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博大精深的编年史钜制,自问世以来,为历代学人所称誉,推许为“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资治通鉴》的编撰,主要是司马光个人辛勤劳动的成果,前人论及此书,都视为私撰,忽略了史馆制度给司马光提供的便利。全毓黻先生著《中国史学史》,已约略看  相似文献   

2.
北宋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这部史学巨著记载了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至五代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凡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成书九百年来,一直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我国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至今传习之盛,与《史记》、《汉书》相埒”,被誉为“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  相似文献   

3.
司马光的代表作品《资治通鉴》是北宋以前史著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史学发展影响深巨。《资治通鉴》在史学目的、历史研究与现实的关系、史料搜集与整理、历史范围、叙述方式以及史著规模等方面,均达到了当时世界史学的最高水平。现代西方实证主义史学与批判的历史哲学的争论,也可以从司马光史学观点中得到许多启发。  相似文献   

4.
西周末期,中国的传统史学产生于官方制度化地记录史事,至战国时期私修史勃兴,编纂水平超过官方。历经秦与西汉,官方史学呈现衰微和停滞,而司马迁的《史记》则是私修史的巨大跨越,而且有将史学发展拉向突出个性精神、离开先秦以来传统路径的倾向。但东汉明帝支持班固撰修《汉书》的同时,倡修《东观汉记》,开创官方不仅记史而且修史的局面,将史学重新拖回依附朝廷政治的方向。东汉对私修史引导而不堵塞,构建了官方史学与私家史学双轨发展的新格局,这奠定了传统史学的基础,促成中国古代史学的繁荣,其历史文化魅力,导致后来少数民族政权的仿从,成为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最重要的先导因素,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伟大的史学家司马光由于撰写编年体一书《资治通鉴》的卓著功勋,长期以来被人们所称道.但在评价司马光的史学思想时.多有不公正之论,许多人笼统地评价其《资治通鉴》全书贯穿了封建史学的正统观念,认为“司马光对于正统论非常重视”,似乎“正统”观念成了他全书的突出特点.事实上,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表现出的历史观,已脱离了史学传统思想中正统论的藩篱,体现了他不重视正统,同时具有违背正统论的非正统思想的进步特点.对此,在史学界,至今提及甚少.那么,司马光在史学方面表现出的非正统思想主要表现在哪里呢?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必须了解什么是正统,即正统思想有哪些表现形式和内容.其次是要了解司马光的史学思  相似文献   

6.
《编年史》是塔西佗最后也是最出名的一部历史著作,是他史学思想和文笔最成熟时期的作品。《编年史》集中反映了塔西佗反对暴政和歌颂共和两方面的史学思想。由于受到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塔西佗对所看到的现象,不能从社会发展和物质生产条件方面加以分析,因此难免有些缺陷。但这并未影响《编年史》突出的史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通纪》历史叙事的特点与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叙事是中国传统史学的主流,本为中国史学正宗,这是一笔优秀的史学文化遗产。陈建《通纪》在编年叙事上有五大特征,说明纲目体编年史也可以成为历史叙事的有效载体。仅有叙事也是不够的,《通纪》同时也是一部致用性、学术性相结合的优秀史学作品。  相似文献   

8.
司马光是我国一位著名的史学家.他编纂的《资治通鉴》,在史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对于司马光在史学上的地位,史学界的评论虽或有高低,但总体上都一致肯定他的贡献.至于他的思想,解放以来史学界的评论几乎是全盘否定的.现有的思想史无例外地斥之为唯心主义、天命论.直至最近出版的《中国通史纲要》还是认定司马光“是一个唯心主义的命定论者”.其思想中是否有可取之处?此事从来无人问津.有人甚至说,他的《资治通鉴》只不过以历史材料的丰富、真确而见长,他在史学上的地位仅此而已,在思想上则没有什么长处可言.我们认为这种评论未免失之于偏激.本文不想全面评价司马光的史学思想,仅就其反对佛老、怀疑鬼神怪异的无神论思想略加剖析,以就正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9.
米哈伊尔·普塞洛斯的《编年史》是拜占廷帝国时期的一部史学名著,该书内容十分丰富且主题突出,紧密围绕11世纪帝国的政治生活主线和活跃人群展开记述。虽然名为"编年史",但是丰富的内容令这部作品突破了中世纪编年史的写作体例,兼具叙事诗和人物传记的特点,而这些特点的形成又是与普塞洛斯本人的经历和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拜占廷历史写作传统密切相关的。因此,这部《编年史》是对中世纪欧洲历史写作传统某种程度的突破,它在写作模式和著史观念等方面对后世文艺复兴史学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0.
论盛唐史学     
从唐皇朝建立到唐玄宗开元末年的一百二十多年,是唐皇朝的盛世,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之一。“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是这个盛世的两大高峰。这时期,唐代的经济、政治、民族关系、中外交流以及文化方面的各个领域都有了空前的发展,形成了历史上罕与其匹的“盛唐气象”。这时期的史学,作为盛唐文化的一部分,其气势之大,创获之多,在中国史学史上也是不多见的。一、三篇修史诏书:对史学的新认识唐初,从唐高祖到唐高宗,先后正式颁发了三篇修史诏书,对盛唐史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本文的论述就从这里开始。这三篇修史诏书是:(一)唐高祖《修六代史诏》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担任起居舍人的令狐德(芬木)向唐高祖提出撰述前代史的建议。他指出:“近代已来,多无正史”,  相似文献   

