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简·奥斯丁与帝国》是赛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论断的缩影.其间,赛义德不仅赤裸裸地抖出了文化与帝国主义共谋的实质——文化霸权主义,而且动摇了帝国主义领域中经济独断论的局面.赛义德对文化与帝国主义共谋关系的批判,对后殖民主义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赛义德用对位阅读的方法考察西方文化,发现了“地理、空间视角”、“帝国主义意识形态”以及某个特指名称的“表意力量”.赛义德后殖民批评理论的独特视角,揭示了欧洲文化与帝国主义互为影响的事实,呈现了帝国文化与殖民地文化的互存共栖.  相似文献   

2.
基督教文化是欧美等信仰基督教的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它以基督教神学的基本观念为核心,并融入了近代资产阶级传统,是惯常所说的“西方文化”中的本质部分。伴随着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兴起和殖民扩张,基督教实现了世界性传播,基督教文化也对世界各地区、各民族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大潮涌动,文化全球化也正在成为一种潮流,作为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主导文化——基督教文化,在这一潮流中居于明显的强势地位,并显现出文化帝国主义的特征和色彩。  相似文献   

3.
张良君 《船山学刊》2004,(1):168-170
19世纪 ,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办报 ,传播了大量的西方文化 ,从而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这是外教报刊在客观上产生的积极意义 ,因此我们不能完全否定外教报刊在华的作用 ,不能简单地把外国传教士在华办报说成是“文化侵略”。今天我们重新认识外教报刊的作用及西方文化的影响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化侵略”源流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陶飞亚 《文史哲》2003,3(5):31-39
20世纪初 ,西方在华宗教文化活动的持续扩张引起国人的忧虑。在 2 0世纪 2 0年代的非基运动中 ,瞿秋白等人把西方这种活动概括为“文化侵略”,深刻揭露其服务于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的一面 ,成为反帝话语中的利器。不过 ,是否使用这一提法来针对西方在华文化事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明显受国际形势及国共两党对外政策取向的影响。在实际影响的层面上 ,“文化侵略”提法颠覆了新文化运动以来对西方文化的单纯肯定倾向 ,唤起国人对外来文化渗透的警惕和反抗 ,也迫使这些宗教文化事业实行一定程度的改革。但这个基于反帝斗争需要的提法 ,一度泛化为人们集体记忆中对近代西方在华文化事业的全面认识 ,则影响和限制了此后相当一个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5.
后现代文化与当代中国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西方的哲学文化思潮,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后现代思潮开始在全球传播和扩展,并对当代中国社会产生诸多影响。当代中国文化中所具有的后现代意义和特征,最重要的是由当代中国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其所具有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所决定的,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或因吸收发达国家“后现代文化”观点所致。后现代思潮作为当代西方发达国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新的现实问题在观念领域的反映,一方面包含着对历史和现实的反思和否定,同时也包含着对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的关注,我们不能把其看作是洪水猛兽,应该正确面对,汲取和借鉴其积极因素,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成分。  相似文献   

6.
文化宰制辨析:一种广告传播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殿元 《人文杂志》2005,(6):151-154
文化帝国主义的概念是以消费的行为过程和经验的商品化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对全球进行的整编进程。我们关注的主要问题是,资本主义如何借助广告传播将现代的器物与行为及其背后所隐藏的西方世界的文化抽象成发展和进步的概念,并标榜为全球通用的文化目标。我们这里并不想也无力对文化帝国主义理论做系统的梳理,只是想以广告为契入点对这一主题争议较大的几个方面做以浅析:能动性与结构性;进步性与消极性;双向性与单向性;物质性与文化性。  相似文献   

7.
文化帝国主义是当代帝国主义侵略和剥削他国的一种文化战略。近年来,我国学者以西方左翼学者对文化帝国主义的批判反思为镜鉴,以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为根本目的,对文化帝国主义的命题源流和运行机制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揭露了文化帝国主义对我国文化安全、青少年健康成长和意识形态安全的严重危害,并指出了对文化帝国主义的防范理路,取得了比较丰硕的研究成果。展望未来,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紧要关头,更应当深化对文化帝国主义的意识形态逻辑批判研究,从文化帝国主义的意识形态认知解释系统、价值信仰系统、目标策略系统对当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策略和霸权政治图谋进行揭露与批判,从而更好地防范和抵御文化帝国主义的渗透,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文化安全和政权安全。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帝国主义”现象的再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适 《兰州学刊》2008,(8):153-155
就“文化帝国主义”这一概念的确切定义在学术界一直有着激烈的争论。文章首先给出了新左派和其他一些学者对文化帝国主义的定义,然后讨论了文化帝国主义的两种重要表现形式:媒介帝国主义和语言帝国主义。文章指出美国文化中的技术和政治因素在全球化过程中激发了一种寻求特殊性、地域性和差异性的现象,也就是全球化过程中文化所体现的异质化特征。在对待外国文化影响时,我们在强调本民族文化独特性的同时,还应反对极端的文化民族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9.
人权思想的起源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非常复杂,究竟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是否孕育着西方人权思想的基本元素?从人权作为“人”和“权利”的内涵来理解,人权思想的诞生和孕育是需要特定文化土壤的,也许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在正义观、抗争精神、个人主义和宗教影响等对人权思想起决定性作用的方面与西方文化确实存在着本质性或前提性的差别,因此也就没能象西方那样成为近代人权思想的发源地。  相似文献   

