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敬艳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8-21
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在"内部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出现了很多研究的瓶颈。造成中国新时期文学"内部研究"困境的根本原因来自于学者自身的思维困境。文学的"内部研究"发端于西方,其内部的思维形态也更多呈现的是科学的思维。新时期中国从事文学"内部研究"的学者们由于历史和时代的原因,造成科学思维训练不足,传统思维固化,激进主义思维突出等思维缺陷,这些思维困境严重影响了文学"内部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2.
张惠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114-118
"新批评"理论家韦勒克提出了"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这一对重要的理论范畴,"内部研究"指的是对文学作品"语言结构"的研究,"外部研究"指的是对文学作品"经验事实"的研究。这对范畴传入中国后,从理论内涵到功能意义都发生变异,引起了划分标准、作家归属和读者归属的误读,中国文学批评实现了从文学本体论向文学主体论的过渡,引发了中国文论的"向内转"。 相似文献
3.
周春兰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9(4):43-46
儒家文化经历了一个由兴盛到陷入困境的过程,究其陷入困境的原因,蕴涵在这一文化体系中的传统思维方式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传统思维方式中乏于抽象、长于经验的思维倾向,尚古保守、惯于排异的思维倾向等,使得儒家文化缺乏一种进行自我更新的内部机制,与文化固有的开放性、时代性等特点越离越远,最终陷入自身无力摆脱的困境之中。 相似文献
4.
张陟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22(3):16-19
英语文学中缺乏明确的“海洋文学”的定义,但韦勒克关于文学类型的理论和陈平原对武侠小说类型的研究,却为“海洋文学”的确立提供了思路和方向。同时,介绍清末民初“新小说家”在文学类型方面作的努力,联系文学的意识形态塑造功能和当下中国步入海洋大国的实际境遇,指出在当今语境下推进“海洋文学”的意义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夏静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6)
作为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尚和广泛地闪现在古代知识系统的各个领域中,成为具有民族特质的思想文化传统。尚和思维源远流长,是三代礼乐传统的重要精神品格,贯通在天地人、阴阳五行所构成的意义世界中,具有独特的思维特征,并演变成为和同、中和等重要范畴。 相似文献
6.
汪晓敏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9,25(1):26-27
目前在教育研究领域关于师生关系方面的理论研究比较多。在众多的研究中,不少研究在思维的路向上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何走出师生关系研究的思维困境值得教育研究者反思和探索。 相似文献
7.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135-138
"底层文学"是中国新世纪文学中新出现的,也是最引人关注的文学现象,它代表着文艺发展的新方向。新世纪"底层文学"作品繁多,其中优秀作家层出不穷,例如陈应松、胡学文、罗伟章、贾平凹、迟子建、乔叶等。但是,透过理性的眼光也应该看到,由于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影响广泛的市场经济、浮躁和猎奇的审美心理及快餐式的文学消费模式等因素的影响,"底层文学"在发展中也存在着过度消费苦难、理性思辨不足和文学意蕴缺失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张兴国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9(3)
双赢思维是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思想解放的重要成果,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重要观念基础和精神动力。从理论上看,双赢思维是理论研究范式从思辨理性转向实践理性的标志性成果,真正体现了辩证法的精神实质和价值维度;从实践上看,双赢思维反映并符合和平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实践诉求;总之,双赢思维是集科学性、价值性和时代性于一身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9.
朱德发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4):5-14
20世纪80年代通过"拨乱反正"的除弊祛邪,将现代中国文学研究从极左政治化模式中拯救出来。然而,这种"去政治化"在带来正能量的同时,亦产生了值得关注的负效应,这主要体现在:文学史书写淡化或舍弃政治背景,或不写少写文学思想论争,或贬抑左翼文学与革命文学,或冷落现代文学的宏大叙事,或过分抬高与大时代无关或疏离主流政治的作家作品等。为纠正此偏颇,必须辩证地认识现代中国文学与各种政治形态的双层关系,即宏观上窥察政治生态或政治背景与现代中国多元文学系统形成和演变的因果关系,微观上透析不同政治意识与不同样态审美文本构成的深微关系。 相似文献
10.
佘烨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雷纳.韦勒克(Ren啨Wellek)是20世纪文学界最杰出的文学理论家之一,更是英美新批评派的代表人物。他吸收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符号学和现象学的文艺理论,一方面使新批评文论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一方面也使他的理论内涵更丰富,更系统,大大超越了俄国形式派文艺理论。然而在反对内容与形式的二元对立的过程中,他最终未能把文学的外部关系和内部研究真正辩证地结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相似文献
11.
