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西方现代化话语体系中,城市和乡村被割裂为城市与乡村对立的二元空间.文化地理学和文化人类学领域的文化整合理念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思维范式.文化整合的认同、保障和外溢功能对于克服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的缺陷、促进双方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在城乡文化整合方面存在着大城市、小乡村,形式多、互动少,冲突多、融合少的现象,这既有城乡二元结构方面的原因,也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落后和文化贫困方面的原因.为此,要实现城乡文化和谐发展,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经历“互动交流——加强共通——差异磨合——自觉创新”的路径,最终形成二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的城乡文化反思既没有美化乡村文化也没有美化城市文化,他只是在城乡文化的互相对比中打破一种二元对立而去关照乡村文化及城市文化各自的优劣利弊.沈从文既追求中国文化现代化,也质疑现代性.这种反思具有一种在回瞥中怨恨的现代性体验,并以"爱与美"为文化建构的立足点,企图重构一个超越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理想的、完美的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3.
城乡融合是指城市和乡村两个具有不同功能系统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共同进化的新发展形态,其涵盖空间融合、产业融合、要素融合、治理融合等四个维度.我国城乡关系经历了一个从对立到碰撞,并最终走向融合过程.从城乡统筹到城乡融合,嘉兴在推进城乡关系改革中率先摸索出以城镇化为核心的"两分两换"模式,并在其基础上从城乡风貌、产业融合、...  相似文献   

4.
"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战略构想,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社会统筹发展为目标,深深地根植于社会文化的土壤中。文化不仅为城乡发展提供精神动力,而且为城乡发展提供一种前瞻性的终极关怀理念。城乡文化一体化是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之间由冲突到和谐,最终实现两元共生的文化发展目标的过程。本文从文化融合的角度分析了甘肃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状与未来,以期对我国欠发达地区乃至全国城乡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由于城乡文化差异,农民工由农村到城市,会经历一个城市文化适应过程,其实质是一种文化迁徙或文化交往过程.它受文化适应原理和文化维模原理的制约,遵循文化进化规律和优势扩散原理,因此,农民工要想适应城市,就应当改变其农村文化心理中不适应城市文化的部分,而这种转变会受到其原有农村文化心理的牢固程度、变动的频次、对原有农村心理的轻视乃至鄙弃、恐惧心理、自卑心理和高傲心理等影响.基于此,农民工应当采取整合策略、主动改变策略、学习策略、消极心理消除策略等.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乡村空心化问题实质上是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乡关系非均衡发展状态的一种空间表现.在城乡经济互通导向下,空心村产业规划中应为来自城市的资金、技术、信息留有空间;而空心村也应借助科技和信息平台更直接的为城市经济服务.城乡空间互置使得在更便捷的城镇用地开拓乡村工业发展空间和将空心村综合开发形成市民游憩空间甚至生活空间成为可能.城乡文化互融有利于城市文化经营理念带动乡村文化复兴与产业化,也有利于城市文化因为传统乡村文化的融入而找到民族性的根基.城乡风貌互补倡导在保持洁净安全前提下,城市风貌和乡村风貌各自的特色塑造.以上方法已经应用于小南京村美好乡村综合示范区总体规划实践中.  相似文献   

7.
犹太文化的凝聚精神和受难意识与美国主流文化中民主、开放、务实特征之间存在着反差.这些差异必然导致两个民族的文化在交流碰撞中产生观念、信仰和行为等方面的剧烈冲突.小说<银冠>是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碰撞与冲突的范例,对于理解文化交流的必要性和建设和谐文化的迫切性具有认识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场景营造对创造人地共生所需的文化空间具有形塑作用,是统合文化生产与消费、激活多方主体参与、实现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机制。特色小镇是当代中国城镇化的一种发展模式,既是打通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两大战略的空间支撑节点,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同时还是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的承接地。场景理论的应用,推动着特色小镇的建设从以空间扩张为特征的第一阶段向以文化内涵建设为特征的第二阶段演进。城市近郊特色小镇作为一种特色鲜明、要素集聚、宜居宜业、富有活力的文化空间,与城市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存在诸多协同。在推动“城市群——都市圈——中心城市——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特色小镇——乡村振兴”统筹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总体战略高质量落地的过程中,以场景营造推动城市近郊特色小镇建设中主体价值的重点突出,避免特色小镇的价值分散与符号游离,重视与城市主体文化生态的协同,强化空间规划和错位发展,围绕特色符号构建产业价值链,是调整城乡产业空间布局、探索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乡村振兴的新的理论解释和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既不是单一的城市发展,也不是单一的农村发展,而是城乡的关联发展,其中文化整合是城乡关联发展的核心。城乡文化整合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发展乡村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医治现代城市病、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城乡和谐发展的必然途径。目前,青岛市在城乡文化和谐发展中存在原有的乡村文化遭遇冲击、原有的乡村认同模式逐渐崩溃、村民自我身份无从确立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城乡发展的二元结构使得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公共文化服务失衡使得一些农村陷入文化贫困的境地、在多元文化交汇融合中优秀传统文化缺位等。要实现青岛市城乡文化的和谐发展,需要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资源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方面对其进行整合,在突出双方优势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符合区域发展又符合时代潮流的文化精神,既注重文化整体性、又兼顾城乡文化差异性和可持续性,使市民、农村居民、农民工和其他流动人口的思想价值观念趋于一致,在精神塑造和素质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得到整合,在民俗民风、生活习惯和传统工艺等方面各有特色,最终形成二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相似文献   

