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国威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4)
鲁迅对中国封建传统文化的批判是最有价值的。他尖锐的笔触几乎涉及哲学、历史、宗教、法律、文学、艺术和教育等所有文化领域。他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为中国创建民族新文化开拓出一条崭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李城希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鲁迅的祖父在人生不同时期,以不同的方式对成长中的鲁迅的精神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在其人生高峰期,他在为童年鲁迅的生存和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拓展生存与精神空间,将其置入传统文化境域中的理想生活状态的同时,通过经典引导童年鲁迅进入传统文化和小说艺术世界并与之建立深刻稳定的关系.而科举成功使鲁迅祖父实现传统文化境域中的人生理想,对成长中的鲁迅具有巨大的激励和召唤作用,在相当大程度上确立或规定了鲁迅后来的人生理想与方向.在其人生低谷期,他深刻反思家族、家庭与自己的人生经验,以<恒训>引导处于人生转折时期的鲁迅认识人生,进入社会并与社会建立关系.在其生命后期,他一改此前个人坚守的传统文化观念,以在时代面前"退让"的方式接受或肯定鲁迅全新的人生选择,对鲁迅后来的个人行为方式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
在小说及杂文世界里,鲁迅对城市在精神生活的感性基础上与小镇、乡村生活有着深刻的对比有着深刻动人的描摹,其笔下的都市知识青年在生存的挣扎中也的确不乏深谙精神世故的一面。鲁迅对都市生活的商业性的敌意是无从掩饰的,对都市里的知识分子总的态度是较为峻急的,他更多看到的是开始熟悉市场后的投机和变质。 相似文献
4.
汪树东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5-8
本文认为鲁迅精神中有鲜明的弘扩生命的自然主义取向,它渗透于鲁迅生命的价值取向、实践原则中,这种精神取向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鲁迅小说中反抗者的精神面貌。因此,本文还考察了鲁迅的反抗者这一系列小说人物,并试图厘清他们与精神传统的关系。由此,我们可以大致勾勒出鲁迅精神的一些特质。 相似文献
5.
陈占彪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1):120-126
终生着力于国民精神改造的鲁迅的心理状态其实是经历了一种由“有”(包括肯定形态的希望和否定形态的绝望)到“无”的过程,这是因为他十分清楚于国民性“劣”象背后的“根”性,以及自身颇深的佛学素养所致。然而对鲁迅来说,他虽然看破了世事运作的真相,但在看破后并没有陷入一种悲观或虚无之中,而是在这“无”中仍然“知其不可而为之”,在“我只得走”的过程中实现生命的价值。那么,正是在情感上的“哀”与“怒”和在思想上的“不齐”与“为”这两股合力的推动下,二十世纪中国最痛苦、最孤寂、最无聊的灵魂,无所谓希望,无所谓绝望,就这样,无意义地抗争着。 相似文献
6.
7.
张懿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5(2):149-151
绘画作为一种表达形象的手段,基于有限的平面衍生出无限的意境。绘画必经由技术才能进入自由之途,绘画的自由只是精神的、相对的,自由精神本身需要一定的束缚和必要的规则。 相似文献
8.
李云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5(5):29-39
鲁迅先生被称为民族的战士,其精神对后辈学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顾随积极地学习鲁迅、宣传鲁迅。他深受鲁迅战斗精神的影响,自觉地以鲁迅精神来改造自己,铲除旧日愁思,不再忧思抑郁以自伤,努力锻炼坚强的意志,由牢骚抱怨转向执着进取,在文学事业中勇猛创新。他把鲁迅作品中的意象、意境化用入词,将鲁迅作品中的思想、精神融入于词,开辟了一块新的园地。虽然顾随自谦没有学到鲁迅的战斗精神,但他在各个时期都表现出勇于反抗、积极进取的品格。尤其是抗战期间,顾随进一步将战斗精神融入文学创作、诗词论著与古典文学课堂当中,彰显了抗战到底、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与民族气节,为青年一代照亮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因为写作背景和写作心境的相似,冯雪峰寓言思想内涵中有鲁迅精神的存在,这主要表现在抨击吃人的旧制度,怒斥国民党反动统治者的独裁和无能,笑骂国民党反动统治者治下的文化官僚,揭露帝国主义的虚伪性和侵略性,批判伪善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嘲讽中庸主义的哲学,歌颂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礼赞韧性战斗精神。 相似文献
10.
