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邹兴明 《东南学术》2003,(6):98-101
历史是由注释组成的.每一个注释都是历史片断的回放和缩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历史注释中得到体现和说明.人们在注释历史,历史也在注释人们.人们注释历史是对历史的雕刻和理解,历史注释人们是对人们的铭记和评价.每一部个体人生史在历史中表现为大小不同的历史注释.  相似文献   

2.
邹兴明 《天府新论》2004,3(2):94-97
历史是由注释组成的.每一个注释都是历史片断的回放和缩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历史注释中得到体现和说明.人们在注释历史,历史也在注释人们.人们注释历史是对历史的雕刻和理解,历史注释人们是对人们的铭记和评价.每一部个体人生史在历史中表现为大小不同的历史注释.  相似文献   

3.
历史是由注释组成的.每一个注释都是历史片断的回放和缩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历史注释中得到体现和说明.人们在注释历史,历史也在注释人们.人们注释历史是对历史的雕刻和理解,历史注释人们是对人们的铭记和评价.每一部个体人生史在历史中表现为大小不同的历史注释.  相似文献   

4.
李晔 《阴山学刊》2001,14(4):61-64
历史规律是唯物史观及一切历史哲学的核心问题.历史规律的研究和把握以对历史事实的认识为基础,历史认识是历史和历史规律的中间环节.历史规律的研究涉及历史认识的一系列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也需要广阔的视域和更多元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历史学和社会学是认识人类社会的两大武器,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当代的社会,历史学的研究对象是古代的社会.历史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高校历史教学的特殊性.历史本质上是一部繁复的因果关系的历史、社会现象的历史、地理空间的历史.历史是思辨的学科.高校历史专业的教学应该突破微观视角的局限,坚持宏观视角,立足世界史,高屋建瓴的讲授国别史和专门史.纵向上注重因果关系分析,横向上注重历史事件比较.坚持立体的历史观念,全方位的讲解历史.教学内容注重人类学、宗教学、地理学等等相关学科知识的讲授.  相似文献   

6.
民族主义发端于中世纪欧洲.民族归属感的比喻可回溯到中世纪和近代早期.现代民族与前现代时期的民族截然不同.18世纪后半叶,制度化和职业化的历史研究出现,科学的历史学兴起.历史学家成为民族叙述发展的重要因素.19世纪,浪漫主义的民族历史编纂学在欧洲各地崛起.语言、历史和文化被用来论证民族的特殊性.1850-1950年,民族历史编纂是欧洲历史编纂的主导形式.历史学家排斥或调和宗教、阶级和种族因素对民族历史的侵蚀,维护民族叙述的统一性.二战中的战争、占领与大屠杀导致欧洲各国的民族历史经历重新审视.战后,历史编纂学日益多元化,各种思潮不断考验民族历史框架,把认同与历史重新民族化的尝试随之产生.21世纪初,欧洲历史学家期待欧洲化、全球化的历史编纂,但民族的历史编纂框架仍然具有活力.  相似文献   

7.
黄仁宇的历史本体论可归属为思辨的历史哲学,具有丰富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在历史发展的影响因素方面,他力主地理因素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强大作用.关于历史发展的规律,黄仁宇强调了历史必然性,他秉持历史的特殊性,又持有人类实现一般性结局的观点,表述了历史的固化与变化.对历史发展趋向的探讨,黄仁宇主张曲折性发展和数目字管理趋向.这种...  相似文献   

