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蒙古萨满教的性质与世界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蒙古萨满教不断被人们提到学术论坛,并成为“蒙古学”研究中一项重要内容。 蒙古萨满教对蒙古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蒙古萨满教是伴随蒙古族——包括当今被称作“蒙古”的所有古代部族——的整个原始社会和几乎全部阶级社会的主要上层建筑及其意识形态之一。因此,它的宗教敦义与世界观对蒙古社会历史、政治、哲学、道德、法律、天文、医学、文学艺术以至风俗习惯等等社会意识的形成发展,均起过重大的影响。虽然,蒙古萨满教的存在与发展并不是蒙古社会发展的终极原因,但它作为蒙古古代和中世纪统治蒙古社会的统治思想和上层建筑之一,作为一种宗教世界观,对蒙古社会生活的一切现实关系都发生过重要的“反作用”。无论是远古时代的蒙古诸部族的历史,或者是蒙古帝国的形成过程,以至后来蒙古帝国的瓦解和黄教传入并确立统治地位等等历史过程,都受到蒙古萨满教的重大影响,并且同它的思想世界观密切联系在一起。仪就它同黄教的关系为例来看,正如道尔吉·班扎罗夫所指出的那样:  相似文献   

2.
第二章《纳伊济·托音传》记述了十六—十七世纪佛教在蒙古传播的历史不弄清1921年蒙古人民革命前,支配整个蒙古社会和政治生活的佛教的实际影响,就不可能全面的说明蒙古社会发展的历史。所以,考察佛教在蒙古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历史作用和地位,确定它对蒙古社会的经济、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清代蒙古社会的封建人身隶属制度,是古代蒙古社会人身隶属制度的延续和发展。由于租典、雇佣关系的出现和汉族商人到蒙古地区经商,促进了当时蒙古地区的农业和商业的发展;苏鲁克制度和雇工加速了蒙古社会封建人身隶属制度的解体。  相似文献   

4.
李美玲 《阴山学刊》2002,15(6):34-36
阿勒坦汗是蒙古历史上一个有重要影响的可汗.他在自己领地内发展农业、手工业,兴建城市,促进了经济发展;引进和传播喇嘛教,维护了社会的安定;促成与明朝通贡互市,推进了蒙汉两族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从而对蒙古社会以及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5.
杨强 《学术探索》2014,(8):76-82
从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国,游牧封建制在蒙古社会延续了700多年,与西欧和中国内地的封建制度相比,蒙古游牧封建制既具有共性,又有其独特的个性。其主要特征表现为横向上整个社会分封为不同的单元,从纵向上看整个社会划分不同的等级,不同等级的阶级之间以"阿勒巴"为纽带联结在一起;同时,由于宗教因素和蒙古民族对成吉思汗的崇拜,蒙古封建制又具有汗权传承的单一性的特点。通过对蒙古游牧封建制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蒙古历史的发展,也可以了解游牧社会历史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6.
在前不久于海拉尔召开的中国蒙古史学会一九八○年年会暨学术讨论会上,与会的蒙古史研究工作者就古代蒙古社会性质和分期问题,展开了讨论。戈瓦、高文德、那水云等同志认为蒙古社会是经历了奴隶制发展阶段的。戈瓦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以前的蒙古社会是处于氏族制逐渐解体,奴隶制逐渐产生的阶段。他指出:成吉思汗用战争手段征服了蒙古地区大小诸部落,以万户、  相似文献   

7.
十六世纪初,随着达延汗统一蒙古事业的完成,结束了元亡以来蒙古社会“百年内讧”的局面,蒙古高原的社会状况出现了重大转折,整个蒙古社会出现了相对安定的局面。十六世纪中叶,右翼土默特万户阿勒坦汗“雄长于蒙古”。他发展了漠南蒙古的社会经济,建立了与明朝的互市贸易;尤其是池促进了喇嘛教在蒙古民族中的传播,是蒙古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下面试从几个方面对阿勒坦汗时期蒙古民族皈依喇嘛教的历史做一分析。  相似文献   

