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理学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学术思想,是作为中国思想主体的儒家思想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理学的理论主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探寻儒家所主张的伦理纲常、道德规范的最后根源,从而证明它们的合理性、永恒性;一是探究践履和完成儒家所主张的伦理纲常、道德规范的方法或途径。用理学家的话来说,这两个方面可称为“本体”和“功夫”,故清代学者耿介编《理学要旨》即认为:“本体理也,功夫学也,凡皆其要也。”  相似文献   

2.
随着德性伦理学在当代西方的复兴,德性伦理学的研究在国际学术界也日渐增多,但对儒学德性理论的探讨则明显不及.以宋明理学的开创性代表人物程颢、程颐洛学中的伦理思想为例,其"新儒学"、"理学"与德性伦理是存在着相通契合之处的.与西方相关理论如亚里士多德、康德的品格追求、道德楷模、道德根基等学说进行的比较说明,二程洛学以至儒学在德性伦理学的研究中,有其固有的价值和地位.  相似文献   

3.
二程无意于治史,但在他们的著述中,有着大量的评论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言论。二程的历史视野不算开阔,评语也嫌零碎,但评论的对象却比较集中。特别是他们的立意在于以历史论证义理,其思想就自然地体现在史评之中。张载有言:“观书必总其言而求作者之意。”(《张载集》第275页)这话是很有道理的。在人物上,二程评论最多的,要数孟子了。他们常常以孟子为中心,兼评孔子、颜子、荀子和韩愈等人。由门弟子杂录而漫无系统的二程言论中,评孟是一个窗口,可以从中窥见二程的基本思想,也许会收到以简驭繁之效。  相似文献   

4.
卢连章 《中州学刊》2004,(1):125-130
程颢、程颐在建立理学体系时,对佛教的出世主义、轮回报应等思想持批判态度,对禅宗、华严宗的本体论、心性论持吸收融合的态度.从二程兄弟哲学异同的角度看,程颢较多地吸收了禅宗的佛性、真如、本心等本体论、心性论的形式,使他的思想具有心本论倾向.程颐较多地吸收了华严宗的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等本体论、心性论的形式,从而形成了理事二分的理本论.  相似文献   

5.
二程诗辨伪     
(一 )《秋月》辨伪宋潘自牧《记纂渊海》卷二《天文部》载程颢《秋月》一诗 ,诗云 :“清溪流过碧山头 ,空水澄鲜一色秋。隔断红尘三十里 ,白云红叶两悠悠。”此诗实为朱熹所作 ,见于《晦庵集》卷二 ,乃《入瑞岩道间得四绝句呈彦集充父二兄》的第三首。明李编《宋艺圃集》卷十七、明曹学编《石仓历代诗选》卷一百八十二、清张豫章等纂选《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御选宋诗》卷七十、清吴之振编《宋诗钞》卷六十、清陈焯编《宋元诗会》卷四十于朱熹名下俱载此诗。而旧题宋陈思编、元陈世隆补《两宋名贤小集》、谢叠山《千家诗》卷一沿《记纂…  相似文献   

6.
程颢(1023-1085),字伯淳,号明道,祖籍徽州,其先人迁居河南洛阳,故世人称其为洛阳人。颢资质过人,少时与其弟颐皆学于周敦颐,尽得其学。宋神宗时,举进士,为监察御史。时王安石为相,实行变法,朝中大臣多反对之,颢奉旨人中堂议事,安石正怒,厉色以待之。颢见状,徐日:“天下事,非一家私事,愿平气以听。”安石为之愧屈。时司马光在长安上  相似文献   

7.
二程体贴出天理范畴,确立了正统理学的核心话题。他们提出二重人性论,完成了儒学史上的综合创新。他们提出"知先行后"说和"主敬"说,开启了后世理学家关于知行关系、内心与外物关系、本体与工夫的关系、"尊德性"与"道问学"的关系等问题的研究。正统理学家研讨的所有话题,几乎都可以在二程那里找到源头。  相似文献   

