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 毫秒
1.
文章透过现存的吐蕃碑铭与《贤者喜宴》所录两件吐蕃赞普弘佛盟誓诏书及与誓官员名录的比较,分析此二文献乃《贤者喜宴》作者亲见原件并忠实抄录于该史籍之中。以二文献所载内容,就有关吐蕃王室对当时佛教的认识,为何心仪佛教以及为何坚持弘扬佛法、当时吐蕃社会为何抗拒佛教信仰、吐蕃王室又以何种方式推广佛法等问题,阐扬其史料价值。该二件文献所附公元779年及公元799—804年间吐蕃官员名录,也提供了今人借以与敦煌古藏文卷子的比较与补阙,修正汉史料记载模糊不清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虞黛筠  马冬 《西藏研究》2016,(2):95-100
贝纳沟摩崖造像位于青海玉树文成公主庙内,其造像主体毗卢遮那(朗巴朗增)与八大菩萨的三角翻领左衽阔袖袍服,蕴涵的独特服饰文化信息直观反映了吐蕃王室与贵族着装的时代风貌。造像唐风藏式服饰风格的世俗化特征体现了吐蕃佛教造像的本土化,间接反映当时流行的吐蕃王室与贵族服饰、装束被移到了佛像上这一特别的历史情境,对于把握吐蕃佛教艺术与文化发展脉络、了解唐代汉藏佛教文化交流史有着相当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旺多 《西藏研究》2010,(1):44-49
在古代,异地文化的吸收和传播常常把宗教作为一个重要载体来实现。佛教在西藏是一种外来宗教或外来文化,因此外来僧人在吐蕃佛教发展史乃至吐蕃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成为吐蕃时期佛教传播、佛经翻译、佛教本土化的重要力量。文章着重探讨吐蕃统一政权时期外来僧人在佛教传播及佛经翻译方面的贡献以及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论藏传佛教形成于吐蕃时期及其缘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藏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藏传佛教是后弘期随着各教派的产生而形成的,故此,习惯将前弘期佛教称之为吐蕃佛教。然而从理论上进行严格分析,这种概念和称谓存在诸多不合理及不贴切之处。所谓"藏传佛教"是指佛教传入藏区后,与当地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具有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的佛教。佛教在吐蕃传播200年的过程中,从语言文字、僧人信徒、寺院道场和神灵造像等方面都实现了吐蕃本土化。因此,应该说藏传佛教形成于吐蕃时期。  相似文献   

5.
吐蕃佛教,西藏佛教史家又称为前弘期佛教。它不同于10世纪以后形成的中国藏语系佛教,但它把佛教引进到了藏区社会。促进了吐蕃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发展。因此,笔者拟对吐蕃佛教作一粗浅的论述,请学界方家及同仁指正。  相似文献   

6.
公元631年,吐蕃第三十三代赞普松赞干布迎娶赤尊公主为妃。赤尊公主作为吐蕃佛教的早期传播者之一,在"蕃尼古道"上开通了佛教传播和文化交流的一条要道。她不仅将佛教从尼泊尔传入吐蕃,而且把尼泊尔佛教绘画艺术和建筑工巧传入雪域藏地,从而创建了藏传佛教艺术的殿堂,并丰富了吐蕃建筑工艺,为藏民族文化艺术注入了新的元素。  相似文献   

7.
<致吐蕃臣民与僧众书>载藏文<大藏经>,编号4194,归类于<书翰部>,桑杰商哇著.全文共有320偈,主要分为4部分:<与吐蕃王书><致诸论波><致诸大修行者><致全体僧众>.桑杰商哇在此著中以一位印度佛教出家人的身份,对当时吐蕃的各种现况,以及佛教思想都有所描述.本文对桑杰商哇个人背景、<致吐蕃臣民与僧众书>的文字、内容逐一探讨,以一窥撰者的想法.  相似文献   

8.
才让太 《中国藏学》2006,(2):237-244
本文充分利用苯教文献阐述了苯教传入吐蕃及其与佛教的关系,提出了印度佛教试图传入吐蕃的时间并非像佛教文献所说的那样是拉脱脱日时期,而是桑赤赞普时间,将佛教始传吐蕃的时间向前推进了几百年。提出了佛教的传入并非仅仅因为是统治阶级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当时吐蕃王朝走出雅隆河谷,统一青藏高原的社会发展决定了需要一个视野更开阔的意识形态的学术观点。  相似文献   

9.
霍巍 《西藏研究》2002,(3):52-60
佛教传入吐蕃之后 ,佛教石窟寺艺术也随之在西藏高原兴起。开凿石窟、雕刻塑造佛像之风在当时的政治、宗教、文化、经济中心拉萨初开其端 ,被称之为“吐蕃第一窟”的拉萨药王山查那路甫石窟 ,便是其中的一处重要的早期石窟寺遗存。① 但由于田野考古工作的局限 ,长期以来 ,学术界对西藏高原这一佛教艺术重要的表现形式并未能够从文献与考古材料两方面加以认真的识别与研究 ,西藏一直被认为是佛教石窟寺艺术分布图上一个几乎是空白的地区。近年来 ,随着西藏西部以皮央、东嘎石窟遗址为代表的一批石窟遗址的考古发现 ,② 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  相似文献   

