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特殊的历史和政治原因,西藏时常会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西藏在西方人视野中的形象往往影响着他们对中国国家形象和“西藏问题”的认知与判断。目前,西方人视野中的西藏形象与真实的西藏形象有着很大的不同,甚至有的是对事实的歪曲。对此,中国应该加大针对西藏的对外传播力度,在西方人中建构真实、全面的西藏形象,主导西方的西藏形象话语权。本文认为,在对外传播中建构西藏形象,需要打破西方的西藏话语权和“想象中的西藏形象”,争取自己的国际话语权,以主动、灵活、多元化的传播策略和方式构建西藏对外新形象。  相似文献   

2.
西藏对外传播在中国对外传播战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是国家对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央到西藏地方一直都十分重视西藏的对外传播工作。和平解放70年来,西藏对外传播工作在不断探索和创新中,形成了特色鲜明、成效卓著的西藏对外传播“实践范本”,积累了宝贵经验和理念。本文在全面梳理和平解放70年来西藏对外传播实践历程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西藏对外传播的成功理念,以期为未来的西藏对外传播实践提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为推动西藏对外传播研究,构建西藏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加强西藏对外传播研究平台和“西藏文化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提升西藏民族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学科建设水准,“首届西藏对外传播高端论坛”2013年6月29日在西藏民族学院举办.  相似文献   

4.
国际著名记者伊斯雷尔·爱泼斯坦一生关注支持西藏的进步与发展,四进西藏,撰文著书,积极对外传播西藏。本文通过摘取爱泼斯坦涉藏作品中的西藏农奴制度与民主改革、驳斥“西藏独立”谬论、最大的人权是生存权和发展权、文化与语言四个主题方面进行文献分析,研究发现爱泼斯坦在西藏对外传播中,坚持国际视野传播理念,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找到西藏对外传播与国际受众之间的“共情共鸣点”和“最大公约数”,在作品中融入国际受众熟悉的文化背景,做到了知己知彼,融通中外,取得了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5.
基于国际传播研究多元化范式,本文运用文献法对新世纪以来中国涉藏国际传播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发现相关研究主要有五个倾向:多视角考察和分析国际媒体涉藏报道、西藏作为涉藏国际传播主体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媒介中的“西藏形象”研究、国际传播视野中的藏传佛教及其文化研究、海外互联网涉藏舆情的相关研究等。同时本文通过对当前研究特点和不足的评析,尝试从学理层面就数字媒介趋势下民族宗教议题对外话语体系重构、多元媒介中的西藏对外形象修复和改善策略,提出方向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众多大众传媒对西藏形象的塑造和传播中,电影(包括故事片和纪录片)扮演着其他大众传媒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本文将建国后的国内西藏题材电影创作进程分为"1950-1970年代"和"20世纪80年代以来"两个阶段,对国内西藏题材电影中西藏形象塑造和传播的历史和现状进行梳理和考察,认为这些国内西藏题材电影塑造和传播的不是西方式的虚拟的、想象的"香格里拉",而是立足历史和现实基础上的真实而又完整的西藏形象。  相似文献   

7.
民间文化是最具民族特性也是最具文化差异性的文化品类,正是这种民族性和差异性最容易引起关注.但是一味主张文化“绝对性”“原汁原味”地对外传播,对“国家公关时代”的国家形象建构而言是不现实的.传播者在选择传播内容和方式时要有所取舍、提升和创新,注重对世界文化共性的展示和文化差异性的改造,注重用现代元素展示传统文化主题.这种文化调试应该成为中国民间文化对外传播,树立中国良好形象的可行性办法.  相似文献   

8.
6月29日,旨在推动西藏对外传播研究和平台建设,传播真实西藏,传播中国形象的首届"西藏对外传播高端论坛"在西藏民族学院隆重举行。西藏民族学院院长洛松德青,副院长刘凯出席开幕式。院长洛松德青、中国人民大学  相似文献   

9.
国家形象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话语建构,即本国自我话语描述和他国话语描述相互博弈的结果。作为话语建构的重要载体,文化符号对外传播的效果直接影响国家形象建构的成效。当前,中国文化符号的对外传播应体现“和平发展、求同存异、负责任大国”这一国家形象战略传播目标,采取整合策略,一以贯之地向外传播。  相似文献   

10.
文学在塑造国家形象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较之新闻媒体、政治经济以及国际关系领域所展现的中国形象,当代文学塑造的中国形象具有较高的价值信任度和可接受度。莫言的作品关注当下题材,在对外传播中建构了批判和反思的中国形象。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及获诺奖后西方媒体的评价,折射出中国文学对外传播中的西方想象中国问题。  相似文献   

