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张东妹 《南都学坛》2005,25(5):21-22
在汉代音乐发展过程中,作为楚国音乐文化代表的“楚民歌”对汉代宫廷音乐、民间歌谣的相和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促进了汉代音乐文化的繁荣。  相似文献   

2.
楚辞是楚国诗歌的代表,是中国文学的骄傲。楚辞的声调跟楚辞的地方音乐密切相关。楚辞,也是楚声的文学。因此,探讨楚声的源流及其特征,对我们进一步研究楚辞以及先秦时代的文学和音乐,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楚国是一个古老的音乐王国。这一点,无论从考古发掘的实物还是典籍记载看,都得到了充分的证实。“楚俗尚巫”,具有南楚风格的楚声、楚舞起源甚古,与巫音有着密切的关系。《楚辞》是文人创作,起源于南方的民歌,在音乐上还保存着“乱”“少歌”。“倡”等曲式组成部分,最先是可歌的。《楚辞》正是楚声的歌诗作品。音乐、舞蹈都是时间性的艺术,由于历史条件的局  相似文献   

4.
当代“楚辞”学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学术界对这一文体最终衰落的原因却至今少有人论及。本文分三部分。分别从战国时期“楚辞”的流传情况、“楚辞”本身的特质、五言诗的兴起、楚声的流变四个方面对此作出了论证。认为“楚辞”的衰落既是由于它的地域性特征太强,在先秦的流传不够广泛,也与汉代五言诗的兴起和楚声的流变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5.
就“楚声”在汉代音乐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进行探索,对汉代音乐文化的空前繁荣这一历史现象进行挖掘、整理,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汉代音乐文化做一点铺垫。  相似文献   

6.
楚辞,是公元前四世纪在我国南部楚国出现的一种新的文体;相传楚辞的作品都是“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地方色彩相当浓厚。下面,我们仅就楚辞中属于“楚语”的两个语气词“羌”与“謇”,作些探讨,以就正于专家和读者。 查朱熹《楚辞集注》,作为语气词的“羌”字出现十七例(另有两例,一是出现在张衡的《思玄赋》,一是出现在韩愈的《复志赋》,均不属于楚辞范围);“謇”字出现十二例。怎样理解楚辞作品中的“羌”与“謇”,古往今来,众说纷纭。例如:  相似文献   

7.
屈原作品考     
屈原,名平,战国末期楚国人,是我国文学史上有影响的第一位诗人。他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作了一种新诗体——楚辞。其楚辞作品当时没有编辑成册,只是到了西汉刘向搜集整理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共十六卷,定名为《楚辞》。但刘向所编《楚辞》早已散佚,那么究竟屈原的作品有多少亦不可得矣。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屈原的作品有二十五篇,但未标出具体篇目。东汉王逸在《楚辞》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他自己的《九思》一卷,合为十七卷,为之作注,改名《楚辞章句》。其篇目为:一、《离骚》,二、《九歌》,三、《天问》,  相似文献   

8.
“楚辞”一词出现在汉武帝之时,其初义与发生在战国后期屈原、宋玉等人的文学创作无关。其初义所指有二:一是指朱买臣和庄助写作的辞赋;二是指他们用楚国方言诵读所写的辞赋,以此来干谒君主。楚辞的能指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指流传在楚地的民歌;二是指楚地流传的道家作品,其中包括流行于战国时期的黄老学说等;三是战国后期屈宋等人的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9.
楚声是楚国民歌的曲调。楚歌作为民间的歌唱形式流行于楚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声调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楚汉之际的社会大变动,使楚声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传播,汉王朝建立后,它还被带进了宫廷。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对楚声给予特别的注意,专门用一章的篇幅来论述,指出了楚声的兴起、发展和流行与楚汉之际阶级斗争、儒法斗争的关系,突出了对儒家思想的批判。研究汉初楚声与阶级斗争,儒法斗争的关系,对于我们今天总结文艺领域儒法斗争的历史,认识它的特点和规律,使文学史研究服务于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需要是会有启发和教益的。一在《汉宫之楚声》中,鲁迅明确指出:“故在文章,则楚汉之际,诗教已熄,民间多乐楚声。”他把楚声的兴起和儒家“诗教”的消亡都看成是阶级斗争导致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揭示了楚声与“诗教”两者不能并存、互相对立的关系,这是极其深刻而又独到的见解,说出了前人所没有、也不可能说出的话。“诗教”为什么会在楚汉之际消亡?楚声又是如何兴起和发展的?为了弄清楚这一点,就有必要对秦末汉初阶级斗争、儒法斗争的情况及其与文艺发展的关系作一个简要的说明。  相似文献   

10.
相和歌是汉代一种民间歌曲 ,也是一种成熟的艺术形式 ,它对之后的相和大曲、清商乐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而唐代大曲这种集诗、乐、舞于一体的艺术形式 ,虽然和汉代相隔久远 ,但却和相和大曲在曲式结构、表现形式等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文章试图从相和歌到唐代大曲的发展过程中来发现它们一脉相承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楚辞与诗经这两种文学样式在后代的发展命运实在是大相径庭。寻绎楚辞为何迅速消亡的根源,不但可以从侧面回答有关屈原、屈作的诸多重大问题,还可以在文学发展的规律方面给我们以启示。楚辞之所以在汉代消亡,首先是汉代的客观环境不利于楚辞的生长;再就是屈原之后的楚辞作家不注意吸收民歌的营养,不善于借鉴民间的创作,因此楚辞的表现艺术得不到丰富与发展,其生命力日渐衰竭;而楚辞创作的后续作家们进行文学创作时所选择的题材过于狭窄,又囿于传统模式,一味仿效屈作,则更将楚辞推向了绝境  相似文献   