8.
刘春玲 《阴山学刊》2009,22(2):71-75
明代后期,藏传佛教的格鲁派(黄教)适应蒙古封建领主建立且维护汗权的政治需要得以传入,并渗透到蒙古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诸领域,对当时蒙古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主要表现在:黄教的传入从根本上改变了整个蒙古民族的宗教信仰;促进了蒙藏之间的文化交流;推动了蒙古地区寺院建筑的发展;同时也消解了蒙古族尚武的传统精神,对蒙古经济造成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9.
有清一代,以漠南蒙古为主的蒙古各部被置于清朝的控驭之下,成为清朝北部边疆重要的防御力量。满蒙关系史也是清史、满族史及蒙古史研究中的重要内容,许多学者对此有所关注,但主要集中在清朝肇建初期清太祖、太宗对漠南蒙古的治理和清政府对蒙古的封禁政策方面,或是蒙地开垦及“移民实边”政策等问题的研究上。而对清朝治理东蒙古这一特定区域的统治政策作宏观、整体研究还有继续深入的必要。清朝治理东蒙古的政策及措施主要集中在政治联姻、盟旗制度、“画地而牧”与封禁蒙地、宗教控制等方面。这些政策、措施促进了当地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喇嘛教自元代传入蒙古地区,到明代以后已逐渐成为蒙古民族普遍信仰的宗教。清朝统治者利用喇嘛教羁縻蒙古,耗资巨万在蒙古地区广建寺庙,给予喇嘛以免除赋税不服差役的特权,授予上层喇嘛各种封号、职衔,使喇嘛教在蒙古地区的势力越来越大,布教越来越广。至近代,大漠南北蒙古地区已有寺庙千余座,喇嘛数十万众。在喇嘛教日益传播、扩大的过程中,寺庙的财力也愈益雄厚。并在内地商人对蒙古地区商品贸易的诱发下,寺庙经济开始经营增殖,逐步形成了独立的经济体系。寺庙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对传统的封建领主占有制经济和整个蒙古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藏传佛教自元代在蒙古地区开始传播后,尤其是16世纪末逐渐在蒙古人的精神世界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对于蒙古族后来的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蒙古佛教史也成为现当代蒙古史研究的一个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成吉思汗时代蒙古社会的性质与特点表明它处于过渡时期。蒙古社会制度自 10世纪后经过了早期奴隶制 ,但在未得到充分发展的情况下 ,便跃进式进入了封建领主制 ,而成吉思汗蒙古国时期的社会制度是奴隶制与封建领主制两种制度并存的过渡时期。文章还论证了蒙古社会这类跃进式发展特征与过渡时期现象是马克思未及充分论证的关于农村公社存在复杂的次生形态在东方游牧社会中的典型表现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13.
韦尔蒂与奥康纳作品死亡主题之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死亡主题是美国南方文学的一大特色。美国南方文坛的两大女作家韦尔蒂、奥康纳的生平和创作都与死亡有不解之缘,在她们的作品中,死亡成了她们诠释主题的重要手段,展示了她们对于社会现实、道德伦理、生活本质的思考。本文拟通过对她们作品中死亡主题的对比,揭示南方文学中死亡主题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4.
蒙古民族古代社会有着独特的游牧经济形态,因而其法制建设也有着明显的游牧经济特点。为此概说蒙古族的法制史,了解蒙古族历史发展各阶段法制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不仅是挖掘和弘扬民族文化所必需,对于完善中国法制史的内容更是十分必要的。 一、古代蒙古的习惯法。在蒙古民族的家庭、氏族部落时代,蒙古社会没有法规,只有  相似文献   

15.
清代广东妇女社会角色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广东妇女作为广东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经济生活、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她们对清代广东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主体性是一个民族自主发展教育文化的可能和权利。弘扬和确立蒙古族教育主体性是蒙古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问题之一。然而 ,蒙古族由于历史的、社会的等诸多因素 ,教育主体性未能很好地确立和保证 ,在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管理、教育宗旨等方面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文化相对主义为确立蒙古族教育主体性提供了理论基础。我们必须在文化相对论的理论基础上对蒙古族教育“落后论”和“主体民族教育中心论”进行反思 ,从而找出蒙古族丧失教育主体性的症结 ,并确立和弘扬蒙古族教育主体性 ,繁荣和发展蒙古族教育事业。  相似文献   

17.
张诚一行于清初康熙年间来华,开启了中西方交流的新纪元.张诚曾前后八次前往蒙古地区旅行,他在蒙古地区的经纬度测量、游历见闻、对时局及社会众生形象的记述构成了他对蒙古的认知,是西方传教士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张诚将这种认知传递回欧洲,成了18世纪西方获得蒙古相关知识的主要来源,使欧洲有了对蒙古地区的整体认知.为西方对蒙古地区及蒙古民族的关注及研究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蒙古族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之一 ,有着辉煌的历史 ,蒙古族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独特的、灿烂的文化。本文用广义的文化概念 ,以开发和挖掘蒙古族文化的经济价值为目的 ,从分析文化对社会经济的作用入手 ,通过分析概括蒙古族文化历史发展概况 ,由蒙古族文化旅游资源、蒙古族服饰及工艺品、蒙古族传统优良思想着手 ,阐释了蒙古族文化的商业价值。  相似文献   

19.
王秀田 《兰州学刊》2008,(12):145-148
清末民初是一个政治大变局和文化大变局的时期,某些受过传统教育的女性在社会大动荡中及时调整自己以适应社会的变迁。刘墭、祝宗梁是近代传统才女创办现代女学的代表,是黑龙江女学的先驱。她们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宣传女学思想和办学成就,女校和报刊杂志成为她们呼吁的新场域。由于自身的教育背景,她们提倡传统道德和实用主义,在她们的话语中保存礼教和启发新知两不相妨。她们通过兴办教育、发表论说重构了传统女性的社会角色,开辟了女性新的生存空间和表现空间,同时又将新思想植根于传统道德之上,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发展安身立命的自我认知与社会定位。  相似文献   

20.
清末民初是一个政治大变局和文化大变局的时期,某些受过传统教育的女性在社会大动荡中及时调整自己以适应社会的变迁。刘墭、祝宗梁是近代传统才女创办现代女学的代表,是黑龙江女学的先驱。她们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宣传女学思想和办学成就,女校和报刊杂志成为她们呼吁的新场域。由于自身的教育背景,她们提倡传统道德和实用主义,在她们的话语中保存礼教和启发新知两不相妨。她们通过兴办教育、发表论说重构了传统女性的社会角色,开辟了女性新的生存空间和表现空间,同时又将新思想植根于传统道德之上,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发展安身立命的自我认知与社会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