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摄影文学的理论建构与前景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摄影文学是以20世纪初产生的摄影配诗、摄影小说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艺术样式,是文学的多义性、超越性与摄影的视觉性、在场性的艺术复合.摄影文学理论的建构,主要在时代合理性、发展空间、文体研究和创新品质等四个层面展开.随着世界进入以电子商务为中心的网络经济时代,文化消费的现实压力促使文化产品迅速地朝观赏化、人性化、优质化、个性化和品牌化转型.多年来的努力显示,这种转型正是摄影文学的发展目标和方向.  相似文献   

2.
当前摄影文学讨论中所谓"摄影"、"文学"诸元素经"审美复合"已产生新质的观点值得商榷.因为摄影文学作品中"摄影"是目的,是主体,"文学"是工具,是附庸.它们根本未能化合,仍是两张皮.据此,"摄影文学"宜更名"文学摄影".  相似文献   

3.
摄影文学·纪实文学·摄影纪实文学@孙春旻$郑州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河南郑州450052~~  相似文献   

4.
摄影文学的出现和勃兴反映了高雅文艺在商业经济时代处境尴尬的局面及其力求东山再起的强烈愿望。优秀的摄影文学作品既顺应了"读图时代"大众的平面化影像审美期待,又有效传承了"读文时代"弥足珍贵的审美文化理性传统。质言之,摄影文学是文学意识在后工业化时代走向成熟的一种结果和表现。摄影文学从一开始就与流行的图像文化大为不同,它是对传统高雅文学的自觉重塑,它也使文艺理论与文艺实践的有效契合和转换生成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考察当代军事文学于前十七年和新时期的演变发展,藉此反思军事文学在当代沿革中对于本体本质革新除弊上的局限性,进而探寻军事文学精神家园失落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6.
摄影文学历史性地出场,引起了学者们对其自身合法性的"在场"追问、命名焦虑、理论定位以及与"文学性"在场的关系等相关问题的争论,但是这些问题的探讨与争论并未触及到摄影文学的核心——摄影文学的本体存在。摄影文学的本体存在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表面的图文关系,而是表征为"图配文"的显性结构与处于同一话语空间的价值隐性结构所构建的"本体",作为一种共时性的本体存在,摄影文学显性的图文结构"遮蔽"了"文学性"的真理性存在。因此,鉴于目前摄影文学研究所存在的学理式批评稀薄、学理阐释倚重图文符号系统的异同等问题,摄影文学的本体研究、审美范式研究以及人文性研究应当逐渐成为这一研究领域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摄影文学的诗性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摄影文学是文学体类中一个具体样式,原则上已不属于艺术摄影的一种类型,因为摄影文学的摄影二字是指限定这种文学体类的主要媒介体是摄影语言,具体说来是以画面上的线、形、光、影为表现语言,起到文学表现上的字、词、句、章的作用,是摄影画面具有超越可视性的可读性与诗意性;对于摄影文学,虽然不免辅以文字助读,但文字必须是生发影像的,不是代替影像的。此中的关键在于创作主体以文学的意象思维落成于影像图式,并具有足够的文学诗性包涵,即使对这种摄影文学不加文字配发,它也应是与摄影有区别的摄影文学。  相似文献   

8.
近代以降,特别是最近二十多年间,中国学者对断代文学全集的编修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先后出版或编纂中的著作已知达四十种以上,所涉几乎包括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各体作品。此类著作的大量出世,必将对21世纪的中国文史研究产生极其巨大的影响,其编修中所涉及的一些共同问题也应引起学者的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摄影文学与中国画诗画相融的异同点进行比较,见出摄影文学的特征,发展摄影文学的优势和难点,探讨摄影文学向中国画诗画相融借鉴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摄影文学的命名实质上是摄影文学艺术特性的概括与凝结.当图文复合的艺术效果尚未被创作实践充分验证的情况下,以为二者结合必将产生出文学宁馨儿的看法未免过于乐观.图文复合必有主次,图片为主文字为次.二者结合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意境的能否生成.由此观之,摄影与诗歌、散文牵手较易和谐,而摄影与小说的联姻则困难重重.摄影小说占摄影文学半壁江山,作为大众文化样式,其话语权尚且有待确立,更遑论摄影文学的整体命名呢?  相似文献   