11.
张爱军  贾璐 《学术界》2022,(12):62-71
元宇宙是一个相对自由、独立并平行于现实世界的深度沉浸式的虚拟空间,在发展中与现实社会不断交互、融合甚至共生。人类对其探索过程中元宇宙虚拟空间不仅演变成了新的政治意识形态汇集地,更是发展成国际传播中国家形象建构的新场域。作为成长型技术的元宇宙虚拟空间也为国家形象建构的“自塑”与“他塑”过程带来了巨大挑战,使得国家形象以碎片化、刻板性的方式呈现。改变元宇宙虚拟空间中国家形象传播的窘局,实现国家形象的高质量建构,需从不断改善传播技术来塑造新虚拟形象,改善传播模式来突破单一路径,进而推动国家形象在建构中虚实结合。健全传播规范促进虚实相生,在元宇宙虚拟空间中建构国家的良好形象,实现“虚”与“实”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2.
国家形象的生成是一种主体性活动,根据不同的主体或同一主体的不同认识角度,国家形象可表现为国内与国际、整体与局部、理想与现实等不同维度。国家形象的跨文化生成过程是主体对客体国家信息的文化选择过程,这个过程要经过文化透镜的折射,因而国家形象表现出一定的"偏离性"。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主体可通过转变思维方式、寻找沟通桥梁、采取适当传播技巧、建立强大对外传播体系等来提高国家形象跨文化传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张铁云  张昆 《中州学刊》2022,(8):161-167
偏见在本质上是非理性的,这种认知罔顾事实和对话,是主体自身情感、信念和无意识等非理性因素固有缺陷之外化表征。在西方跨文化传播中,东方被贴“标签”及至遭遇刻板偏见,乃为一般事实。直面此种现象,政治学、新闻传播学等学科的逻辑搭建多囿于政治理念、国家利益、大众传媒等视野,相对疏于社会文化心理进路的考察。理性主义构筑了西方文化的精神柱石,展现出西方社会“意欲”向外投射的根本要求,推动了现代性进程,但主客体之间的内在危机也引致西方跨文化传播陷入“他者化叙事”泥淖。这不仅体现在西方媒体建构东方形象的非理性修辞和话语表达,而“东方主义”作为西方跨文化传播的底层逻辑,其概念内涵及生成机制与理性主义偏好之间的深度关联,更隐喻出省思理性主义对西方话语生产的影响还需扎根理念空间。  相似文献   

14.
一 笔者曾经提出过跨文化形象学有关中国形象研究的“三组问题”:(一)西方的中国形象作为一种知识与想象体系在西方文化语境中生成、传播,以一种话语力量控制相关话题并参与西方现代性实践的问题;(二)世界的中国形象与全球化的中国形象网络形成,与此相关的是西方的中国形象的跨文化霸权以及不同国家地区的中国形象中流露的“自我东方化”“自我西方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显著提升,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但是由于西方长期处于国际传播的强势地位,主导其规则和秩序,使中国对外宣传的声音有时很难"发出去",国家形象也时常被歪曲丑化。同时,加之我国外宣工作自身存在的某些弱项和不足,也造成了几处与国力不相称的"软肋"。本文试图通过剖析国家形象与对外宣传的关系以及现状,提出改善对外宣传和塑造国家形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刘朝  姜桂义 《南方论刊》2010,(4):58-59,57
媒介社会里,由传播媒介所建构的军队形象深刻直接地影响着社会公众对军队的印象。当前,互联网络高度发达,西方国家凭借强大的信息资源优势对我国军队实施“妖魔化”宣传。我国军队形象建设必须适应互联网络迅猛发展和信息传播日益快速、广泛、多元的现实,充分发挥网络在媒介形象塑造中的作用,进而掌握话语权,赢得主动权。  相似文献   

17.
国家文化形象是国家形象的一个关键维度,而大运河对国家文化形象的传播具有积极意义,它历史悠久、沟通南北,蕴含联通价值、大一统意识以及开放包容的民族精神等文化内涵。这些丰厚的历史文化富矿促使大运河作为特殊的巨型文化符号,在当下时代精神的征召下积极建构国家文化形象,有助于我国在“西方中心论”的话语陷阱中寻回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进而担负起新文化使命的价值引领。符号是形象传播的重要载体,大运河这个巨型文化符号进入国家文化形象传播的实践场域,可具体分类为“联通性文化符号凝聚文化认同”“凝缩性文化符号建构记忆之场”“转换性文化符号推动现代转型”三重面向,并在古与今、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多重张力中将深刻的文化主体性意识浸润到国家文化形象传播中。  相似文献   

18.
"一带一路"愿景促进了我国传统医药文化与沿线国家和地区传统医药文化的相互交融渗透发展。西藏藏医药文化历史悠久、价值独特、特质鲜明,是我国传统医学宝库中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伴随国家各项优惠政策的实施,西藏藏医药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对外交流传播获得难得的机遇和平台。依托"一带一路"愿景创造的良好的优秀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平台,梳理西藏藏医药文化独特价值意蕴,借鉴西藏传统藏医药文化历史上已形成的互鉴互通交流传统,抢抓西藏藏医药国际化发展的历史机遇,探索适合西藏藏医药文化传承、发展与创新的特色发展策略,加快西藏藏医药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传播进程,在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医药文化共融交流基础上,加快西藏藏医药文化在国际传播中的繁荣和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9.
林凇 《山东社会科学》2022,(11):139-144
萨义德的《东方主义》从西方话语体系的压迫、刻意塑造的“东西文化价值对立”、基于“自我意识”的“西方文化中心主义”三个方面将西方文化殖民的阴谋暴露于世,由此揭开了后殖民主义理论新的批判视角。无论是全球多元文化的现世交融还是当前国内外学界的普遍共识,都呼唤着“中心主义”的消解和“自我文化”的重建。中国红色文化从消解“他者”形象、驳斥“东西文化价值对立”和超越“西方中心主义”三个方面审视和批判了“东方主义”的内在逻辑。从叙事逻辑、话语站位和传播载体三个方面着手构建新时代中国红色文化的话语体系,有利于突破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压制,从而坚定红色文化的价值自信,提升红色文化的生命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针对西方某些新闻传媒对西藏民主改革的曲解和抹黑宣传,本文特别选取西藏民主改革期间,中外记者足履西藏所进行的现场采访报道,试图再现这场社会变革的历史真相,用历史事实证明西藏民主改革的伟大价值。同时,初步揭示西藏对外传播的若干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