10.
共文化传播是指未被充分代表的群体成员与优势群体成员之间的互动活动。共文化理论作为西方跨文化传播研究的重要理论成果,为理解文化内部各群体间的互动机制提供了参考框架,也为探索文化、权力与传播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本文在全面引介共文化理论的基础上,跟踪国内外共文化传播研究前沿进展,发现其具有研究方法多样化、实践类型丰富化、身份界定复杂化和理论应用世界化等四大趋势,并认为共文化理论在当前中国社会文化语境下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1.
郑涵  蒋慰慧 《社会科学》2002,1(3):61-65
“美国化”是文化帝国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 ,其优点是补实证主义学派之不足 ,其缺点是视美国大众商业文化在世界的流行为对世界文化的同化 ,混淆了“流行”和“同化”两个不同的概念 ,夸大了美国文化的影响力 ,忽略了文化交往的复杂性和民族文化认同的动态性。实际上 ,当代世界文化发展正经历历史性的转型 ,总方向是多极共存和多样发展。  相似文献   

12.
“我”的界定和确认既是一定文化的结果,也影响着其文化的创制、价值取向及特性.西方文化中的“我”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客观实在性,以及个人的法权关系,为西方的自由主义、功利主义、民主政治等多元文化形成和特性提供了理论支撑;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我”则强调个人的人际关系,凸显个人的伦理道德属性、等级地位及身份,从而形成伦理型文化的典型特征,以及中国文化的独特品格.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现代中国文化引进的矛盾和困境入手,对文化认同的两种模式即“文化了解模式”和“文化理解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指出“文化理解”是文化引进的基本规律,通过对文化热中的“中国西方思潮”的反思,得出结论:成功的文化引进,包括“忠实的理解”和“创造性的转化”两个过程,由此就必须进行文化心态、文化生态、文化转译和文化要素的耦合、文化力的定位、文化体系的再创造六个方面的理论突破。  相似文献   

14.
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在西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冲击之下,华人大规模地移往海外,在各地建立了他们的族裔文化圈。随着历史的进展,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几次移民浪潮,海外华人文化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今天“龙的传人”,虽主体依旧在中华大地的“故土”上,而其支脉——海外华人,早已延展到“地球上”的各个角落。他们以中华民族文化与世界各国各地的文化交汇,融合而创新成为海外华人的独特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影响深远。从民族文化学的角度来考察海外华人文化及其形成原因,探索其文化特性,对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及其融入主流社会之后所产生的变化,认识和把握海外华人文化与中国现代  相似文献   

15.
“文化强国”战略为当代中国电视文艺的繁荣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更为重大的使命,也使其与传播先进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功能定位不相匹配的问题凸显.本文从“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民主文化与封建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三个维度,结合典型实例,全局性、立体化地分析当代中国电视文艺中的多元文化现象,探讨“文化强国”战略下电视文艺的价值体系重构.  相似文献   

16.
贾未舟 《兰州学刊》2008,(9):153-157
文化误读产生于文化集体无意识偏见或有意识比附归化,有着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龙在中国文化里的文化表征被西方翻译成“Dragon”,是无意识偏见的结果。“God”汉译为“上帝”或“天主”,是有意识“归化”的结果。误译加深了中西文化隔膜,这也是基督教在中国四进四出始终未能扎根的重要原因。这种文化误读对中国西方观以及西方中国观的嬗变有重大影响。涉及核心概念时,最好直译或音译。  相似文献   

17.
陈薇 《理论界》2013,(1):158-160
冷战的结束奠定了一超多强的势力格局。基于对政治观念、文化外交等软实力对改变世界格局作用的认识,以美国为首的强势国家纷纷将自身的价值观念、制度规范通过其经济、政治、军事实力方面的优势,大肆向殖民地国家宣扬和扩散,在全球性的交往中表现出了强烈的"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倾向。作为一种理论形态,文化帝国主义是后殖民主义批判话语之一,批判的锋芒直指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文化外交"政策。深处全球化进程之中的中国,维护文化安全,既是应然更是必须,它不仅关系到文化强国的目标实现与否,更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的助推器。居安思危,从容面对,才是我们理性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董天策 《学术研究》2012,(1):126-129
传播即文化和媒介即文化,这两个命题充分揭示了传媒与文化的内在联系.本文综合考虑对传媒与文化进行研究的学术流派、理论学科、学术范式、论述主题等因素,提纲挈领地勾勒西方传媒与文化研究的学术流变,包括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批判、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文化帝国主义批判、后现代主义的后现代文化理论以及媒介环境学的传媒与文化研究等.  相似文献   

19.
朱威烈 《文史哲》2002,(1):30-32
季羡林教授关于文化交流的著述,包含着重要的文化战略思想——将主综合的东方文化与主分析的西方文化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坚持“拿来”与“送去”并举,即将对外开放,吸收西方、国外文化中的精华,同弘扬我优秀的传统文化,主动向外传播结合起来。当前,学术界面临的长期战略任务是,既要对中国文化进行整理、筛选、扬弃,也要对国外文化作研究、甄别、评介,以构建起21世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文化认同与文化帝国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全球化”所带来的文化认同危机与文化帝国主义现象,本文从多侧面作了论析,认为全球化是人类认识模式转变的标志,隐含着从西方中心主义的单一思想方法向多元思想方法的转变。意味着要把不同文化的共同体激活,共同参与人类文明建设。文化认同是个动态的概念,必须在与其它文化的相对关系中进行自我界定。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帝国主义就等于全球化。我们要确立全球化的问题意识,把全球化、问题化结合起来加以考察,在多重批判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