10.
从整个本教发展史来看,七赤天王时期并不是其最初阶段,但仅从吐蕃时期看来,它对于本教的发展却具有比较特殊的意义。藏族传统史料中的吐蕃王统始于这个时期。更引人注目的是,佛教也曾于这个时期试图传入吐蕃,但未能立足,而这些均与当时吐蕃的本教文化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吐蕃第二十八代赞普拉托脱日年赞执政时期,“天降佛法”说启开了吐蕃佛教之先河。然而,据新近发现的一些资料记载,早在吐蕃第一代赞普聂赤赞普时期,吐蕃周边的佛教徒已在吐蕃境内活动,以不同的方式引荐佛教于吐蕃王室。龟兹石窟藏文壁文题记,揭开了吐蕃与吐火罗及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历史叙事,亦为吐蕃启开了丝路文明之道。  相似文献   

12.
唐五代河西佛教与藏传佛教后弘期“下路弘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西佛教源远流长 ,唐五代时期 ,敦煌、甘州、凉州及炳灵寺等地 ,皆为佛教文化之中心。河西佛教经过唐朝和吐蕃王朝时期的发展 ,到唐末五代时期呈现出多民族交融的特点 ,当时河西各民族中佛教极为盛行 ,正与河西佛教的这种地方特点不无关系。藏传佛教后弘期“下路弘法”的兴起 ,就深受河西佛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后,从印度和大唐引入了佛教.吐蕃时期是西藏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黄金时期.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促使吐蕃与周边民族加强了文化交流,同时也开始了佛教经典的翻译.随着唐蕃甥舅关系的进一步稳固发展,吐蕃不仅大力吸收唐朝先进的文明,佛教的引进与佛经翻译也成为唐蕃关系史上重要的一环.本文就吐蕃时期的汉藏佛教界交流和佛经翻译进行了概述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古印度的佛教于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时期传入吐蕃,最终成为藏民族的主流宗教传统,这已是公认的定论。但是,关于此前佛教曾经数次试图北传吐蕃的努力,在学术界却鲜为人知。根据一些苯教手抄本典籍记载,佛教北传的努力早在桑赤赞普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并持续了至少三代赞普。由此,佛教第一次北传吐蕃的年代,可以至少推前4个世纪。  相似文献   

15.
杨永红 《西藏研究》2007,1(4):53-58
吐蕃军事研究是吐蕃历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吐蕃军事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作者根据大量历史资料叙述了吐蕃军事发展的特点,重点阐释吐蕃军队的组织、作战、受佛教影响等内容,提出了吐蕃军事发展的六大特点。  相似文献   

16.
在吐蕃归义军时期,由于吐蕃王朝和归义军政权对佛教的大力庇护支持,敦煌地区的佛教非常兴盛,而佛教僧侣亦通过践行各种福田活动为敦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的稳定和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福田是佛教中对从事慈善活动的一种泛称,福田思想在西晋沙门法立、法矩所译《佛说诸德福田经》中就有所说明。福田思想倡导佛徒、大众多做善事,施民于方便,这样既能帮助众生,  相似文献   

17.
本文依据史料 ,对蒙古与吐蕃和吐蕃佛教初期接触的年代、事件进行了辨证。  相似文献   

18.
吐蕃僧诤中“离妄想”观念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藏传佛教史上,桑耶寺吐蕃僧诤的影响极为深远,可以说辩论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吐蕃佛教和文化的发展走向。文章对吐蕃僧诤双方关于"离妄想"这一认识的分歧与对立展开了辨析,进而以禅宗思想和中观思想为依据,分析了此次辩论的实质和焦点,最后对学术界一种关于格鲁派缘起性空思想的评论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19.
关于佛教何时传入吐蕃及其在各个时期的发展变化,以往的藏文史书中不乏记载,似乎毋庸再赘。但它们大多是就宗教谈宗教,而对因社会意识形态而产生并发展的社会环境或日历史背景却常常忽略不计。笔者多年从事吐蕃历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以为吐蕃时期的社会历史与佛教文化密不可分,故而对吐蕃时期的佛教发展情况作了一番详细的考察,认为有许多问题可以展开讨论。本文拟将吐蕃时期的佛教分为初传、早期、中期、盛期四个阶段分而述之,并对其中有关问题略加考论。  相似文献   

20.
《旁塘宫目录》的主体完成于赤祖德赞时代,后世又有所增补或修订。现存的《旁塘宫目录》不是吐蕃之原本,但仍保持了吐蕃本的主要特色。《旁塘宫目录》最初的装帧形式是卷轴本,其中的画像题记,对研究吐蕃佛教史有参考价值。该目录对佛典的分类,与《兰噶宫目录》基本相同,反映了吐蕃时期佛教文献分类之特点。《旁塘宫目录》所收吐蕃本土的著述,对研究吐蕃佛教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