12.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诗人。他创造的长篇抒情诗《离骚》及其他二十五首幽怨奇丽骚体诗,是中华民族十分珍贵的文学遗产,秦始皇并吞六国,统一天下,对六国极其丰富的文化典籍,进行大量的焚毁,所幸《楚辞》免于秦火。到了汉代文、景、武三朝,百余年间,一直为文人所爱好,学习、流传,而被保存下来;而且予以继承和发展,使汉代辞赋呈现出波澜壮阔的局面,我  相似文献   

13.
汉代诗歌依体制区分有三种。第一种是西汉初期的杂言诗;第二种是两汉乐府诗;第三种是东汉末期的正言诗。杂言诗多用楚人的旧调,可称为楚辞派的诗。乐府诗则是模仿诗经中的周颂、鲁颂和商颂,或采用民间的曲式。五言诗多流行于民间,可称为平民派的诗。现将汉代的三种诗歌作一论述,不当之处,望专家学者指正。 一、杂言诗 汉代初年的诗歌,仍然沿用楚声,但是大多为五言加“兮”字的短歌,它与北派的四言诗及南派的楚辞都不同。因为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学到了秦代已衰落,到了汉代也没有新派文  相似文献   

14.
浅论《离骚》王注与洪补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是楚辞最早的完整注本,又是战国、秦、汉几百年间屈原作品研究成果的总结。《离骚》等作品的感人的爱国激情和高超的艺术造诣,使得这些篇章在屈原怀愤自沉以后,就在楚国人民中广泛地“相传教”。到了两汉,从高祖、武帝直到章帝等,许多帝王都爱好楚声。武帝还特意命淮南王刘安作《离骚经章句》。刘向典校经籍,把屈原作品和宋玉、贾谊等作家模仿屈赋的作品都辑在一起。班固、贾逵“复以所见改易前疑,各作《离骚经章  相似文献   

15.
《激楚》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地流行的一支歌舞曲,与“郑卫之音”并称,具有急促交迫的音乐特点。到了汉代,新兴俗乐《激楚》仍然流布很广,对汉乐府相和歌的演唱方式、汉代乐舞文化精神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魏晋以后,《激楚》在文人中获得认同,被视为汉人刚健慷慨文化精神的象征。这一文化现象的成因,与楚地巫舞文化的深层影响、汉代劲健磅礴的文化特质的汇入等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6.
一、楚国民歌的渊源楚国民歌是指在周朝八百多年间,先后产生和流行于长江中游地区)(即今湖北、湖南的全部和河南、安徽的大部)的各民族群众口头创造或经文人整理过的民间歌曲和民谣。由于历史长河的冲刷和湮灭,周朝以前流传下来的民歌资料有如凤毛麟角,使我们今天来探讨楚国民歌的渊源感到十分困难。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艺术起源的共性规律和楚文化其它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进行由此及彼的分析推论,从而找出楚国民歌发展的源流和轨迹。楚国民歌的直接源头是夏商时代的“南音”。任何事物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在内因,所以张正明同志在《楚文化史》一书中开宗明义地指出:“楚文化的主源,应该到楚人的  相似文献   

17.
根据金文,楚国和秦国都出自高阳,因此互相支持,又臣服于周。而楚早期在炎黄之战时,散居各地,主要分成三部分,所以称为三楚。楚辞文化,主要来自中原,所以在《天问》中由夏商周至楚国一路写下来。楚辞中的人物、鬼神也基本和周代一致,如《惜颂》中说的五帝、六神等。楚辞也不单单写楚国,如《九歌》中的冀州、东皇太一等等。楚国和周一直往来密切。过去,我们为了强调楚辞的个性,把“兮”说成楚语。实际上,《诗经》中有将近四十首诗出现“兮”,皆表示不良情绪。后来的墓志铭中也采取了这样的表达方式。所以,我们首先看到中华文明一体化,再了解差异性,这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相似文献   

18.
可从三个方面探讨楚国社会文化对楚辞体诗歌的产生所发挥的重要影响和作用:中国先秦时期存在南、北两个文化系统,南方自然地理作用于人文地理,楚辞得江山之助与爱国激情之助;楚辞作品浪漫、浓郁的文采风格,和南方楚国独特的社会形态以及巫风盛行的社会现实息息相关;南方楚歌不断吸收民间丰富的文学和文化滋养,直接孕育了中国先秦诗歌的第二个黄金时代--楚辞的时代.楚国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和楚国内部矛盾的空前激化都出现在屈原的时代,屈原所开创的楚辞体诗歌,正是"愤怒出诗人"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在汉代文学创作中,散体大赋、骚体赋、拟骚诗是汉代作家在学习楚辞的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散体大赋、骚体赋属赋体文学,而拟骚诗以及君臣所作的楚歌属诗歌体裁,它们在文体上不能混为一谈,也不宜将骚体赋、拟骚诗、楚歌笼统地称为骚体文学。否则,不利于我们对汉代文学作品进行专门的分类研究。拟骚诗是楚辞体诗歌在汉代的赓续,其文体、写法以及代屈原立言的思想内容,是楚辞在汉代诗歌创作中流变的重要表现,拟骚诗虽然曲折地表达了汉代文人借伤屈以自悼以及他们对屈原的认识评价,但由此也将汉代的楚辞体诗歌创作引向了衰落之路。  相似文献   

20.
<楚辞>是屈原继承和发展南方民歌的艺术创作的结晶,<楚辞>同苗族民歌有着紧密的联系,它取材于苗族民歌,且与楚文化同步发展,并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