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资料缺乏,儒分为八已成为儒学史上千百年来难以厘清的学术难题。新见的出土文献,往往不是某一学派的专有文献,而是不同学者的文献汇编,因此,从这些文献对儒家共有特征的不同理解入手,就为解开儒分为八之谜提供了新的视角。韩非的八派划分,只是选取思想歧异明显、影响较大的八个派别。儒分为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早期儒家分化的真实面貌,但法家立场的偏颇,使韩非不能对儒家发展面貌,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思想歧异是当时孔门内部的普遍存在,而窄化、深化、分化、派别化,正是从不同学派思想差异日渐明显的层面,对早期儒学发展进程所作的一种描述与展示。  相似文献   

2.
不管"儒"字在字源上的原始意义如何,从学术史的观点来看,战国时代的其他学派对"儒"的思想刻画,已经鲜明地呈现出儒家的思想特质;而战国儒学在运用"儒"字上所表达的自我理解,更突出显现了何为儒之人格,何为儒家的学说宗旨在当时的通行理解。尤其是,战国末期的儒学大师荀子对"儒"的理解,作为战国时代评论各家"儒"的总结性代表,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自我理解和自我期许,同时也反映了儒家因应秦的统一的时代即将到来的新的追求。  相似文献   

3.
<正> 荀子《劝学》中有“(车柔)以为轮”之句.句中“轮”为何物,历来无注.诸多语文老师则解作“车轮子”,即车行进时在地面上的滚动部分.问其根据,则说是《辞源》“揉轮”下之“屈木制车轮”.诚然,《辞源》乃语文教师之泰斗,老师之老师,尊崇无以复加.然将“(车柔)轮”等同“车轮”则是无事实根据,不仅有违于事理,亦违背“劝学”原意.本文打算就“(车柔)”“车轮”等有关问题写点意见,望能对教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北宋儒学发展的特点,以及儒者对佛教的抗拒,再加上佛教自身的诸多因缘,规约了明教大师契嵩所倡导的"儒佛一贯"说的内在的逻辑理路一从"义理"和"治事"两个角度圆融儒佛.契嵩的努力使历史上的"儒佛一贯"说达到了新的高度,其"儒佛一贯"说客观上缓解了当时的儒佛之争,并且对随后中国佛教乃至日本的佛教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我国哲学界关于“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讨论并争鸣已多年,而今基本上取得了统一的认识,认为这是同一哲学原理之不同哲学视角的问题,两者的根据都成立。近年来,伴着实验科学提出“一分为三”的观点之后,又发生了关于“一分为二”与“一分为三”的哲学讨论。在讨论中,有的提出以“一分为三”取代“一分为二”的主  相似文献   

6.
从侏儒说到儒──儒为术士说证实刘德增,王大建孔子开创的儒学给中国和整个东亚历史以深广的影响。虽然以儒治国的那一页早已翻了过去,但儒学的伟力迄今犹斑斑可见。对儒学的阐释、注解曾是学术研究的中心课题,即使在当今也不失为热点之一。然而,若干重大问题迄今仍悬...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贾宝玉定评为地主阶级的叛逆已30多年了。我认为这不符合作者曹雪芹的本意,也不符合《红楼梦》的实际,因此有必要继续探讨。关于阶级分析贾宝玉是地主阶级的叛逆这个结论是阶级分析的结果。那么他属于哪个阶级呢?曹雪芹生活在18世纪。那时世界上先进国家已有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但中国还没  相似文献   

8.
问题 ,不失为一种有效至少是可行的办法 ,这与化验报告作为医生诊断疾病的参考或依据同属一理。举两个例子。例子一 :据笔者研究 ,《红楼梦》前 80回的语言有不少江淮方言 (下江官话 )的成份 (见《〈红楼梦〉语言的地方色彩》 ,载《红楼梦学刊》1 984年第 2辑 ) ,表明曹雪芹谙熟扬州、南京方言 ;而红学界对雍正六年 ( 1 72 8年 )曹家举家北返时曹雪芹的年龄有两种说法 ,一为 5岁 ,一为1 3岁 ,对《红楼梦》中方言的研究则支持后一说法。———如果孩提时代就离开一个地方 ,该地方言的影响就不可能有那么大了。又 ,后 40回和前80回运用方言情…  相似文献   

9.
《论语·雍也》:“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以往论者释儒,罕有联系子夏姓氏者,释君子有两种含义:有德者、有位者.进一步分析可说君子有四种含义.就已然性而言,除了以往所谓两种,还有第三种有德又有位者.第四种是孔子教育弟子君子应当如何如何,尚不具备已然性,就理想标准而言比较接近第三种含义.其实,无论两种还是四种,都是后人结合《论语》具体语境所作的分析,而在孔子心中和《论语》中,君子大概只有一种含义:有德又有位者;小人则是其反义词.儒在孔子时代,还是一种行业,这一行业包括承继了巫、史、祝、卜等王官知识技艺而以教师、治丧、相礼、占卜等为职业的所有术士.君子标准加上儒之职业性,就是所谓“君子儒”.子夏作为卜氏后裔、卜偃后人,出身于由贵族沦为民间术士而世代为人占卦决疑的贫寒之家.“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是孔子针对子夏的出身,对其进行入学教育的要点.  相似文献   