苏富忠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0(1):1-8
思维研究的目的是思维科学家建构和追求的展开思维研究要达到的研究目的;包括科学目的与价值目的两方面。思维研究的科学目的,是建构真实、全面、系统的思维科学的科学目的。思维研究的价值目的,是思维科学家追求和所创思维科学应然具有的、以促进人的良性自觉为核心价值的价值目的。思维科学的价值是思维科学家在实现其科学目的的研究过程中,在统一所用基础文化和文献的既有价值的前提下,在自己意志力的支持下,站在广阔的世界立场上,把自己的人格、智能、意向、认识、审美倾向、情感等凝聚在揭示思维的研究过程中,从而赋予所创思维科学的。 相似文献
12.
于玉蓉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98-101
在他者的眼中,中国的形象有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不同的学者从神话的视角来理解中国,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和论点,也即不同的"神话思维"导致不同的"神话中国"。从主体性来讲,"神话中国"的内涵更需本土学者从神话思维的角度深入阐发和充分开掘。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社会和科学的发展为依据 ,阐述了思维方法的演化是一个由单一的排他性到多元的包容性的历史进程。指出 :任何思维方法都不可能在任何条件下、对任何问题的解决都是科学的和有效的 ,各种不同的思维方法有自己认识和解决问题的独特的角度和标准 ,在各自的范围内有其特有的价值和意义 ,同时又包含有自己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不同的思维方法之间可以有适用范围大小、表现形式各异的不同 ,但不存在价值上的优劣高下之分 ,它们之间是互补互足的 相似文献
14.
刘俊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24,(1):96-102
完整意义上的中国当代文学应当包括中国版图内全部地区的当代文学,但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国当代文学”是指中国境内(境指关境)的当代文学。从世界华文文学的视野来观照这一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样态时,可以从三个方面提供对当代文学的新认识:置身“冷战”环境,但“中国当代文学”对“冷战”的参与,具有一种“非典型形态”;“中国当代文学”向现实主义挺进并不断深入,与整个世界文学潮流形成了一种“逆行”发展的势头;在经历了“拨乱反正”的过渡期后,一是向西方深度学习追求先锋,二是自觉回视传统有意寻根,“中国当代文学”放弃了“新”“新文学”的尝试,以一种既具有自觉的理论意识和本土立场,又兼具开放和包容的姿态,拥抱世界文学并致力于并入世界文学,从而造就了一个“新时期”。 相似文献
15.
杜杰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7-40
“易”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类比性思维模型,它以结构性的阴阳八卦图式作为反映宇宙事物相互关系的诠释体系和思维范式,体现出玄学—科学相通的特性。由科学层面看,“易”思维构造了“物质、信息、意识”合一的生态系统观,并在方法论上构成三大思维原则:生态思维原则,信息思维原则,人文思维原则。“易”思维构造的中国式科学传统在深层次上与现代科学享有共同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晏羽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Z1):102-104
对人和人生存于其中的环境的关注始终贯穿于方方作品的始终,在中篇小说《出门寻死》中,方方以轻松戏谑的态度描绘了一场看似滑稽的寻死闹剧,女主人公从"寻死"到"寻生"的转变,实际上是她对女性生存困境的根本性思考。 相似文献
17.
从内部控制视角阐述财务困境问题,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别探讨内部控制整体层面和微观层面财务困境的相关性,藉此建立了基于内部控制指标的财务困境预警模型,以期有助于企业财务困境的预警和控制。 相似文献
18.
邹元江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143-150
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自知""生知"。"自知"即非外在感官耳目的"反听""内视",其所"知"之"物"就是具有明晰性的非对象性的"无声""无形"。"生知"就不是逻辑的知识性的"知",而是基于天生本性的体悟,"体"之"悟"即整全身(体)心的直观,是对内感官(内视心观)所显现(见)"物"的"直透"。而(生)"知"作为知解力则是会意顿悟,瞬间生成,(心)"目"击(敞开)"道"存(显现)。真正的(生)"知"就是基于非对象性审美直觉的无中生有:原创、草创、首创、始造。 相似文献
19.
翟业军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9(4)
新时期初期文学的人声鼎沸中的人,是由眼睛和心灵组构而成的克服了动物性的神人。正因为是神人,人才会认定世人的心早已蒙尘、朽坏,并试图给他们施行洗心、换心的外科手术。洗心、换心术其实是一种诡谲的修辞,它的结果一定是发现我们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我们从来就是人。 相似文献
20.
田相辉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0(2):69-71
“囚徒困境”预示着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的冲突。由于解决冲突存在正交易费用,现实实践并不能完全依靠斯密的“看不见的手”自发实现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的和谐。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强调在竞争基础上的相互合作机制,这种机制要求加大政府的制度供给,并需要社会各个层面进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