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降的寻根作家,在"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文学意识和文学观念的倡导之下,几乎都热衷于对异域风俗进行细致描摹,以期从中挖掘本民族的内在文化传统和深层文化结构。在这过程中,为了更为有效地发现、挖掘和传布那些异域风俗中的丰富文化传统与隐秘文化结构,寻根作家往往采取多种叙事策略。虽然这当中呈现出不同的叙事方式,但也有明显的共性,一是通过解释与说明的手段来达到艺术真实;二是通过置换变形与虚构手段来达到对民族文化的想象。寻根文学的这种民俗叙事与现代文学和延安文艺的民俗叙事有着不同的动因,从而也体现出其在美学意义上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大陆新时期“寻根文学”思潮与当代台湾的“乡土文学”思潮在主导的创作思想中都具有注重传统的历史文化资源、坚持文学“民族性”和“观照民间”等近似的理论视角。并且,二者各自的代表作中人性主题、国民性主题和现代性主题均呈现出人文关怀与国民性探索等两岸新文学共有的精神流脉的传承,以及两岸迥异的历史文化语境下文学文本中现代性元素的多种耐人寻味的面向。  相似文献   

3.
1980年代初,顺应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文坛产生了《乔厂长上任记》等典型文本。但随着文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先前的“舌战群儒”和“过关斩将”等模式已经不再适合深入描写变革的需要。此时,宗族观念作为改革的难题被重视起来,农村和地方的资源也被作家越来越多地汲取。随着传统伦理和文化开始被正视,人性被放置在历史中进行考量,人心变革书写开始更多地取代政策、体制变革的书写。外部变革渐渐成为背景,而“人”作为主体越来越被关怀。在这个过程中,以韩少功、贾平凹、张炜为代表的作家悄然完成了从“改革文学”到“寻根文学”的过渡。  相似文献   

4.
民族化是中国近现代文学所着力表现的主题,而1980年代勃兴的“寻根文学”也正是民族认同的文学话语建构。它是审视本土文化传统并受文化全球化的影响,尤其是西方文学艺术中对原始的崇尚与从原初寻根的潮流影响下的产物;它对民族认同的建构主要表现在神话叙事、文学传奇写作以及民族化语言与寓言式创作等文学话语层面;同时作品也表现了对本民族文化心理的暗示与书写。然而,寻根文学在民族认同建构方面仍显不够,不仅表现在需要深入的同时却嘎然终止,同时也有着对民族劣根性的过分暴露等。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中国文学中反复出现的寻找民族文化之根的创作现象,是作家陷入个人遭遇和社会前途双重困境下而出现的极为重要的精神现象,也是作家长期思考的一个创作母题。1930年代的“京派”文学和1980年代的“寻根文学”是20世纪“寻根”思潮在不同时代产生的两大重要的文学流派,二者在乡土体验和文化重构方面有着惊人的一致,然而又因创作主体的文化心态与审美价值取向的差异,体现出不同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6.
寻根文学的崛起和衰落成为一个文学历史之谜 ,不少的文学评论家以及当时担纲创作的作家们都不断在回顾反思。本文的再寻思建基于他们的反思基础之上 ,认为寻根文学的衰落与作家群体在寻找文学的“根”时 ,对传统文化的解读存在某种误读现象 ,以及无力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内在紧张从而导致文学发展存在着先天的内在危机 ,而这些危机的出现与作家自身的文学视野和对“传统”作为文学的“根”的狭隘理解有相当的关联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充满理想与激情的时代,也是文学的黄金时代。诚如王安忆所说:"那时代就是这么充盈着诗情,人人都是诗人。"也正是这种美好的记忆,让生活于这个世俗而务实时代的中国文化人产生了"重返"与"重评"80年代的热情。  相似文献   

8.
9.
80年代中期兴起的寻根文学是一股致力于挖掘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并对传统文化予以反思、剖析和重建的文学创作潮流,其大部分作品以传统文化为基点,力图通过对民族生存状态、生活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还原”展现出民族意识﹑心态的形成过程,重建民族文化的现代内涵,具有鲜明的怀旧化倾向。  相似文献   

