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说明]段可情是创造社后期成员,也是目前在世的唯一的创造社社员。他曾经参加、提倡过“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也曾见过鲁迅先生并与鲁迅商量过联合出版刊物的事宜;他本人也有不少诗歌和小说作品问世,并有一定影响。勿庸讳言,段可情也有过一段苦闷、徬徨的时期?蘼墼跹?作为一位历史的见证人,他是不应被遗忘的。根据以上认识,我们查阅了我们所能见到的一些报刊资料,并拜访了段可情先生,对段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鲁迅诗歌研究述略江锡铨与其他体裁的鲁迅著作研究一样,鲁迅诗歌研究也在新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鲁迅诗歌研究的肇端,可以上溯到1925年孙伏园的《京副一周年》[1]。从那时起至“文化大革命”爆发前的40年间,几代学人在鲁迅诗歌的笺注、考释、钩稽、鉴...  相似文献   

3.
鲁迅虽长穆木天19岁,但他们同属于我国现代文学开创时期的作家.新文学开创时期穆木天是鲁迅的敬慕者、追随者.左联时期穆木天曾在鲁迅的直接领导下从事左翼诗歌运动的领导工作.后由于穆木天的被捕,在穆木天被释放后鲁迅曾对他产生过误解,后明白事实真相,很快化解了误解.鲁迅逝世后,穆木天非常怀念鲁迅,在几首怀念鲁迅的诗中,他都认为鲁迅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巨大财富.  相似文献   

4.
一鲁迅——保卫儿童的战士伟大的鲁迅逝世之后,他的同志们、朋友们在悼念他的时候,曾经举出很多文学家来比拟。有人比作俄罗斯文学之父普希金;有人比作法国启蒙运动中杰出的天才伏尔泰或现代的自由战士罗曼罗兰;也有比作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学奠基人高尔基。一九四九年十月,法捷耶夫访问我国时,写了一篇纪念鲁迅的文字“论鲁迅”。他说:“在同情并怜悯‘小人物’但同时又了解他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诗歌作品相对他的杂文、小说,数量并不多,影响也有限.然而他的诗歌创作,又是不可完全忽视的一部分,表现出中国近现代诗歌在过渡时期的明显特征.鲁迅青年时期开始旧体诗创作,多与朋友交流,表达他对人生、社会的看法,有抒情、言志和讽世多种.他的自由体新诗响应五四新文化运动而作,艺术成就略逊,但《野草》集中的一些散文诗足以展现他的诗歌才华.在诗与散文的写作上,鲁迅用笔有所区别,散文技巧相对成熟.另外,针对鲁迅诗歌研究状况,简要地提及当前诗歌研究需避免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创作是受世界观制约的。作家通过文学作品对一定社会现象进行评价,从而表现了作者的社会见解和理想,因而我们通过文学作品可以探索作者对待周围世界的态度,研究他具有什么样的世界观。本文试从鲁迅广州时期的著作,考察他当时的世界观,为研究鲁迅思想的发展提供一点线索。鲁迅在广州的八个多月里,共写下四十多篇文章(不包括书信、译文和古籍整理、校勘),其中二十一篇收进了《而已集》,《三闲集》中收了六篇,“作为《而已集》的补遗”,其他散见于鲁迅著、译、编的各种集子和当时报刊。  相似文献   

7.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鲁迅不仅仅是杰出的"文学家",也是杰出的"报刊活动家"。在中国文学史的研究领域内,从"文学家"的角度对鲁迅进行研究的成果早已汗牛充栋,"鲁迅研究"也已成为显学;但在中国新闻史的研究领域中,从"报刊活动家"的角度深入研究鲁迅的学者并不多。论文着力探讨方汉奇先生为什么在70年代研究鲁迅?他是怎样研究鲁迅的?他的"鲁迅研究"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一生在教育战线上奋战了二十,余年,自一九○九年从日本归国,在杭州浙江省两级师范任教起,到三十年代初,他没有离开过教育岗位。他以后虽然不在学校工作了,但也仍关心着教育事业。他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光辉楷模。 鲁迅先生对教育问题有不少的论述及精辟的见解,散见于他的许多文章中,拿《朝花夕拾》这本集子来说,就有许多文字反映了他的教育思想。认真学习这些文字,对于  相似文献   

9.
编前小记鲁迅先生的战友和夫人许广平同志,在鲁迅先生生前,特别在鲁迅先生逝世后,写了大批介绍鲁迅生平著作的文章。这些文章,除了一部分收集在《关于鲁迅的生活》、《欣慰的记念》和《鲁迅回忆录》三本集子外,还有不少散见于解放前后的报刊,收集匪易.查阅不便,而这些文章,同许寿裳先生的有关著作一样,同为研究鲁迅生平思想的极为珍贵的资料。倘能有专门的《索引》行世,起码可给研究者和读者提供一点翻检的线索,但就笔者所见,长期以来,还没有同志作此笨重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鲁迅诗歌,是他在战斗的一生中为我们留下的光辉著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存的六十余题鲁迅诗歌中,《阻郁达夫移家杭州》是一首以杭州西湖为背景的七律名篇.几十年来,传诵既多,注家纷起;又因理解不同,而各异其义.这原是“百家争鸣”的正常现象,无可厚非.值得注意的是,同对待鲁迅的其它作品一样,在鲁迅诗歌研究中,至今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倾向,使鲁诗的原意受到不应有的曲解.就象茅盾同志所说的,“有些解释是先立‘假说’,然后在鲁迅日记、书简乃至同时的报刊文章中广求例证”,而背离诗歌的本意.看来,对《阻郁》一诗的某些歧解,就是这样产生的.  相似文献   