8.
隋唐以来,儒学式微,佛道呈上升趋势,北宋统治者急需一种强有力的理论以巩固王权专制。二程适应时代要求,以援佛入儒的方式,对异质文化的佛学进行了批判吸收和改造,建立了新儒学。这种新儒学含括了佛学的理论结构和论证方式,提高了传统儒学的哲理思辨性,使儒学这一思想体系更趋严谨和缜密。二程的援佛入儒,一方面显现了佛学的理论魅力,另一方面也充分证明了二程哲学与佛学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程颢,程颐(简称二程)是唯心主义理学家,同时又是泛神论者。显然,在二程的唯心主义理学体系和泛神论思想之间存在着特定的联系。本文通过对这种联系的分析,试图说明程朱唯心主义理学何以能容纳泛神论乃至无神论思想的问题。 一 二程的宇宙观是唯心主义的理一元论。理或天理是二程哲学体系的中心范畴,而天、神、帝等范畴则是从属性的。他们对于天、神、帝等传统范畴的解释,显示出与历代哲学家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主敬思想是程朱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程朱理学体系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和逻辑环节。二程首先提出“主敬”之功夫说,朱熹进一步明确地阐述了“敬”的思想。与二程以“主一”、“涵养”、“操约”、“整齐严肃”等阐释“敬”的涵义有所不同的是,朱熹更赋予了“敬”以新的涵义,即以“畏”释“敬”,强调了“敬”之思想中的“敬畏”之义,要人们的内心总处于一种敬畏状态,一种警觉、警省的清醒冷静的状态,始终目标纯一,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如此方能达到去人欲、存天理,“天人合一”之道德最高境界,从而使“敬”成为了理学重要的修养方法。  相似文献   

11.
毕梦曦 《船山学刊》2021,(4):85-101
《张载集》与《二程集》当中重出的语录可进行比较,并且可尝试根据已有的张载与二程材料判断其归属.经过对比发现,张载文献与二程的文献互有混入,《正蒙》《横渠易说》和《张子语录》部分的重出语录主要归属张载,而《经学理窟》部分的重出语录主要归属二程,《经学理窟》确有可能为张载与二程语录的集合而以张载为主,其中也可能有未发现的二程语录.  相似文献   

12.
孙叔平先生把二程学说的根本观点归结为:“天地万物,包括人在内,就其形而上者而言都是理,就其形而下者而言都是气,而形而下者是由形而上者产生的,所以一切的一切归根到底都是理.”很显然,孙先生认为“理”乃二程哲学的最高范畴.无独有偶,还有学者认为:二程学说的核心是一套封建的伦理道德学说,其哲学基础是客观唯心主义”.可以说这和孙先生的观点如出一辙.关于二程的哲学性质都是唯心主义,这点在学术界早成定论.但若把二程哲学一概归结为客观唯心主义,笔者不敢苟同.肖萋父、李锦全二先生在论及二程哲学性质时认为,“程颢倾向于主观唯心主义,程颐倾向客观唯心主义.愚以为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但“倾向”二字仍缺乏力度.  相似文献   

13.
二程民本思想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程民本思想简论陈增辉人民在国家中占何等地位?起什么作用?这是传统政治哲学中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其所以如此,是因为如何认识和解决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政权的兴衰和国家的存亡,这是一个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的普遍真理。在中国,自从《尚书》冲破“神本”、“...  相似文献   

