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学与文化的天然关系,决定了文学性与文化性的必然联系。如果文学的情感性、想象性和形象性突破了已有文化的规范,恰恰是文学价值的高度体现,甚至会成为某种时代的文化标高。“文化研究”无疑拓展了文学研究的视野,但是,只有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关注创造性这一文化深层次方面的内容,才能在更高的视域中认识中国文化,同时为文学研究带来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2.
文学作品,当然必须具有“文学性”.但仅凭“文学性”,只能判定一篇文章是不是“文学作品”,尚难以判定是不是“好作品”,更难以判定是不是“大作品”.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上,“非文学性”对“文学性”的掩抑固然伤害了文学,但如果反转过来,让“文学性”掩抑了“非文学性”,同样是文学的悲哀.对于文学作品的整体价值而言,“文学性”重要,“非文学性”亦同样重要,在许多情况下抑或更为重要.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颓落与低迷,主要原因就已不再是“文学性”的缺失,而更在于某些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非文学性”因素的缺失.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20世纪初文学研究“向内转”的趋势,对文学文本自身的分析和研究成为文学批评的重要导向,俄国形式主义者提出的“文学性”概念更是成为文论研究界的常青树,作为文学研究分支学科的比较文学之“文学性”,也在日益复杂的多元文化背景下具备更加丰富的学术内涵,为比较文学学科开拓更为多元和广阔的学术研究视野,但是在比较文学研究中坚守“文学性”立场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基本态度,否则比较文学研究中的一系列探讨在某种程度上都将失去应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道德目的论与道德工具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目的论与道德工具论是两种关于道德性质、功能、作用等的伦理学说和道德价值理论。道德目的论以道德为目的 ,认为道德本身即具有内在价值和目的善 ,道德工具论以道德为某种更高目的的手段 ,认为道德只具有外在价值和手段善。二者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 ,但都未能科学地解决人与道德的关系问题 ,犯了割裂目的与手段的错误。新道德应当超越道德目的论与道德工具论的对立 ,实现道德目的与道德手段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5.
诗学研究作为文学研究和文化的一部分,必将在文学文化研究这个宏大的语境下将自身的题型转换到文化研究上来。因为单纯的文学性研究有它自身的局限性。在由制度、技术和工具理性主导的现时代,人们更多地是需要思想性。文学文化研究正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网络文学研究存在着两个误区:一是以传统的文学观念来研究,二是在还没有完全弄清网络文学是什么时,就过早地对其进行价值判断。而这两种误区的产生都和人们在研究网络文学时过分关注那些虽然发表在网络上,但也完全可以印刷成纸本的完整的文学作品有关。笔者认为真正能体现网络新媒体特征的网络文学不仅包括这些,更包括那些博客、微博、空间、短信和微信等形式。网络文学是一种间性存在,因而对这种文学形式的研究会彻底改变我们的传统文学研究方式方法,并改变我们的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7.
语言是否具有工具性质,这是一个多年来没有人进行实际探讨的问题。虽然"语言是工具"的观点在很多语言学教材、专论中都有类似的表述,但是关于"语言是工具"的定义目前还没有呈现出明了的趋势。很多学者仅仅在字面上、语言功能或者比喻层次上理解工具,而没有从语言本体、语言理论和实践方面对此进行论述。从语言自身的性质看,可以通过不同的语言事实看到语言的非工具性质,因此通过论证语言的这种本质,人们会对语言产生新的认识。从工具与语言本质的差异、功能对比上,说明语言并非工具而是人类表达的本能,同时讨论语言工具论观点的起源和弊端。  相似文献   

8.
论现代知识生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的大规模生产和不断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当代经济转型中最鲜明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经济学的研究和剖析中,要从知识生产的实际出发,细心地去揭示知识产品的使用价值、价值、价格、垄断价格、价值决定等范畴所拥有的新内涵。  相似文献   

9.
瞿秋白“历史工具”论的主要含义是:伟人只是时代或阶级的“历史工具”。这是就伟人的作用和地位做的评价,而不是就其他人或所有人的作用和地位做的评价。这是说只有伟人可以成为历史工具,只有掌握历史发展规律的人可以成为历工具。成为历史工具的人只是一部分人或少数人,而不是所有人。对其局限性应该从文本出发,进行实事求是的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0.
文学性不仅已经渗透到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构成了维护后现代状态的重要因素,而且可以促进文学理论范式的变革.对"文学性"尤其是跨学科的"文学性"探究,是文学理论既突破画地为牢又保持紧贴自身、从而摆脱当下危机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11.
理论:认识生产的前提条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认识不是对感性材料被动的反映加工,而是一种积极的生产活动。正是在一定的理论的基础之上,科学认识的产生才有可能。阿尔都塞的“认识生产”给我国当前的认识论研究以很大的启发,对于那些实践中轻视理论的思想倾向也有很好的纠偏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文学理论批评的基本概念,是在历史的社会的语境中"建构"起来的。参与建构的不仅有理论家、作家,还有读者。最广大的读者群,是建构文学观念不容忽视的巨大的潜在力量。文学的定义,不但会随着历史发展的时间线索而迁变,而且会随着民族、国度、地域、人群的文化单位的不同而呈现差异。文学观念必然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调整,但不应该造成断裂,需要寻求"文学"概念稳定性与变动性的统一。学科基本概念的建构是群体的社会性行为的结果,是历时的和共时的多种因素合力的产物。近年来,媒体传播技术的飞速进步,文学产品与文化商业的日形紧密的联结,社会大众对文学概念建构的影响力增强。我们需要把接受的文学性、审美性作为一个重点来关注。  相似文献   

