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几年来,在哲学界形成了一股主体论热。一些同志以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现代物理学为依据,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能动的反映论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并要用“主体论”(包括“选择论”、“重构论”,下同)来取代它。我们认为,人的认识,无论是作为活动的认识,还是作为结果的认识(真理),在总体上只能是以实践为基础和中介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过程。这就是我们的认识本质观。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在我国的认识论研究中,出现了一种主体性倾向,即只是从主体方面考察认识论的倾向。在这种倾向的影响下,一些人主张用“选择论”、“建构论”代替唯物主义反映论。他们宣称,“反映”这一概念只是突出了认识的客观性,没有肯定认识的主体性。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对唯物主义反映论的不同形态缺乏应有的认识,抹杀了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本质区别。因此,有必要考察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历史发展,以澄清理论是非。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对人类认识现象进行考察时,它在观察问题的视角上实现了一次跃迁。与直观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和所谓“主体性认识论”不同,它不是在纯粹的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和客体两极内兜圈子,即不拘泥于主体——客体的关系问题。而是用一个更高层次的理论问题即“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包涵了这一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人类认识现象的考察得出的  相似文献   

4.
和以往一切认识论不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它首先承认客体对于主体认识的制约性,但同时又特别强调主体的能动方面,强调人对于自然、社会的改造,强调人的认识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强调应该从主体的能动性方面来理解实践活动。因此,认识创造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5.
主体与客体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对重要范畴,主体是指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践活动的人。客体指的是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畴的客观事物。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是一个从必然到自由的无限发展过程。主体的认识能力决定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能力。  相似文献   

6.
如果我们用历史眼光来考祭人类的认识发展史,考察各个时代人类认识运动中认识重心的不同特点,这对于我们更好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反映论的本质,更好地坚持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以客体为重心的“白板说”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现实的认识过程的确立,必须具备认识主体、认识客体、社会实践活动等基本要素。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必须是具有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7.
<正> 关于斯宾诺莎的唯理论的性质,自他去世以来,一直存在不同的理解。苏联和我国哲学史界多数人肯定他的认识论的基本倾向是唯物主义的,当然也存有某些唯心主义因素。《文史哲》1984年第三期发表了傅有德同志的《斯宾诺莎的唯理论是唯物主义的吗?》的文章(以下简称傅文),傅文把承认认识是主体能够正确反映客体的反映论,作为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主要标志,认为唯理论既然否认认识来源于经验,就必然违反或否认反映论,所以,斯宾诺莎和一切唯理论都是唯心主义认识论。我  相似文献   

8.
一、问题的提出先提出认识论中两个问题,作为本文的引子. 第一,传统的“认识”定义忽视了主体性原则按传统的“认识”概念的定义,是指“人们的头脑对于外部物质世界的反映”,或“主体对于客体的反映”。这一定义有两大特点:认识对象仅仅是主体之外的客体;认识活动仅仅是一种反映活动,它忽视了主体性原则在认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两个特点也就变成了两个缺点:因为,人和动物的重要区别之一,在于人有自我意识,人作为主体既是  相似文献   

9.
一反映论与认识论的关系问题,国内哲学界早有定论。按李达主编《唯物辩证法大纲》,“反映论就是唯物论的认识论,所有唯物论(那种把意识也看作物质的庸俗唯物论除外)的认识论,实质上都是反映论”;按吴江著《认识论十讲》,“反映论是唯物论”,“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反映论”;按新编《辞海》(哲学分册),“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是反映论。”读者不难发现,如果撇开文字表述方面所存在的某些无关紧要的差异,上述各种说法所表述的共同的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两个并列的判断: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反映论。这是两个主谓项可以相互置换的判断,它们所表达的无非是一个简单的等式,即“反映论等于唯物主义认识论”。这就是几十年来国内哲学界普遍公认的“定论”,尽管它缺乏较为可靠的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在认识论的主体—客体关系问题上,如何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原则,已经成了当前哲学研究中,一个争议较多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既不同意借口突破旧唯物论的反映论,而违背唯物主义的某些论述;也不同意借口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而否定主体—客体关系的辩证法。我们认为,在认识论的主体—客体问题上,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  相似文献   

11.
何斌 《理论界》2001,(6):60-60
任何教育都是“附属于社会的一个体系”的,是它的时代的一面镜子,它展现社会根本理想、流行观点和主流信仰。 素质教育在本质上是教育本体功能的回归,也是新世纪教育精髓的体现。重视人的主体性,关注学生主体的发展,构建主体性教育,它的实践是实施素质教育突破口。 什么是主体性教育?我们认为,主体性教育首先应承认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唯一主体,从人与物的关系角度看,物是客体,而参与认识和变革客观事物的人是主体,这是哲学上主体论。但是我们今天面临的不是哲学意义上的教师与学生是否为主体的问题,而是从教育培养学生以及教师…  相似文献   

