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9 毫秒
1.
当今,设计作为人类一种重要的创造活动,已渗透于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产生的各种日常生活化的审美活动更是将设计与美学的联系提到从未有过的紧密程度。围绕这一现象,就日常生活审美化命题的提出,艺术设计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相互作用,设计教育如何应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等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阐述。  相似文献   

2.
“日常生活审美化”首先出现在已经进入后工业社会的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基本表现是审美活动与日常生活的界限模糊乃至消失。作为一个广涉文化学、美学、文艺学等多学科之移植过来的命题,“日常生活审美化”在国内学术界引起激烈的讨论。我们应该用动态的辩证的眼光,来研究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日常生活审美化”进入我国学术界,最初是作为一种文化研究方法,目的是新的历史时期,开拓文艺学与美学的研究范围。它是“审美文化”研究的一种理论延续。伴着哲学研究的理论转向,美学向现实生活转向与开放也成为一种必然。在此理论背景下,“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提出,是对美学转向的理论概括与总结。它不仅仅是浅层面的物质审美化,更是一种精神性的审美化,是一种美学发展的趋势。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个提法,不仅指涉美学与艺术走向日常生活,而且重在强调日常生活审美化对日常生活的超越。这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在当下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食利性与文艺学的反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物质生产无限膨胀,"充溢"到审美领域以后形成的虚假审美现象,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背后是当代学者与资本家的联姻,因此,它是一种食利者的美学.但"日常生活审美化"同时以其开放性向中国当代文艺学提出问题,促使其克服自身困难求得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徐法超 《肇庆学院学报》2012,33(4):11-16,32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趋势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存结构和生命体验的模式,但人们对这一现象的态度和评价却往往是含混失序的。原因除了现实的社会文化环境的驱迫,和人作为有限的存在者的必然的瞻顾外,还在于人们在古典的、现代主义的和(尤其是消极意义上的)后现代主义的审美观念之间的游移不定。为了克服这种含混,就要历史性地反省审美活动的本性,审查各种美学观念的合理性及其范围。而″审美暴力″这一在日常生活审美化中最能引发争议的现象,可以为这种反省提供例证和动机。  相似文献   

6.
主持人语:日常生活审美化是近来美学界的热门话题。随着社会在整体上由现代向后现代的转向,审美化(aestheticization)取代了现代化(modernization)成为今天的主导现象。就美学领域而言,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一个主要后果,是打破艺术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边界。“为艺术而艺术”的现代主义精英艺术逐渐与商业行为结合起来,服务于社会的美的外观的塑造,艺术再一次成为社会生活的工具。与之相应,社会生活的本质特征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以符号、图像为代表的虚拟生活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日常生活审美化导致的艺术和社会生活的变革,不同理论家有不同的价值判断,有人热情欢呼,有人激烈批判,有人审慎分析。这里发表的三篇文章,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内涵、历史渊源、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希望能够促进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论探讨。[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近来在国内引起广泛讨论.但日常生活审美化并未像人们认为的那样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美学现实,它不过是大众文化产品以审美方式呈现在日常生活中;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新型媒介文化人制造的文化幻象;大众文化不仅没有消弭审美与日常生活、高雅与通俗的界限,相反,它销蚀或钝化了大众的审美鉴赏力,不利于审美心境的营造,同时文化的视觉转向为审美现代性提出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消费时代的审美是大众文化背景下人类审美面临的新问题,也是美学研究史上出现的一个重要的学术命题,消费时代人类审美的重要表征即是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而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或者审美化的日常生活也带来了审美在物质、距离以及心灵上与传统审美截然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作为消费社会中正在发生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转向的两种理论表征,身体美学与日常生活美学在极大程度上存在着互为启发、相互印证的会通关系。大众对自我身体从内到外的修饰和改造,使得身体审美因此而成为日常生活审美化最为浅显直观的具象化表现。身体的审美经验与日常生活经验的有效弥合,有助于从根本上提升大众生活品质的审美内涵。作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目标导向和终极旨归,伦理生活审美化的实现,可有效促成个体与社会的双重实现和双重完善。  相似文献   