13.
文学性是定义文学的尺度,从理论上看,对文学性的理解有两大类:本质主义的与非本质主义的。在反本质主义的背景下,须对文学的谱系心中有数:中国现代"文学"观念的生成与殖民现代性、文学体制化息息相关,何谓文学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也与王国维等人的援西入中不可分割。现代文学沿着现代性的不同路径进行博弈,艺术自律历经坎坷。文学性应置于复杂的关系网络中定位,这种共时结构中的暂时共识依然有其约束力,但生生不息的历史意味着它始终是一项无以完成的阐释。  相似文献   

14.
高等职业院校是知识生产主体之一,高等职业教育是知识生产的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职能是通过対学科分类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性加工和对职业或行业分类的实践性知识的提炼性加工,生成通向能力转化的、职业性的知识体系。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知识生产区别于其他知识生产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文学性与文学艺术终结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有关文学是否会终结于电信化时代的话题目前成为文艺理论界争论的热点,理论界对这一话题的争论不休难达一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终结"一词的含义界定不清晰所致,缺乏一种对理论前提的批判意识.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文学的"时代"终结了,而不是"文学"本身.另外,某些学者对"文学性"泛化的言说,造成了"文学"与"文学性"的错位,看似是对文学出路所作的一些变通性思考,其实是真正意义上对文学的杀戮.文学的意义在于它是人类生命和谐与完整的需要,至今仍然是人类无法离弃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6.
庄子的知识论丰富而复杂。学者多认为,庄子怀疑进而否定世人之俗知,而崇尚真人之真知;真知即体道之知,只有抛弃世人的感性和理性的认知方法及其知识,才能直觉体证本原之大道。因此,世人之俗知与真人之真知完全地对立、割裂开来,且真知及直觉的方式颇有神秘性。俗知分为事实之知与价值之知,庄子质疑进而否定事实之知的真实性、确定性,质疑进而否定价值之知的普遍性、确定性;庄子之真知不是在人世间获得真实性、普遍性的知识,也不是齐之玄知,而是忘知、无知;真人通过忘的工夫彻底地忘却一切知识,心虚静虚无,不识自我,不识天地万物,从而与天地万物混而为一,即回归原初浑沌未分或混而为一的存在形态,即向大道的回归,即体道。真人彻底地消解了自己的主体性,一方面自我养心养神,另一方面万物自生自成自毁。  相似文献   

17.
知识论不应只顾在传统的本体论和方法论视域中喋喋不休,纠缠于"可不可能"、"可不可修正"、"可不可怀疑"、"唯心与唯物"的问题,沉迷于"真理与谬误"、"证实或证伪"的追寻和辩护。在无穷无尽的逻辑论证和方法吵闹中,我们常常忽视了"求知"的人文关怀和终极价值。我们努力地求索,尽管攫取了"知识",接近了"真理",却时常让自己的生活陷入痛苦,让自己的人生越来越远离了幸福。其结果,又反作用于我们的"求知",导致对"知识"的热情和希望的丧失。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应认识到,幸福,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8.
企业知识理论:框架与演进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从逻辑和历史的双重角度,论述了企业知识理论的产生背景和兴起。然后按照企业理论的基本框架,分别阐明了企业知识理论在企业成长、企业存在、企业边界和企业的组织结构等一系列问题的思想演进,从而综合论述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企业知识理论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9.
过去的几年里,“文学性”这个概念成为文学研究的一个焦点。其考察大致形成了两个派别的观点,一派被视为本质主义的,例如“纯文学”的概念就是本质主义观点的派生物;一派被视为非本质主义的,认为所谓的本质仅仅是一种幻觉。前者处理的问题较为简单,后者却是将自己置于不尽的问题之流中。与此相关,文学研究的成果是一种知识。知识具有多种形态,科学知识仅仅是一种形态,文学研究以及其他人文学科的研究显示的是另一些知识形态的意义。文学研究时常出现从概念定义出发来衡量具体的文学现象,而文化研究很大程度上就是用具体的分析抵制形而上学的理论趣味。联系后殖民理论来分析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问题:援引西方的术语范畴可以阐释民族文化的特征,甚至成为反击文化殖民的手段。如果中国古代文论的概念、命题无法企及现今的理论高度,或者远远地游离于现今的历史语境,那么,这种理论就无法承担“现代转换”的使命。  相似文献   

20.
国外知识共享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组织内部员工间的知识共享(knowledge sharing)作为组织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日益成为知识管理关注的焦点。知识共享的前因可概括为知识特性、个体特性、组织特性和环境特性四大类,组织特性又可划分为薪酬设计、技术特征、组织氛围、领导风格和组织战略;知识共享的结果主要表现为对组织创新能力和组织绩效的影响。本文在对该理论全面述评的基础上,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对中国组织内部知识共享的管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