,审美批评对建构都市人的想象力进而提升都市文学艺术生产能力,都显现出独特功能和作用.社会批评是对人和社会进行伦理和道德的批评,作为马克思主义重要的批评方法和原则,它对理解、分析、批判当代都市文化和都市社会关系,并建构都市社会中的伦理秩序和道德纲常,都带有根本性的导向作用.消费文化的悄然兴起已是不争的事实,对它的甄别和批判,帮助都市人超越感性物欲的都市生活表象,以获得思想的理性能力,是都市文化批评需要开展的严肃工作.  相似文献   

15.
《江西社会科学》2016,(10):104-107
小说不仅是时间的艺术,也是空间的艺术。新时期的都市小说书写者善于运用空间书写建构都市意象。其空间书写特征主要表现为如下三大维度:第一,以迷宫困境隐喻都市困境;第二,以高楼大厦折射都市欲望;第三,以空间对垒反映价值冲突。新时期都市小说的空间书写生动鲜活地表现了都市人独特的生存体验和精神困惑。  相似文献   

16.
司法独立审判与媒体舆论监督的冲突已成为现代法制社会亟待解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语言作为人类进行交际的一种方式,同样也是司法与媒体进行交际的重要方式之一,语言的表述形成话语,而法庭内外话语中语言的组织运用正是话语资源与身份建构的重要表现.鉴于此,现以法庭内外话语身份建构为研究对象,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简要梳理,以期为法庭内外话语身份建构领域的研究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17.
正义的构成与社会形态之间具有深层的关联。社会的普遍都市化推进了社会运行方式发生了根本转换。社会财富与利益、权力与权利、身份与地位都在不断空间化,并且必须以空间的形式来实现。所以,正义的内在构成与问题视域得到了重构。正义的理论形态与重心也必须发生相应的转换。从根本上讲,空间正义是都市社会正义理论的具体形态及其实现形式。空间正义适应了都市社会正义规范的现实需要,也构成了我们思考与建构都市社会正义话语的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18.
托尼·莫里森作为美国黑人文学的杰出代表,在白人文化统治的社会中刻画了很多思想最终觉悟并能够担当黑人文化传统重任的黑人形象,她为重构被奴役而抹杀了的黑人文化身份而摇旗呐喊,使其小说充满了同情、希望和力量。她的小说根植于黑人文化传统,展现了那段不容遗忘的历史。重新建构了美国黑人的文化身份是莫里森本人对美国文学最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巫晓燕 《理论界》2007,(10):176-177
都市审美文化兼具了美学与社会文化学的双重指涉,对研究辽宁都市文学的文化内涵、美学品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在都市审美文化的视野中,可以从作品的文化意蕴、审美精神、审美形态、审美困境等方面对辽宁都市文学展开研究,从而使凸显当下辽宁都市文学本质的多重侧面得以充分展示。  相似文献   

20.
交往方式是影响交往主体的社会网络与交往圈子的重要变量。都市女性白领通过内群交往、亲属交往,以及同男性白领或金领的外群交往,建构了一个以职业分类为边界的亚文化圈。在具体的交往情境中,形成了她们独特的交往语言、交往方式、交往惯习。通过身份区隔、身份编码和身份选择,都市女性白领的社会交往呈现出阶层化、符号化和情感化的特征,从而展现了她们独特的关系场域,型构了一种权力化的交往身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