10.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文化振兴是新时代党和国家的重要部署。在城乡融合发展视角下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既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求,又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在明确协调城乡文化发展关系和高质量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目标和原则基础上,构建“过程相嵌 资源共享 主体合作”的乡村文化振兴实施框架,以城乡党建结对共建、协同推进“两创”、公共文化服务融合发展、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人才共育共享为抓手,以乡村文化振兴决策的协作优化机制、乡村文化振兴资源的动态倾斜机制、乡村文化振兴主体的多元合作机制、乡村居民文化权益的共同保障机制、乡村文化安全风险的协同防范机制为保障,全方位、全过程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城镇化语境中的乡愁,是城乡居民对原乡生活的记忆留念、乡土家国的眷恋情怀和精神家园的文化皈依,存在积极意义与消极意义之分。究其生发缘由,受传统文化的心理惯性、城乡生活的身份迷失和城乡二元制度的掣肘。要放大乡愁的正面效能,消弭乡愁的负面效应,就需走向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通过优化城乡二元关系、提高城乡居民素养、激活乡愁文化记忆等方式来守望乡愁。  相似文献   

12.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既是促进城乡一体化的有效途径,又是城乡一体化的最基本表征。长期以来,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的不均衡分布,阻碍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把握城乡发展的差异是合理布局城乡公共服务的基础。目前,城乡之间在人口构成、空间布局、资源配置方式、社会结构形态等方面,既存在客观差异又存在互补性,这就决定了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公共服务要遵循"差异互补"的布局原则。既要针对城乡发展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发展性服务,又要打破在保障性服务配给中的绝对平均主义。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乡关系经历了深刻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服务于工业化发展战略,我国城乡关系逐渐形成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发展方式的转变,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逐渐被打破,城乡关系不断走向融合。城乡关系演变贯穿其中的发展规律如下:发展方式是影响城乡关系的根本因素;制度安排是影响城乡关系变化的直接因素;市场化改革取向是破解城乡二元体制的重要手段;通过深化改革向农民赋权是提升城乡发展协调性的重要途径;城乡融合是一个长期、渐进、互动的发展过程。由此提出,新时代下,推进城乡协调发展,需要在进一步改革创新、城乡统筹和农民权益保护上着力,同时要保持战略定力和历史耐心,稳扎稳打、久久为功。  相似文献   

14.
乡村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色,也是乡村振兴的价值引领和精神动力源泉,其中所蕴含的乡土情结、生态伦理思想、耕读文化、德治文化是最能够回应当代乡村振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等现实诉求的优势内核。然而在农业农村以经济发展为主要驱动力的现代化过程中,乡村文化被逐渐边缘化,面临着载体消失、主体缺位、价值认同危机与话语体系残缺的发展困境,非但未能发挥其应有的凝聚、引领作用,甚至成为了掣肘乡村振兴进程的短板。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城乡关系转化的关键期,要振兴乡村文化,就必须在继承其传统优势内核的同时,以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需求为导向,重新定位乡村文化的当代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提升乡村的主体意识与话语能力,讲好乡村故事,同时在全社会树立起文化共同体意识,从观念上彻底打破城乡文化的二元对立,也需要推进政府在文化治理方面的职能转化与能力提升,完善乡村文化振兴的法制保障。  相似文献   

15.
统筹城乡文化建设是城乡一体化的必然要求。诸城市把统筹城乡文化一体化作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实现了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覆盖,为统筹城乡文化建设提供了经验。城乡文化统筹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关键是:用先进文化占领城乡思想文化阵地;强化政府的主导地位,发挥非政府组织的力量;制度保证、科学管理;统筹规划、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16.
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保障机制是促进城乡关系的演变朝着一体化方向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义乌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探索表明,城乡发展一体化保障机制体系的基本构成包括城乡一体规划与建设机制、城乡生产要素平等交换与流动机制、公共财政“三农”投入持续增长带动机制、基于统筹城乡发展实践的政策创新机制,以及统筹城乡发展的高效行政机制等。  相似文献   

17.
城乡文化差异与在校农村大学生社会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在大学校园发生碰撞时,农村学生群体由于文化上的边缘性,容易发生适应性危机,阻碍其社会化进程。只有营造积极向上的和谐校园文化环境,着眼于高校农村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多渠道为高校农村学生提供经济帮助.才能推进在校高校农村学生的社会化。  相似文献   

18.
文化下乡隶属国家治理体系的有机整体,构成了我国中央顶层设计的重要价值面向。公共文化服务既是文化治理的存在形态,亦是文化扬弃的过程。新型城镇化布局昭示了乡村人口离土时代的到来,随着乡村精英与文化断裂的共荣共生,文化脉络的续延面临着秩序危机和公共性消解的窘境。从公共文化服务的价值演变过程来看,存在从人情文化到契约文化、臣民文化到公民文化,专制文化到民主文化,个体文化到集体文化四重价值赓续理路。因此,要不断消解乡村公共文化发展的惯性认知,建构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共同体。  相似文献   

19.
文化创新是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文化创新具有完整的内在逻辑体系。农村多元文化矛盾运动是新农村文化创新的逻辑起点,内源性的文化创新和外源性的文化整合及其交互运动是农村文化创新的主要逻辑路向,而文化和谐的和谐思维方式是农村文化创新最根本的逻辑思维方式。分析新农村文化创新的内在逻辑体系,有助于揭示农村文化的发展运动规律和准确理解当代农村文化创新的本质内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