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李商隐的“无题诗”在晚唐诗歌中别具一格.超现实主义是产生于法国的文艺流派,其影响深远.超现实主义诗歌、电影、绘画等作品在艺术表现上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常用“深层隐喻”或“象征”,多借助梦境、幻觉来表现“本我”,注重意象的选择,各种意象之间往往有一种“蒙太奇”式的跳跃,通过不同意象的“无序”组合来表现内心世界.这些特点与李商隐的“无题诗”有较多相同之处,这也正是李商隐“无题诗”的审美价值之所在.从超现实主义的视角来观照李商隐的“无题诗”,可以为阐释李氏“无题诗”独特的审美价值提供一种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2.
李商隐是晚唐杰出的诗人,他善于用婉曲的艺术手法表现自己的情感世界,他的无题诗就体现了这一特点。历代诗家众说纷纭,对无题诗进行各种解读,其争论延至今天。其实,无题诗是有一定的情感指向,首先表现的是个人的爱情生活,其次表现的是个人的怀才不遇和对生命的忧患,从总趋势上看,无题诗表现的是一种幻灭感。  相似文献   

3.
李商隐是中国乃至世界诗坛的一位奇才。他不但是中国意象文学的继承者,而且是“无题’这种独特诗歌体裁的鼻祖。他创写的无题诗和准无题诗(一般以首句一两个词为题)主观上似乎有意回避中国诗歌“诗言志”的传统理论,而客观上却从侧面透视出晚唐那种衰飒琐细、纤弱内敛的社会风气及文士们黯淡低沉、忧郁感伤、潜气内转的整体心理趋向。赵景波先生说:“诗题是外部世界通向作品内部的窗口,通过它读者可以摄取制约作品内涵的语言信息。”①李商隐的无题诗却有意关闭了这个窗口,使其诗的内涵显出陵肪性和多义性,“微婉顿拙”(清·翁方纲…  相似文献   

4.
自唐朝李商隐以来,无题诗作为诗的一个支脉,逐代传承、发展着。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伟大的文学家鲁迅也曾用过这一武器。在欧州,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也创作过一些无题诗。所谓“无题诗”,不外乎诗人有题而故意不言;或者题义深广莫测,无法以一题而盖之;或者“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相似文献   

5.
李商隐<锦瑟>之所以扑簌迷离曲折隐晦,正源于作者复杂的创作心态,而那种复杂创作心态的深层,积淀着作者郁结日久的"情殇"情结,解开这一情结,对阐释<锦瑟>及与之相关的无题诗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文本分析,从创作心理学角度对李商隐"情殇"情结的形成及其对创作的影响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李商隐是晚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的无题诗虽晦涩难懂却依然家喻户晓,足可见其诗的魅力。而这种魅力离不开诗人在诗歌创作中的锐意创新,尤其是其诗中所表现出的现代性特征,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实践。  相似文献   

7.
李商隐是晚唐诗坛上取得成就最高的诗人,其抒写悲剧性爱情的无题诗,更为后人津津乐道。诗人一生政治上的坎坷,惨痛的感情经历,为他写作无题诗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他无题诗中缠绵的意象,精巧的比喻,朦胧的境界,也展示了作者对人生的独到的感悟。  相似文献   

8.
言情的艺术——论李商隐无题诗的情感及抒情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善于言情,是李商隐无题诗的根本艺术特征。无题诗中的深挚感情,通过婉曲的抒述方式以及营造朦胧意境、渲染悲剧气氛等艺术手法表现出来。成功抒写挚情是无题诗独具魅力的根本原因。无题诗对诗歌艺术的发展贡献很大。  相似文献   

9.
李商隐的无题诗闪烁迷离,旨趣难求,历来众说纷纭,其中爱情说是颇有影响的一解。爱情说者又有两类。一是认为诗人所写都为亲身经历,视李为轻荡浪子,并考其爱情事迹,推演出许多爱情趣谈。另一些人对其爱情事迹半信半疑,泛言之,说无题诗是表现诗人对封建宗法和封建礼教的不满与反抗。考证者多  相似文献   

