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人文精神”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价值走向.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在刑罚制度的演变、法律原则的演进以及司法理念与司法价值取向等方面都体现了鲜明的"人文精神"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云剑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2(2):32-33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礼法结合”是一种很有特色的治国方略。文章主要介绍了这种“礼法结合”的产生、发展、完善以及研究它所得出的理论价值。今天 ,党中央在领导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 ,及时提出“法治”与“德治”相统一 ,是对传统治国方略的超越。 相似文献
3.
贾嘉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1(1):166-167,172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其发展演变一直没有中断。从历史上看,夏商以后的四千多年中,中国的法律制度由简约的习惯法,发展成为富有哲理的宏章巨制;由充满浓郁古代特色的早期法制,发展到近现代世界通行的法律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历史上法律制度的每一次变迁和转折,都代表和反映着我们这个民族对社会、人生以及人与人关系等根本性问题所作出的思考和选择。 相似文献
4.
文章分别从儒家语言、儒家的人性论、儒家的核心价值观等视阈研究儒家文化对中国法律传统的影响,认为中国的法律传统存在礼法合治、重公法轻私法、重义务轻个人权利等特点,提出中国立法一方面要对中国优秀的法律传统进行继受,另一方面又要认识到中国法律传统中重公法轻私法、重义务轻个人权利,忽视对个人财产权的尊重等内在缺陷,吸收西方国家重视个人权利、私法以及尊重财产权等现代法治理念,从而在我国建立现代法律体系,实现向现代法治国家转型。 相似文献
5.
蒋海松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8(4):134-142
时下对传统法律文化一直存在着一些脸谱化描述,如诸法合体、民刑不分、刑法一统,社会与法律绝对停滞,司法行政完全混同,专制之下毫无法制,等等。在黑格尔、韦伯等西方视野中,传统中国更是反法治的代名词。这些描述有一定合理性,但有不少放大与扭曲,不乏现代文明和西方文明对传统中国的偏见与傲慢,是法律东方主义的叙事体现。古代君主权力虽然强大,但也会受到某些制约,并非想象中的恣意妄为。古代法律不能局限于律典律令,而是礼典、习惯法、伦常等组成的多元性的礼法体系。除却刑法之外,也存在行政、经济、民事、礼仪等各方面规范。行政与司法并非完全混同,而是合中有分,中央一级多由不同部门执掌行政司法两权。绝对停滞论则抹杀了历史上的法律变革,最终让中西文明沦为文明与野蛮的二元对立。传统法律文化的缺陷理应批判,但不能过度扭曲,而应做出实事求是的客观分析,对其制度治理的合理资源应该重视。 相似文献
6.
王雅琴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33-36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历经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历史实践表明,外来文化只有与传统结合才能产生生命力,而文明具有生命力的表现也恰在于融合外来文化的能力,中国现代法治必将在对传统法律文化的创新和传承中不断发展、完善。 相似文献
7.
论“春秋决狱”对中国法律传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决狱"即以《春秋》等儒家经典里的经义和事例作为审判决狱的依据,实质是用儒家伦理充当法条。春秋决狱对中国特殊的法律传统具有根本性的影响:作为引礼入法的切入点和重要方式,它开启了法律儒家化的立法传统;同时,也开创了经义决狱的司法传统,直至清末,经义决狱余风犹存。传统的影响是深远的,加深对春秋决狱与中国法律传统的研究,有助于理解某些现实的法制问题。 相似文献
8.
郭洪亮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49-52
在西方强势法律文化的冲击下,独具特色的中国法律传统自清末修律开始发生断裂,其后以法律移植为主要方式实现法制现代化的中国现代法律在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代价。法律传统的自身演进逻辑与不可毁弃的价值促使我们应当承继和发掘传统法律中的优秀资源,以有益于当前中国法治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典型的封建性特征,这是因为它产生于我国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因而被赋予了特殊的封建时代特色。我国古代是中央集权制国家,皇权至上,维护君主权力是法律制定的根本目的,君主的权力高于法律,这使我国传统法律文化被打上了"人治"的烙印。本文通过对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人治"的概念、特征、表现形式、成因以及其同法治进行对比,分析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人治"色彩。 相似文献
10.