12.
论发生认识论的主体与客体关系的理论石向实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是现代任何一种认识论都必须回答和说明的问题。对主体与客体以及主体与客体关系的看法,是研究和解决认识论问题的基石。发生认识论之所以能够在当代心理学和认识论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以及对心理学和认识...  相似文献   

13.
在认识论意义上,人的主体性包括认识的主体性和实践的主体性。前者表现在主体对客体结构的反映、描摹或观念再现的过程中;后者则表现在主体对客体结构要素的再组,作出重新建构的过程中。认识的主体性主要指主体对客体信息的能动选择和整合,对再现客体结构程序、视角的主动抉择,这是经典意义上的主体性,是人类承袭动物的智能结构面发生的,实践中的主体性则主要表现为理性的批判与否决,它是主体在既有智能结构和知识结构  相似文献   

14.
<正>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认识论,理论形态各异,但就对认识的本质特性理解而言,主要有两种:或者把认识看成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的、机械的映照,或者把认识说成是发生在精神内部的自我认识过程,其共同弊端是忽视或排斥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结果,不是否认认识的能动性,主体性,就是把认识的能动性看成是与实践无关的单一的精神能动性。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划时代变革,就是把认识置于实践的基础上,既高扬认识的能动性,从而与旧  相似文献   

15.
张永清 《学术月刊》2022,(3):172-182+224
1990—1999年是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的拓展与突破阶段。研究者对反映论与主体论、生产论、价值论之间的关系,文学的认识性与审美性的关系以及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等文学反映论基本问题作出了新理解;对文学反映论新理论命题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理论反思、学理批判。王元骧于1993年开拓出了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的实践偏向新理论路径。童庆炳于1999年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的新论断即文学审美反映论、审美意识形态论是文艺学的第一原理。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存在着三次较为显著的理论偏向:其中的“实践偏向”发生在拓展与突破阶段,其他两次分别是“确立与巩固期”的“认识偏向”,“恢复与反思”以及“发展与深化”阶段的“审美偏向”。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在拓展与突破阶段还存在着对文学审美反映论与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关系重视不够,以及对实践意涵以及实践与认识、审美三者关系的理解与把握还缺乏必要的理论自洽、系统化等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建立,结束了以往心理学与旧唯物主义反映论关于“刺激—反应”的被动消极的观点在哲学认识论中的统治,在实践的基础上辩证地解决了主客体之间的矛盾关系。马克思早年提出的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性问题,只是作为一种在宏观上研究人类认识主体性结构的指南。至于认识的主体性结构其构成如何、包括哪些因子,则是马克思主义在不断发展完善过程中所要探讨的问题。近年来,国内许多学者纷纷介入主体性结构的讨论,已较明确地承认了认识主体包括智、情、意等各方面要素的观点。这虽不能说有多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7.
客体是认识两极中的一极,是认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对客体在认识主客体关系中作用问题研究的欠缺,势必影响人们对认识主体性问题的理解。深入探讨在认识主客体关系中客体的作用,对认识主体性问题的研究,乃至认识论的发展大有裨益。一.认识主体性研究中的缺憾在我国八十年代初期,认识主体性问题被推上了认识论舞台。人们开始不断思索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希望通过这项研究打破原有的认识论构架,确立新的认识论构架。认识的主体性是显而易见的,客观存在的,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地把握认识的主体性,使之沿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轨道健康地向前发展。在认识的主体性问题上目前已拥有了大量  相似文献   

18.
理念应作为认识论的基本范畴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真理作为反映性认识的结果在认识论中的理论表现,能否概括评价性认识、创造性认识的结果?如果不能,应当用一个什么样的概念、范畴去概括作为反映、评价和创造统一的认识过程的认识成果?本文试图论证将理念作为基本范畴引入反映论、评价论和创造论统一的认识论的可能性,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一个可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哲学认识论的信息中介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切都是经过中介,连成一体,通过转化而联系的。” 一、问题的提出 哲学认识论以人的认识本身为其研究的对象,以认识过程为其理论建构的模式。要构成认识过程,必须以认识的主体和认识的客体(对象)的同时存在为前提。认识论考察问题一般是以主客体的相对对立的矛盾关系为出发点的,这样,主体和它所认识的客体就构成了一个同一认识过程的矛盾着的两极。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在国内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种类型的教科学、研究著作、哲学辞典或通俗读物中,一般地都把反映论说成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如“反映论就是唯物论的认识论”、“反映论就是唯物论”、“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等等。我们认为,这种说法缺乏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它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甚至也不是一般唯物主义哲学的观点。本文就此提出不同的看法,并对以黑格尔哲学为典型代表的客观唯心主义反映论作出初步探讨。不当或错误之处,谨请读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