10.
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研究的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近年来我国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其内容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艺术和审美进入日常生活,被日常生活化;二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特别是大工业批量生产中的产品以及环境被审美化。有关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问题在我国引起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集中于:日常生活审美化是西方学者对西方当代社会、经济和文化现状的评定,它是否适用于当下的中国?在多大程度上适用?要深化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研究,有效的路径是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我国经济建设和工业生产的实践活动,对不同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消费的全过程进行具体的、实证的分析研究,总结深层审美化的规律性的东西,以指导新的实践,使美学理论为国家和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1.
审美现代性与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批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消费主义文化是现代性历程中发展出的主要的文化再生产模式。在今天,这一文化借助全球化的伪装,推促了审美向日常生活的殖民,促进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进程。审美现代性是现代性的反思维度和批判面向;应该通过审美现代性来反思、批判被消费和审美全面覆盖的日常生活的意识形态性,揭露作为社会生活本身的意识形态的虚假性,揭示消费时代的日常生活表征出来的审美幻象和消费政治。  相似文献   

12.
日常生活审美化并非一个过时的论题,相关的问题仍然正在发生,相关的思考也一直在进行。重新解析这个论题,澄清存在的一些混乱是十分必要的。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话语存在着多重意味,名相似而实不同。学界都关注日常生活审美化,却忽视了对日常生活自身的二重性的分析,也就影响了对日常生活与审美的互动关系的正确理解。与此相关的一系列问题,艺术与生活、实用与超功利、雅与俗的关系等也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代审美文化语境下,艺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此从共时的角度,分析了当今艺术的嬗变,论述了构成当代审美文化的主旋律审美文化、高雅审美文化、大众通俗审美文化的各自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由于大众文化的飞速发展,审美文化向日常生活各个领域的广泛渗透,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成为当今审美文化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随着审美范围的日益扩大,人们的审美意识及审美活动已经融入到了现实生活,审美泛化即是伴随着人们日益提高的审美意识而产生的。本文从美学角度对审美泛化的运动过程进行了初步解构,并进一步构建了审美泛化全息运动模型。审美泛化正是通过这样的运动过程,才把艺术与生活的运动关系完整的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15.
以现代广告为主要考察对象,结合大量的案例对其日常生活审美化表现形式的三个方面,即:广告创作直接引用或模仿艺术品、广告创作呈现艺术风格、艺术活动成为广告的新载体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认为现代广告审美化主要是生活层面的审美化,浅表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作为经济策略的审美化,对利益的追求使得现代审美化广告始终无法纵情美丽。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讨论中,德国后现代美学家沃尔夫冈·韦尔施的名字出现频率较高,他的理论被当作肯定或倡导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西方权威而受到高度重视.然而韦尔施对日常生活审美化所采取的态度是批判性的,他的理论不仅不能为中国美学当前严重的实用主义倾向提供任何证明,相反,我们看到了他对伦理学和认识论等纵深层次审美化的论证."审美化"概念涉及到韦尔施美学的审美中断、盲点文化、艺术的双重结构和重构美学等问题;作为比照,我们同时也看到了中西"后学"之间的真正差距.  相似文献   

17.
新美学氛围中的中国艺术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中国传统美学中注重虚实相生的艺术精神;认为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的哲学思想使之反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指出在当代新美学的语境之下,中国传统美学理应得以发扬光大,不断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的造型艺术中,以崇高为代表的经典审美正在退却,而以愉悦为代表的亚审美正在广泛流行,亚审美的流行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主要原因是艺术范围的扩大与创作方式的改变;艺术品的市场化和艺术创作的商业化;艺术的生活化和生活的审美化;艺术传播媒介的多样化和传播方式的便捷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