10.
寻根文学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个重要的文学思潮,它使文学关注的中心由政治转向了自身,对文学的良性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寻根文学本身存在很多的矛盾。理论的歧义、创作与理论的矛盾以及价值判断的犹疑是寻根文学中亟待反思的问题,对寻根文学的反思将对新时期文学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21条第3款确立了岩礁这一新规则。岩礁属于岛屿范畴,然而与岛屿不同的是,它不能拥有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从“冲之鸟”的情况看,它是岩礁,因而不能拥有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关注企业人合性与企业法律制度建构之间的理性关系.企业人合性是基于组织成员之间信任与合作等特殊关系而产生,同时关涉组织运行状态的一种隐性制度安排.作为组织契约所关注的要素,人合性本质是不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第三人利益及交易弱者权益保护的契约性问题,在调整方式上无需法律强制介入或干预.在表征人合性的投资份额转让、经营表决机制、组织成员人数限制等方面,法律强制介入表现出渐趋消减的趋势.因此,相较于通过法律强制增强人合性而言,尊重组织成员基于商业逻辑而对人合性进行的契约设计应是理性选择.立法过度强化人合性以及司法在处理此类问题的教条化倾向,不仅不当干预了商事主体的交易自治,而且严重偏离了商事交易需求.在《公司法》的新一轮修改过程中,建议通过立法或者司法的路径弱化甚至删除投资份额对外转让的刚性限制规则,适当容忍有限公司股东人数超限问题,在坚持多数决的前提下容忍引入股东会一致决、股份公司限制股份转让等公司章程条款之效力.  相似文献   

13.
西藏新小说是20世纪80年代以扎西达娃、色波等少数民族作家为代表的西藏作家创作的一类小说。本文以西藏新小说为研究对象,将它置放在寻根文学背景中,审视西藏新小说关注西藏地域文化、进行形式探索两个突出特点,以此呈现西藏新小说之于寻根文学思潮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当代美国黑人作家追寻历史实际上是在寻找黑人的文化归属 ,美国黑人共同的精神家园。他们对历史的重新书写和阐释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对中心话语或主流文学经典的修正作用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佛教史上的两位伟大僧人,玄奘和智顗分别走了两条截然不同的佛教道路,其中玄奘走的是"天竺之路",他远赴印度取经学习并最终成为印度佛教唯识学专家和佛经翻译家,而智顗走的则是"天台之路",他来到天台山隐修以寻求适合中国人的佛教解脱法门并最终创立了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天台宗。与玄奘只是照搬印度佛学而毫无创新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智顗表现出了佛学上的巨大创造力,开启了中国佛教创造自身中国化模式的大幕。中国佛教正是在选择智顗模式而抛弃玄奘模式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并发展壮大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玄奘对于中国佛教的重要性还远不如智顗,尽管玄奘比智顗更具知名度。  相似文献   

16.
我国高等教育的转型基本上瞄准的是欧洲模式的"蓝本"。但美国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结构体系同样也值得我国借鉴。然而,我国高等教育转型并没有学习美国模式。通过寻找我国高等教育转型学欧不学美的根本原因,并从美国模式中发现其优势之处,结合其中的通识教育理念,可以为我国高等教育转型提供些许借鉴。  相似文献   

17.
对于经济增长与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关系问题,各国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相继提出了各自的发展观和发展模式,其观点形形色色,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可持续发展战略"由于着重强调经济增长与社会全面进步相协调、强调社会在走向富裕的同时要维持社会公正、强调人类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应保持平衡等,而成为主流见解,并逐渐取得共识.<资本论>推崇计划经济,否定市场经济,根本理由在于计划经济是由人控制的,而市场经济不是由人控制的,它具有拜物教性质即异化特征.邓小平理论提出用生产力标准来审视市场经济的功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对<资本论>的纠正和超越.在我国当前的发展战略讨论中,一方面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国策,一方面也出现了用"以人为中心"的模式阐释和代替"持续战略"的倾向.这是国外关于发展战略的争论在国内的反映,如不给予澄清,势必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造成混乱,甚至重新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  相似文献   

18.
为顺利解决贫困大学生"入学难"问题,浙江省政府、社会各界、各高校都采取了一系列的资助政策和举措,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效。然而,综观当前浙江省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仍存在如间接资助比例偏低、勤工助学岗位偏少、部分贫困大学生对助学政策依赖性过强等问题。为进一步提高贫困生资助的实效性,我们要积极倡导"授人以渔"助学新理念,构建"经济"与"心理"的双向扶贫策略,进一步拓展高校贫困生助学新模式。  相似文献   

19.
香港作家李碧华的作品中有着浓郁的禅宗意味,尤其是有关"寻找"的理念,15年来,渗透在她的每一部作品中.寻找,找的是永恒的精神皈依;找的是灵魂的虚静之境;找的是心灵的彻底解脱.寻找,象征着她矢志不渝的追求和无止找寻的创作轨迹.  相似文献   

20.
文章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中的文化多样性、多元文化教育的价值与发展前景,阐述了全球化与多元化冲突的文化涵义和人类多元文化发展应遵循的基本价值观。主张以“和而不同”理念作为多元文化发展和多元文化教育的支点,认为多元文化教育在促进文化多样性,协调全球化与多元化、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矛盾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而不同”文化价值观将始终是我们审视与理解人类文化和多元文化教育的金钥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