11.
<正> 鲁迅作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在他战斗的一生中对中国革命的贡献是巨大的。他写过小说、杂文、诗歌、散文、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翻译了大量外国文艺作品和文艺理论著作。对于电影艺术,鲁迅称自己是“门外汉”。他没有从事过电影创作,专门论述电影艺术的著作也不多。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鲁迅对于电影艺术的见解,是散见于他的杂文、日记、书信以及亲友的回忆之中,他对电影艺术的许多精辟见解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相似文献   

12.
一、一个真实而复杂的个性鲁迅是位先觉者。在他几十年的生命历程中,这位先觉者的心灵也走过了一条真实而复杂的道路,这一点我们可以从鲁迅所写下的诗歌中得到印证。鲁迅的身上洋溢着浓郁的诗人气质。他瘦小的身躯内蕴含的是坚硬而粗暴的灵魂,明亮的眼光中闪烁出深邃而透彻的思想火花。同时鲁迅又是名厚情重义的诗人,喜怒哀乐溢于诗行。鲁迅有着丰富  相似文献   

13.
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报刊是他进行战斗的主要阵地,据统计,鲁迅曾经在103家报刊上发表过742篇文章.同时,鲁迅也是杰出的报刊活动家,他先后参加过18种报刊的编辑工作,有着丰富的报刊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诗歌,在他的全部著作中所占的比例,无论从篇数、字数来看,都是不大的。但诗歌毕竟是鲁迅创作的一个品种,鲁迅的新诗、旧诗、散文诗是这位世界文化名人留给人类全部宝贵遗产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古语有云:诗言志,歌缘情。文学大师鲁迅所创作的诗歌作品,毫无疑问也是充分地表达了鲁迅深刻的思想及强烈爱憎感情的,其中实不乏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受到中外人士的喜爱。从中外文化交流的角度看,鲁迅的诗歌,同他的小说、散文、杂文、评论、翻译等一样,都根据各自不同的特点发挥了积极作用和影响。由于诗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人才思想,是鲁迅思想文化遗产中不可忽视的财富。鲁迅虽然没有写过人才学专著,但反映他人才思想的论述散见于他的论文、杂感、序跋和书信中,内容丰富,见解深刻。从鲁迅的著作中发掘、整理、研究和探索他的人才思想,学习和继承他的培养人才的丰富经验,对于我们今天的智力开发、人才工程建设,是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典型观,是鲁迅美学思想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并加以继承。但是,我们发现,鲁迅在他的谈创作的文章中,没有一篇是专门论述文学典型问题的,只有散见于一些文章、通信中的片断论述。这主要是因为,鲁迅的时代是一个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文艺战线也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四作家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年12月出版)是陆耀东先生近四年中所出版的第四部学术著作。他的另一部专著全国高校文科教材《中国新诗发展史》正在撰写中,他主编的大型工具书《中国现代文学辞典》即将竣稿问世,同时,他又在为全国文科科研重点资助项目之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新文学理论》一书作准备工作。近年来,陆先生已步入到他学术生涯的一个鼎盛期。《中国现代四作家论》收录了陆先生三十年来潜心研究鲁迅、闻一多、冯至、柳青的论文十三篇。这些论文大都散见于各学术刊物,其中有对历史疑难课题的深入探究,有微观的单篇作品的分析,也有对作家创作道路、生平经历的整体把握,还有史料的搜寻与考证等等,由于作者强烈的主体意识,这些不同时期的视  相似文献   

18.
鲁迅在文学艺术上的主要成就要推他的杂文和小说,但他的诗歌成就也高。郭沫若同志曾作过这样的评价:“鲁迅先生无心作诗人,偶有所作,每臻绝唱。”鲁迅的诗同他的文一样,极富思想性、艺术性和战斗性。它,激情如火,读来令人热血沸腾。实际上,鲁迅战斗的一生,就是一篇高亢激越、壮伟动人的诗。鲁迅的诗,也就是极为可贵的鲁迅精神的艺术体现。  相似文献   

19.
一九三一年二月,五位左联作家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两年后,鲁迅先生写了《为了忘却的记念》,对青年战友表示沉痛的悼念。文章的最后,鲁迅怀着无限悲忿之情,英勇宣告:“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这个予言在十几年后得到了实现。然而,在“四人邦”篡夺了舆论工具的时期,居然又发生了不准“记起他们”和“再说他们”的事!他们倒行逆施,要把历史重新推回到那“吟罢低眉无写处”的黑暗中去!为此,肆意  相似文献   

20.
"你曾对我说:'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血.'你'不晓得,什么是休息,什么是娱乐.'工作,工作!死的前一日还在执笔."——许广平《欣慰的纪念·献辞》每当读到许广平同志这篇悼念鲁迅先生逝世的献词时,我很自然地记起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所说的话来:"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我在想,从一定的意义上讲,鲁迅这段话,正是他毕生战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