8.
自20世纪初年以来,历史哲学研究的主流趋向已从历史规律论("大写历史")转到了历史认识论("小写历史"),也即从思辨的历史哲学,转向了分析的历史哲学.20世纪后期,后现代主义的观点慢慢侵入历史研究的领域,虽然没有被全盘接受,但其对历史认识论的影响巨大.如果说当代哲学界和史学界的历史哲学研究,已经放弃了对"大写历史"的探讨,那么这一转向,其实也与怀疑"小写历史"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有所关联.人们对史学到底是科学还是艺术、史学是否等同于文学、美学等问题展开了争论.由于"语言学的转向",使得史学家们感到要想在历史叙述中排除主观的意见,几乎根本不可能.史家治史,在追求真实性以外,似乎还有文学性等其他的东西需要考量.以西方文化为基础的"大写历史"和"小写历史"之走向没落,反映的是当代世界历史的重大变迁.虽然西方的历史哲学已经转向、甚至走向没落,但对人类历史的进程和远景进行思考、判断和预测仍有其价值.  相似文献   

9.
"历史3"--历史题材文学创作的历史真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朱光潜的"物甲-物乙"说为根据,提出了历史题材文学创作中的历史1、历史2和历史3的概念.历史1作为历史的原貌是历史题材创作的源泉,虽然它往往不可寻觅,但历史小说家和历史剧作家还是要尽力去寻觅,即或只能获得一些碎片,也是有意义的.历史典籍作为历史2是创作的基本资料,当然是重要的,需要十分熟悉,也需要加以辨析,但不能原样照搬.历史题材的文学创作必须有辽阔的诗意想象空间.只有在深度的艺术加工的过程后,我们才会获得作为历史3的历史文学创作的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10.
历史包含真实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和作为文本的历史叙事或历史话语两层不同的含义.海登·怀特用现代文学理论研究文本层面的历史.他指出历史学家使用情节设置、形式论证和意识形态蕴涵三种解释策略以及四种转义性语言进行历史修撰,历史文本因此不再是客观地再现或叙述历史事件,而具有了文学文本所特有的叙事性、诗歌性和意识形态维度.因之,历史话语带有了一切语言构造物的虚构性.  相似文献   

11.
周妤 《船山学刊》2004,(2):57-61
人们在使用"历史"概念时,其含义则比较笼统.事实上,"历史"可以用来表示人类产生以来的全过程,也可以用来表示对这个全过程的记录.虽然人类对历史过程进行思考本身就是一个过程,但是在很长的时期内,这种思考并没有做出历史本体论和历史认识论的区分.19世纪以后,逐渐地产生了研究历史的两个方向.以历史本身作为研究对象称为历史本体论(研究人心外的历史),以历史学作为研究对象称之为历史认识论(研究人心中的历史),并涉及到历史方法论和历史观的问题,完整地构成了历史哲学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2.
历史认识的客观性与主体性,是现代历史哲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国内外学术界在这一问题上,有离开历史本体来探讨历史认识的倾向,对历史知识、历史认识的本质虽然做了大量的、有益的探索.但有否定其客观性、重返唯心史现之嫌.笔者认为.历史认识的主体性与客观性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所必须认真研究的新的课题.历史认识仍然应当坚持唯物史观主体性与客观性相统一的原则.从主体与客体的双向作用来把握历史知识、历史认识的本质,历史知识、历史认识既有其主观性的一面.也有其客观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著作中含有大量对历史本身的思考,历史是人类活动不可绕过的时间空间,马克思的历史思想对推动人类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对马克思历史思想研究的不断深入,其思想涉及多种话语体系,其中有四种称谓值得关注:从新旧哲学区别中,马克思的历史思想称为历史唯物主义;从实证主义与结构主义角度,马克思的历史思想称为历史科学;从历史整体中,马克思的历史思想称为历史哲学;从历史概念出发,马克思的历史思想称为历史理论.四种称谓和范式,展现了马克思历史思想的多重维度.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历史 科学与历史哲学相统一、历史理论与历史现实相统一的角度看待马克思历史思想,能够更好地把握历史规律、推动历史进步.  相似文献   