10.
陈寅恪先生在《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一文中说:关于陶渊明血统之属于溪族及家世宗教信仰为天师道这一点,寅恪已别著论文专论之,故于此点不欲重复考论.乘化归尽乐夫天命之旨,实以名教说为非,可知渊明始终是天师道信徒,而道教为自然主义,渊明虽异于嵇阮之旧自然说,但仍不离自然主义,殊无可疑也。渊明之思想为承  相似文献   

11.
“性灵说”是晚明文学思潮的核心。在学术渊源方面,受到了儒佛心性论的影响,尤其是王学左派心性论所体现出的灵知活泼、道德色彩淡化的特点以及禅宗心性论的主体特征和《宗镜录》心本论。将“性灵”与本体之“心”联系在一起,深化了“性灵论’的内容。心性论对“性灵论’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过于反观自照,必然限制了作家的视野。  相似文献   

12.
“儒”在中华文化和儒学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很长时间内,关于儒的起源问题却被忽略。诸多学案,与此相关。胡适是坚持不懈的说儒者。说儒,是他学术事业的重头戏。经过20年的摸爬滚打,他终以“丰伟之论文”──《说儒》,冲在探求儒的起源者的最前列。胡建构的“儒的起源说”的内容体系,带有开风气、填空白性质。胡的打头炮的力作,在学界产生冲击波,引发连锁反应,历60余年而不衰。近现代学界锋头人物都参与其中。胡说终以新锐性和合理性沐浴于风风雨雨,对于推进儒学研究,颇有助益  相似文献   

13.
(AA———Aa———aa) n 可以作为“一分为三”之模式 ,当n =0时 ,表示“无”事物 ,“无”就是“有” ,就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当n =1时 ,表示一个事物存在着三个方面。当n =n时 ,表示n个事物相互作用时 ,结果为 :AAn、aan 和处于中间状态的Aan……。从而说明事物存在着AA、Aa、aa三种状态且三者在自然的、生态的和人类社会的环境中通常处于平衡状态。事物相互作用可以用 (AA———Aa———aa) n 来表达其“一分为三”的规律性。可以反映和说明生物遗传变异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4.
“八个样板戏一个作家”之说不是建立在充分占有材料和冷静客观的分析研究基础之上的科学论断 ,不能准确全面地概括“文革”时期纷繁复杂的文学现象。要使“文革”文学研究取得实质性进展 ,必须摆脱“八个样板戏一个作家”说的误导  相似文献   

15.
“儒侠”最初被用来指代儒士、侠士两类人。在宋代被用来指代具有侠气的文人,及至明清,这一指代新意和人格气质得到了文人的广泛关注且被官方青睐,逐渐成为了读书人理想化的人格、行为范式之一,之后又在清末民初的救亡图存运动中成为民族自强的理想化人格憧憬。与此同时,“儒侠”这种人格风尚也反映在叙事文学中,在小说中涌现出了一批儒侠形象,尤其在新派武侠文学的影响下,其精神内涵不断发生着演变,最终汇聚成广义、狭义两种概念。“侠儒”虽然最初被用来区别于“儒侠”,但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了“儒侠”的变体使用,两者都被用来指代具有侠气的文人。  相似文献   

16.
韩愈《师说》中有言:“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对这句话,通常的解释是:人并不是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困惑呢?笔者多年来在教学中,也一直援用这—解释,但近来研读中国哲学,却发现这一解释殊然不当。现结合韩愈的哲学思想对这句话进行重新分析和解释,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7.
不少论著每以公安派主张“独抒性灵” ,就斥为唯心论,似未顾及全人和全文。什么叫“性灵?明人陆云龙有个简明的解释,他说:“率真则性灵现,性灵现则趣生。”(《叙袁中郎先生小品》)其中,“真”侧重内容,侧重思想性;“趣”侧重形式,侧重艺术性。也可以这样理解:“真”是性灵的灵源或根荄,“趣”是性灵的灵光或花朵;性灵是二者的完美统一。本文拟单就“真”的性质,探讨一下公安派对创作中心物关系的认  相似文献   

18.
韩愈《师说》中有言:“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对这句话,通常的解释是:人并不是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困惑呢?笔者多年来在教学中,也一直援用这—解释,但近来研读中国哲学,却发现这一解释殊然不当。现结合韩愈的哲学思想对这句话进行重新分析和解释,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9.
"非汤武而薄周孔"是嵇康有所为而发的一面之辞.其实与"至人重身"相比,他更敬重的是"损己为世"愍世忧时"的儒家圣人.其经学论文<管蔡论>,立的就是管、蔡忠贤以彰显文、武、周公圣明之论.他固然提出"六经未必为太阳",却不等于在说"六经非太阳".而将伊尹事汤和周旦隆化尊为典范的"越名教而任自然",也不可能是背弃名教的命题.所以,在不容名流隐逸的魏晋,以"乱教"非毁典谟"论诛嵇康,不过是司马集团在残杀拒绝"归心"的"卧龙"以胁迫天下而已.  相似文献   

20.
宋国华  王芳 《南都学坛》2012,32(4):14-17
秦汉时期的"自出"并不等同于"自告"。自告是犯罪未被发觉之前,人犯主动向官府投案的行为;对"自告"可减轻或免除处罚。"自出"适用的是"逃亡之人"这一特定对象,对"自出"者只能减轻处罚。魏晋南北朝时,"自告"自首"混而存在。唐律对秦汉律继承革新,以"自首"替代"自出"与"自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