11.
一、司马光《记闻》的撰写和整理司马光在宋哲宗初年身居相位期内的一些政治设施虽基本上无足称道,但他在当政之前的十多年内所主编的《资治通鉴》,却真正称得起是一部空前绝后的编年史巨著。他虽然不曾像司马迁撰写《史记》时那样,标举出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其著述宗旨,但每一个读过这部二百九十四卷大书的人,总都可以体会到,他确实也是把司马迁所标举的宗旨贯穿在全书当中了的。  相似文献   

12.
《辽金元史学研究》对辽金元史学作了贯通性的综合考察。从修史制度、多民族历史撰述、各族史家史学编纂思想入手,全面剖析了辽金元时期史学发展的新风貌和时代特色,拓展了辽金元民族史学研究的深度与维度,使人们从史学思想的视角看到中国历史上客观存在的历史认同、文化认同的总体趋势。  相似文献   

13.
按照美国史学发展脉络,以美国学者对美国宪法的评价为个案,通过对“帝国学派”、“进步史学”、“和谐论”、“共和修正学派”等典型学者及其有关宪法论著的研究和评价,认为历史解释的特性、时代变迁、历史解释者的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导致了美国历史解释框架的变化、美国历史解释的多样性和不同历史学派的产生,从而形成了对百余年来美国学者研究《美利坚合众国宪法》成果的述评。  相似文献   

14.
吴忠良 《东方论坛》2003,(2):111-116
邓实是晚清著名的报人、学者 ,国粹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其一生以创办《政艺通报》和《国粹学报》而为人所称道。在这两份刊物上 ,邓实发表了大量的文章 ,体现了邓实对他那个时代的体认。他的中国史学思想也颇具特色 ,如他认为六经皆史 ,主张当时的中国史学界应进行一场“史界革命” ,修史应修“民史”等 ,都反映了二十世纪初年 ,那些身受传统文化熏陶又深受西学冲击的“过渡时代”人物对中国史学的体认  相似文献   

15.
司马光评传     
导论“后三代”之世第一章清白相承人家志度渊远父子第二章加翔内外涵养器业第三章谏院五载第四章反对熙丰变法第五章西洛十五载第六章元祐更化第七章治国思想第八章论理道德思想第九章社会历史观第十章哲学思想第十一章《资治通鉴》及其派生书第十二章司马光的史学成就第十三章《资治通鉴》的历史地位和“通鉴学”司马光评传@李昌宪  相似文献   

16.
刘恕年谱     
刘恕(公元1032—1078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史学名著《资治通鉴》,便是在刘恕和刘攽、范祖禹的协作下写成的,刘恕实际上是全书的副主编,《通鉴》的体例是他和司马光共同商订的,(司马光说“讨论编次多出于恕。”)全书份量最大、最难处理的魏晋南北朝、隋和五代部分的长编,也是刘恕编写的,司马光说“非恕精博,他人莫能整治”,“史事之纷错难治者则以诿之,光蒙成而已。”刘恕治学态度十分严谨,他注意广泛搜集材料,正史之外,“闾里所采,私记杂说,  相似文献   

17.
司马光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与史学家。对于司马光的史学成就,没有人怀疑与否定。但是,一说到政治思想方面,历来论定他是“守旧派”、“顽固派”。其原因,大都由于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本文从具体分析司马光一生的政治思想出发,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司马光究竟是否守旧与顽固。假如读者能从中看出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的真正原因,笔者将感到欣慰。  相似文献   

18.
《资治通鉴》是蜚声中外的史学名著,主编司马光是立有不朽之功的伟大史学家。开展对《通鉴》与司马光的研究和讨论,应当是目前史学史战线上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拟从司马光的治学情况加以探讨,以求揭示《通鉴》一书的完成,与司马光治学内容的密切关系。一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人。其家素清寒,但终究世代为宦。因此,读书从政,成为这个家族子弟的必走之路,正如司马光所云:“徒以儒术承家,早用门资署吏。”(《司马温公文集·谢检讨启》,下简称《文集》)司马  相似文献   

19.
《旧五代史》与《新五代史》皆成于北宋,然两史于史料择别、编纂体例、书法风格诸方面多异而少同。其相异者,根源有二:同一王朝之不同时期所面临的政治任务不同,史家修史之具体目的必不尽相同;私家独撰与官修众著两种修史程式不同,出于不同修史程式之史书,面貌自然相异。其相同者,反映了史学为政治服务这一传统史学的根本宗旨。  相似文献   

20.
国内外学者议论纷纷司马光的历史名著《资治通鉴》未载屈原的行事,成为中外学者骤讼纷纭的重要问题。司马光为什么在此书中对显赫有名的屈原竟只字不提?古往今来学者们对此大致有以下疑问和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