刘沫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1,(4)
鲁迅的批判精神里有着站出与回归两种精神气质。他一方面不同于传统的启蒙者和革命家,能够站出启蒙和革命的历史潮流,实现介于启蒙与革命之间的独立的精神观照,实现双重的批判,得到批判意义上的革命观和启蒙观;另一方面,回归反映出鲁迅通过站出当前的生存状态,关注他人和自身的生存困境,实现向本真生存方式的回归。站出与回归紧密融合于鲁迅批判精神和生命意识的深层气质之中。 相似文献
11.
鲁迅精神代表了中华民族最伟大最崇高的一种精神。牺牲精神、战斗精神、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是构成鲁迅精神的核心。本文从历史的中间物意识,追求适应中国现实斗争的知识分子人格、批判国民性达到民族进步的目的这三个方面探讨了支撑这三种精神的深层原因,并且分析了鲁迅精神的个性特色 相似文献
12.
鲁迅后期翻译活动继承和发展了他在早、中期翻译活动中一贯倡导的文艺救国思想,以革命的内容服务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具有高度的革命责任感和鲜明的政治目的性。同时,在这一阶段,鲁迅顺应时代要求,明确提出了自己的“直译”方法主张,这不仅有利于早期汉语白话文的发展,而且体现了他对翻译文化性的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13.
王霞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3,(3)
中国的鲁迅与奥地利的卡夫卡虽处于不同的时空,但是他们都能够超越时代语境,对人以及人的生存处境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并深刻地思考了20世纪人类的生存状态以及出路何在等问题.绝望与反抗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是两个彼此矛盾的对立统一体.鲁迅与卡夫卡在个人经历、精神气质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正是他们精神世界中的绝望与反抗影响了他们的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14.
王鹏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中国现实主义绘画,不仅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而且融入开放和时代精神.正如所有艺术绘画形式一样,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变化而变化.有着浓厚的中国本土民族性质的现实主义绘画,已呈现出丰富的内涵和多姿的态式. 相似文献
15.
重申“鲁迅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亚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2,18(1):74-77
在当今学术界 ,一方面研究鲁迅的文章层出不穷 ,然而“论文”化的鲁迅不是本色的鲁迅 ,吃透鲁迅精神的学者名流多如过江之鲫 ,可是在人格上传承鲁迅精神的知识分子却少之又少。一个三流的学者当然能从鲁迅身上获取学术利益 ,然而却只有一流的学者才能从鲁迅身上获取人格力量。另一方面把鲁迅的思想当作绝对的权威 ,强制性地让青年们接受和服从———学院化 ,体制化和意识形态化的鲁迅也不再是真正本色的鲁迅 ,鲁迅被“神化”的同时 ,也被庸俗化了。因此这是一个鲁迅缺席的时代 ,重申鲁迅精神的直面、求真、启蒙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6.
张文诺 《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知识分子形象是鲁迅小说中最重要的人物形象之一,他们以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人物画廊。但他们也有共同的特征即都是精神的失败者。知识分子形象及其精神特征反映了鲁迅对近现代中国社会的深刻理解,反映了鲁迅对人的生命与价值的理解达到了本体的高度,并深化了鲁迅先生的"立人"思想。 相似文献
17.
徐万平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3(10):41-44
鲁迅所处的内忧外患的时代让鲁迅小说创作表现人物精神时选择了借酒解闷的方式 ,以此超越生命的痛苦 ,升华灵魂。即饮酒是苦闷的象征、醉酒乐天真、祭酒求尊重。而作为典型的知识分子的鲁迅 ,对此是深有体验的。 相似文献
18.
王进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9):66-71
在后现代的文化视野内对“鲁迅笔法”做了新的阐释,指出鲁迅写作的几个最重要的特征是:回到日常话语的言说;回到诗学理解的原初形态;深刻的怀疑精神以及散文情调与游戏笔法。这使他的文学精神在20世纪达到了无与伦比的深刻与纯正。 相似文献
19.
王德胜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1(3):103-106
宗教性母题在中国最早绘画形式中便已扎根,在以后中国绘画发展中更以鲜明、直接的形式而具体化、肉身化.中国传统人物画和山水画在深层精神结构上一定地成为宗教信仰的绘画表意形式,其中合流了宗教精神与传统道德精神. 相似文献
20.
牟伯永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4,24(2):7-10
鲁迅和嵇康在精神特质上的相似 ,已为鲁迅研究者所注视 ,但其剖析似乎不够翔备。该文通过三个方面 ,即思想的“承传”与“化解”、现实的“挣扎”和“反抗”以及精神的“绝望”和“希望” ,对两位文化奇人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