11.
“文学理论学”构建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学理论发展到今天,已经有建立"文学理论学"学科之必要。"文学理论学"是关于"文学理论的理论",属于"元科学"的范围。它要解决"文学理论是什么"的问题及其文学理论的对象、特征、要素、范式与变化规则等问题。"文学理论学"的体系形态可能多种多样,但一定有其基本的研究领域。该学科对认识文学理论、提高文学理论研究的自觉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晋北道情是一种活跃在山西北部的地方戏曲剧种,曾经演出繁盛,但目前却由于种种原因,处于其艺术生命的低迷状态。本文试图从客观社会原因和艺术自身发展的因素出发,阐明晋北道情的生存状况及其发展前景,以期对当前的中国戏曲改革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3.
东南亚华文文学透视——余光中、骆明、庄钟庆访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南亚华文文学在世界华文文学中占有重要位置,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本文从东南亚华文文学与中华文化传统、东南亚华文文学活动与创作、国内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现状三个方面对这一文学现象进行了探索,希望能给研究者们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赵冬梅 《南都学坛》2010,30(2):70-76
作为新时期非常重要的一个文学潮流,寻根文学是当代作家寻求现代意识与民族文化融合、并以此来重塑民族形象和文学的努力的产物,而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化思想界的"文化热"与李泽厚的"文化—心理结构"、"积淀说",以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为代表的外来文学思潮,以鲁迅、沈从文等为代表的现代文学传统等,则是它得以产生的理论与文学资源。由于作家们对传统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复杂态度,使许多研究者认为寻根文学的创作与其理论存在着矛盾,因为无论作家们的初衷如何,他们在作品中所描述出来的文化似乎都只是一些"失落"的或"原始生命之根早已衰朽了"的文化。关于寻根文学的种种批评,说明了寻根文学负载了远非一个文学思潮所能负载、所能解答的重大的社会文化问题,而它对其后文学创作的影响,以及它所探讨、所反映的诸种问题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与后殖民等新的理论视角下的再阐释,表明寻根文学的意义和价值并不仅限于文学层面,也不仅限于它引起热潮的那几年。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主流意识形态在全国的支配地位的确立,十七年文学的生产被纳入到了国家的政治轨道上来,文学也就从私人话语转变成了国家权力话语。这就要求作家的文学创作要自觉地纳入主流意识形态已经规范好的框架里,这就会使主流意识形态以及与此相应的文化政策内化到作家思想中,成为他们创作中的定律。十七年文学英雄叙事,尽管其生成的文化语境一直被主流意识形态紧紧钳制着,但在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作家努力下,还是获得了较大的文学成就。  相似文献   

16.
古代日本从中国直接引进中国的“文学”概念,意指儒教、经学与文章之学。直到近世以后,才把“文”、“学”分离;幕府时期,本居宣长主张“和歌”和“物语”的独立,彻底与儒、佛的道德说教分道扬镳,标志着日本古代“文学”范畴意识的真正觉醒。  相似文献   

17.
八股文不管是在我们的常识教育中还是在文学教育中都处于缺位状态;早在20世纪30年代,周作人就提出要理解新文学先了解八股文这一很有洞见的观点;重新认识八股文,有助于我们重构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8.
新加坡华文文学语言的城市特征鲜明。多种语言的兼收并蓄,使新加坡华文文学语言洋溢着现代工商城市的气息,体现了南洋国际化都市海纳百川的特点。多样化的语言风格,使作品既有市井色彩,又有典雅凝炼的风韵。新加坡华文文学语言展现了当代新加坡东西方两种文化的冲突、传统观念与现代性思维的冲突,表现了华人的思想情感以及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9.
从20世纪中期到今天一直存在比较文学"危机论",笔者结合英国学者巴斯奈特与美国学者米勒的观点剖析了这一历史现象.认为这种危机论有合理的一面,也存在不足之处.认为比较文学学科的研究对象与方法有缺陷,但是通过辩证的比较思维可以使得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得到明确.同时对于一些片面理解比较文学研究对象与方法的论点进行了批评,提出了新的比较文学学科对象论、比较文学定义与系统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20.
罗庸从1932年至1950年在北京大学、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教授中国文学史,有20年的历史。他与胡适、傅斯年一起把当时陆侃如、冯沅君研究中国文学思潮变迁的阶段推进到文体发生、演化的研究阶段。进而罗庸又在《中国文学史导论》中,提出从中国文化史研究中国文学史,从文学发展的历史来预见文学发展的未来,并论述了中国文学史的"宗趣论"、"方法论"、"史料论"等,使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系统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