段知壮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23-26
由于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发达,巫术往往被贴上野蛮落后的标签,同时巫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存在必然有着自身的一套逻辑和内在结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以宗法伦理为核心特征,在巫术研究中能够发现某种程度上巫术文化也存在着此类特征,从巫术灵物与刑罚用具、巫术咒语与家族伦理和巫术犯罪与善恶观念三个方面尤其能够看到两种文化之间、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共通性。 相似文献
11.
潇潇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4(1):132-137
作为宋代金紫胡氏家族文化的集大成者,胡仔的学识品性继承和发展了胡氏的家学家风,既呈现出甘贫守静、敬祖崇德和博学好文的特征,又表现出与家族成员同中有异的学术兴趣,反映了家族文化在代际传承中演变轨迹.他对北宋诗歌发展史的思考与探索超越了家风家学,对后代诗话和诗歌评点影响至深. 相似文献
12.
凉山彝族传统家庭教育中的姐妹教育是一种较为独特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丰富了彝族传统家庭的教育内容,弥补了长者教育、父母教育、兄妹教育中存在的不足,是至今凉山彝族地区最为普遍的一种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13.
试论胡明复与中国科学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铁权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8(1):78-82
作为中国科学社的重要创始人之一,胡明复长期担任董事、理事、会计以及《科学》月刊编辑,为其创立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在提倡科学方法、科学精神,肯定科学社会功能等方面,亦不乏精当之见解。 相似文献
14.
阳曦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6):83-85
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根基的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是理论与实践的辨证统一,是一般与具体的辨证统一,继承与创新的辨证统一。借鉴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开放性科学体系的必然选择。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15.
又见宏图添重彩——学习胡锦涛总书记社会建设思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新市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16(1):1-2,23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社会建设这一创新性的理论观点,这是一个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更为宏观的概念.社会建设、社会体制建设、社会秩序建设,是我国社会建设的科学体系.社会建设的内容包括和谐社会建设、注意四个建设领域的差异、抓好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等.社会建设思想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促进作用,也对我国的社会建设资源具有重要的整合作用. 相似文献
16.
安凌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6(2):123-126
胡适在五四时期对于传统戏曲的批判和对李渔戏曲的肯定,都出自于剧场性这一戏剧的根本特性。胡适认为李渔戏曲特有的曲折而充满矛盾纠葛的情节,性格丰富复杂的人物,恢谐风趣的宾白,对生活和人情的细腻体会,决定了李渔戏曲是活的文学的样本。胡适这种客观和充满学理性的态度,决定了他在五四时期的戏剧理论不仅在当时,而且在今天对于中国戏剧的发展都具有极大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彝族社会传统家庭教育是指彝族地区没有进入社会主义之前,凉山地区则特指1956年实行民主改革以前的彝族的家庭教育。彝族的家庭教育的产生是彝族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彝族社会传统家庭教育具有阶层性,等级性、早期性的显著特点,既注重实践,提倡学以致用,又注重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并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施以不同的教育内容。 相似文献
18.
张剑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0(1):74-78
唐代是对外开放的盛世,对外来文明多所吸纳.其中胡商、胡马、胡香是与唐人生活联系较为紧密的外来事物,它们在唐人文学中的表现,从不同角度反映着大唐社会及大唐人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9.
刘玉新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6):509-513
胡适的经验主义实在观彰显了人的主体性原则;工具主义真理观否定了终极真理论;重疑求证的方法论突出了理性主义精神;改良主义历史观表达了反封建的积极性和战斗力,因此胡适的实用主义在"五四"时期的中国曾被广大知识分子接受,它无情冲击封建文化的堡垒,大力破除封建思想的束缚,在与马克思主义的争论中促使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对"五四"时期的中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为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当今社会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0.
涂志明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3):51-55
崛起之后的中国将走向何方?胡锦涛"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是对这一问题的最佳阐释。"和谐世界"理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对未来世界发展走向的思考结晶,有着深刻丰富的内涵,反映了新一代领导集体的外交思想。它要解决的是人类面临的突出问题和矛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国际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