14.
重建唯物史观历史认识论是当前中国史学理论界的热点之一.重新审识普列汉诺夫的历史认识论有助于推进对唯物史观历史认识论的讨论.普列汉诺夫的历史认识论阐述了历史认识的对象和本质、历史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定义及其关系、历史认识的客观性及其真理性等问题.普氏对唯物史观历史认识论的发展有贡献,但也存在较大局限.  相似文献   

15.
从基督教末世论的历史概念到现代历史概念的转变过程,展现了历史时间的构成作用.历史时间的迷惑来自过去、现在、将来之间分离的关系,而这三者的统一性则是最基本的时间现象.真实的历史始终比历史的哲学叙述更丰富,我们看不到作为"完整的"历史的总体结果,神秘是人类经验历史时间的困惑的必然反映.今天,问题并非在于,应不应当要寻找意义和尽力理解历史,而在于,我们理解历史的努力没有通过历史时间话题,将把握历史意义的含糊和明显的不确定考虑在内.因此,关于马克思、黑格尔和观念史中的历史时间概念的探讨,具有某种历史性提问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著作中含有大量对历史本身的思考,历史是人类活动不可绕过的时间空间,马克思的历史思想对推动人类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对马克思历史思想研究的不断深入,其思想涉及多种话语体系,其中有四种称谓值得关注:从新旧哲学区别中,马克思的历史思想称为历史唯物主义;从实证主义与结构主义角度,马克思的历史思想称为历史科学;从历史整体中,马克思的历史思想称为历史哲学;从历史概念出发,马克思的历史思想称为历史理论.四种称谓和范式,展现了马克思历史思想的多重维度.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历史 科学与历史哲学相统一、历史理论与历史现实相统一的角度看待马克思历史思想,能够更好地把握历史规律、推动历史进步.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主线就是历史发展的主体脉络.当代中国史的历史主线目前主要有一条主线说、阶段主线说和三条主线说等不同主张,这些不同观点各有千秋.当代中国史的历史主线应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而且,当代中国史历史主线与社会主义时期中共党史历史主线是不尽相同的.  相似文献   

18.
人类历史领域是有别于自然规律的自由王国,其特征是世界性、未来前瞻性和开放性.因此,历史哲学断不是如同中国文化那样停留在封闭的自然民族状态,而是进入开放的面向未来的历史和自由的视野.自由的历史领域以人为本,而在必然的自然领域,人却是手段.自然和历史,民族和世界,既往和未来,封闭和开放,必然和自由,是两个分离的领域.自然界没有历史和自由,历史中也没有必然.历史同自然脱离,形成逐渐向上却充满艰辛的道路.民族的概念从属于自然,而不是从属于历史.越是民族的,就越是自然的;越是历史的,就越是世界的.  相似文献   

19.
在西方解释学的发展历程中,德罗伊森历史解释学的地位和作用是极为突出的.作为思考历史科学何以可能,并提出历史科学的方法的历史学家,德罗伊森发展了浪漫主义以来所提出的"理解"概念,历史研究的历史性不仅被意识到而且在历史研究中具有积极意义.历史理解或解释总是从整体到个别,个别到整体,处于无穷的循环之中.虽然其中仍然有黑格尔思辨的历史哲学的影子,但这和伽达默尔后来所提出的"效果历史"和"视域融合"的概念是很接近的.可以说,德罗伊森的历史解释学思想一定程度上已经超出了历史科学的方法论理解,开始包含有本体论的因素.这和20世纪以来解释学的哲学化进程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0.
论历史批评     
以往有关历史批评的讨论,构成了一个历史批评对象和历史批评者的二元结构,这也就促成一些历史学家努力为历史批评在历史学科内争取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位置.事实上,这样做矮化了历史批评在历史学实践乃至整个社会实践中的真正地位.历史批评的核心问题所涉及到的批评对象、批评者、批评目的、批评标准,正对应了历史研究中的研究对象、研究者、研究目的和研究准则.因此,历史批评完全可以等同于历史研究,它融入到整个历史研究之中,成为历史研究的灵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