14.
赵振 《兰州学刊》2007,(6):179-181
北宋中期,由于社会变革和思想文化的发展,儒家经典文献的真实性和传统注疏之学的合理性遭到了质疑.在时代思潮的影响之下,为了构建自己的理学思想体系,二程一方面对儒家经典进行了大胆的怀疑,甚至不惜移易经文次序;另一方面对传统注疏之学给予了批判,注重经典义理的阐发,从而表现出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5.
郑臣 《兰州学刊》2007,(10):28-30,51
王安石新学在宋代思想转型的过程中起到了开风气之先河的重要作用.但由于新学在"道德性命"方面的内圣之学的不足,二程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批评,并指出新学内在的学理弊病.二程也正是在对王安石新学进行深入批判的基础上发展其"内圣外王"的理学思想的,在宋代思想转型中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二程认为,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存在着片面追求政府自身利益以及急功近利的现象,而且一些推行新法官员的道德素质低下,假公济私,由此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二程探讨理欲关系与这些问题息息相关,他们希望能够从理论上纠正改革中的这些偏差,从这个意义上说,二程理欲观也是对王安石变法的理论反思。  相似文献   

17.
二程在提出“德性之知”和“闻见之知”这一对范畴的基础上,进而又从“格物致知”出发,具体阐述了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指出了区别认识过程中不同层次的范畴,这就是“真知”与“常知”、“积累”与“贯通”。目前理论界对二程认识论中这两对范畴探讨甚少,而往往又失之偏颇。本文试就此范畴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 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二程较早地提出了“真知”这一认识论范畴,并说:“真知与常知异”。(《二程集》第一册,第19页。本文所引二程之语录均出自《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以下只注明册数和页码)所谓“真知”,是指在自身经历、探索中所得到对某一事物的深刻的认识,“常知”,则是指间接地通过他人传来的、流于表面的一知  相似文献   

18.
二程作为宋代理学的创始人,由于他们各自走过的学术道路不同,对佛教理论的研究和取舍也各有长短,因而在吸收和批判“佛性说”的过程中,也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和风格。对于这一点,二程虽然心照不宣,从未公开他们之间的分歧,但已经在南宋以后朱熹与陆王学派的斗争中显示出来。因此我们说:二程对“佛性说”的吸收与批判,确定了理学思想的基本格局。二程之间的不问点,只是理学内部的两种倾向,作为整个理学体系来说,是由二程在以儒学为骨干、兼收佛老思想的前提下,共同完成的。 一.在“性即理”命题上对“佛性说”的吸收与批判 佛教各宗派对“佛性”的解释并不完全相同,但总体来看,“佛性”具有三个特征:(一)它是宇宙一切法的本源;(二)“佛性”包含在一切法中;  相似文献   

19.
以往学术史对二程洛学传承与衍化的研究多是粗线条或概论式的,这就无法系统而全面地展现洛学的流变史。洛学在二程之后,其衍化首先是二程弟子对洛学的传承与发展,以程门"四大弟子"为代表的门人,他们思想旨趣接近程颢,分化并不明显,但却接续洛学话语和延续学脉,使洛学在两宋之际得以薪火相传;其次是洛学的内部分化与学派分立,程门弟子四方传道,开宗立派,形成道南、湖湘、永嘉、兼山、涪陵以及金代郝氏等六大学派,旨趣不一,将洛学思想在尽可能的方向上推阐出来;最后是洛学的历史走向和影响,洛学后学虽然建构众多学派,但最终朝着闽学、心学和事功三个方向转化和定型,它们同源异流,尤其是所开出的理学与心学主导着两宋以来近千年的学术格局。  相似文献   

20.
性格因素是影响二程理学思想异同的重要因素之一。程颢的性格偏重从容、洒脱,具有外倾型性格的特点;程颐的性格则倾向严谨、持重,是比较典型的内倾型性格。这种性格上的差异影响到他们对道德修养方法、为学途径的理解。在道德修养方法上,外倾型性格的程颢坚决严格约束的道德修养方法,主张应在与外物、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实现道德修养的目的;而程颐的内倾型性格决定了他必然采用道德约束和内心体认为主的修养方法。在为学途径上,从容、洒脱的程颢赞同从大处着手,反对拘谨的为学途径;严谨持重、强调持守的程颐主张为学应以步步为营、渐次积累的方法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