10.
李商隐的无题诗含蓄、幽丽、深邃、隽永,代表了其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借喻、用典、双关、映衬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无题诗的语言给人以多种美感,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唐代诗坛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1.
在李商隐的交际诗作中,他写给令狐绹的诗最多,情最动人,语最直截,最有心底话想说也能说,且能“屡启陈情”.其《夜雨寄北》也可断为寄令狐绹,从其写作于此诗前后的其它诗看,即可得到验证,也可以互证,这些写给令狐绹的诗都是期望出施援手的.从李商隐寄令狐绹的诗考,令狐绹打压李商隐,真是一桩冤假错案.令狐绹与李商隐的关系非同一般;在李商隐所有的交往中,他与令狐绹最密切,交往的时间跨度也最大;令狐绹对李商隐仕途上的帮助也最大.  相似文献   

12.
对于六朝绮靡的诗风,李白向来轻蔑,但此际重要的诗人鲍照却是他非常倾慕的对象。表现于诗歌的创作中,即是拟其题,拓其旨,用其词,袭其句,效其体,仿其意。李白成功地吸取鲍诗的长处并融入自己的创作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最终以其傲人的天才,超越了鲍照,成为接受鲍照一个最为成功的范例。  相似文献   

13.
本文归纳前人对李商隐《锦瑟》诗旨意理解的六种主要观点,提出“咏物诗的情节链”的新概念,试图为诸家分歧的解说找到一条内在贯通的脉络,从而为阐释此诗找到一个新的突破点。  相似文献   

14.
李商隐的诗歌《柳枝五首》记录了诗人和柳枝一场没有结果的爱情,刻画了一位具有非凡的音乐和诗歌艺术修养能力的妙龄少女形象。鉴于古人喜用“柳枝”代指歌妓的惯例,通过考证相关文献资料,可以发现唐代文人风流之风极为盛行,李商隐与歌妓亦是交往甚密,在其诗歌中尤喜用“柳”代指歌妓。根据各种文献考证结果,可知《柳枝五首》中的柳枝实为唐代一位多才多艺的妓伶。  相似文献   

15.
译者要把握好诗歌短小形式下的无穷意味,才能将诗歌之美传递开来。而格式塔心理学强调的“整体不等于部分相加之和”,正是译者在理解原诗意味时应坚持的一个原则。文章对李商隐《无题》的三个译本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探究格式塔原理对诗歌翻译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刘若愚(James L.Y. Liu,1926-1986)教授是美国著名华裔中英比较诗学研究家。他的《李商隐的诗》是美国汉学界研究李商隐最重要的成果,于1969年由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本文探讨李商隐的诗在具体表达不同的境界上有多么成功,并且揭示这些是什么样的境界。译者由原版译出,原载该书第207-219页。为了中国读者阅读方便,译者加上了各节标题。该书在中国翻译出版,得到刘若愚教授遗著托付人林理彰(Richard John Lynn)教授的支持,谨致谢忱!  相似文献   

17.
在晚唐诗人中,杜牧与李商隐无疑是翘楚人物,通常被并称为“小李杜”。他们两人是否也如李杜一般有着深厚的堪称文坛佳话的友谊,还是一个尚待研究的问题。前人偶有提及,几乎是众口一词,都从李商隐的赠诗得出基本相同的结论。以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刘学锴先生在《李商隐传论》里的观点为参照,结合杜牧的生平及大中三年的时代背景,可以见出横亘在小李杜之间的一些心理隔膜。  相似文献   

18.
何焯是清初诗文评点大家,文章以其所评义山诗为例探讨他的评点之学,认为何焯以评点为学问,评点本是他的学术著作;其评本采用考据与评点相结合的方法,引领了新的评点方式;并以评点构建诗学理论,使评点脱离明以来随意的感性领悟形式。何焯的评点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和诗学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