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揭示中国医院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及医院调整自身的信息化建设规划提供依据,采用文献研究、综合评分法和专家咨询法构建了由6个维度、57个指标构成的中国医院信息化水平综合评价模型,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对该模型的信度和效度进行了考评,结果显示,该模型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适用于对中国医院信息化建设水平的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2.
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采用菲德模型对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作了全新的阐释。由实证结果可知,教育对陕西经济增长的综合作用十分巨大,同时由回归得出教育的外溢作用也是巨大的,本文的最后部分给出了经济学上的理论解释及陕西实行“科教兴省”的可行性分析。  相似文献   

3.
陕西地方高校资源配置效率的相对有效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在分析陕西地方高校资源配置现状的基础上,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22个样本高校的资源配置效率进行了综合评价,并通过投影分析找出了非DEA有效高校的资源配置今后的改进方向,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根据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利用率、企业员工和企业信息化安全四个领域的IASS评价模型,对我国东部地区企业信息化现状进行了调研,再对调研资料进行分析,并从每个省市中选取信息化水平处于前180名企业,作为该省市的企业信息化水平代表,然后,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处理这些数据.通过对分析结果的研究,给出了我国东部地区企业信息化特征及其分类,为我国东部地区企业实施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基于2012—2018年的省域数据,从资本投资视角出发,采用LMDI模型将中国区域数字产业发展的总效应分解为数字产业资本投资规模效应、效率效应和地区结构效应三个维度;采用σ收敛模型和绝对β收敛模型对中国区域数字产业发展及其三个维度的平衡性进行分析;采用条件β收敛模型对中国区域数字产业的平衡发展路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区域数字产业发展主要依靠资本投资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方式,资本投资效率和地区结构是短板,区域数字产业发展不平衡;中国区域数字产业发展及其三个维度存在σ收敛和绝对β收敛;中国区域数字产业发展及其三个维度存在条件β收敛。促进区域数字产业三个维度的平衡,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水平、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财政支出水平、科技创新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能够驱动中国区域数字产业的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6.
文章首先对城市化效率和教育发展水平的内在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然后构建城市化效率与教育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我国30个省份2008—2019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一方面采用全局参比法、非期望产出的DEA-SBM模型对我国不同区域的城市化效率进行综合评价,另一方面采用熵权法对不同区域的科技创新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最后,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城市化效率和教育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发现:(1)2008—2019年我国不同区域的城市化效率和教育发展水平呈现不断上升的态势,但是教育发展水平的上升速度快于城市化效率。(2)城市化效率和教育发展水平呈现阶梯状分布,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递减。(3)2008年我国的城市化效率和教育发展水平处于轻度失调和中度失调状态,但是经过12年的发展,在2019年我国城市化效率与教育发展水平达到了勉强协调和初步协调状态。  相似文献   

7.
公务员品德是公共管理领域研究的重点,探索高绩效品德构成对公务员队伍能力建设有着重要意义。文章在文献梳理、行为事件访谈和编码技术基础上,设计公务员品德量表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的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表明,公务员高绩效品德模型由"政治品德、个人品德和职业道德"三个维度13项指标构成。其中"政治品德"维度包含忠诚可靠、大局观念、宗旨意识、原则性四个指标;"个人品德"维度包含亲和、乐观坚定、包容大度、耐心细致、严谨审慎五个指标;"职业道德"维度包含奉献精神、责任心、协作精神和求真务实四个指标。随后,文章以绩效为效标,将公务员品德水平与绩效水平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检验了该模型对公务员高绩效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蔬菜流通量为例研究了物流发展的影响因素,在对淮安、宿迁13个县区面板数据进行搜集整理的基础上,分析了道路、信息化水平、经纪人队伍、设施及教育水平对物流发展的影响.估计结果显示,道路弹性系数最高,信息化水平、经纪人队伍、设施的影响也很显著,教育水平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新农村建设的农业信息化发展研究——以陕西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农业信息化发展对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以陕西省为例,在调研陕西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陕西农业信息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陕西实际,提出加快推进陕西新农村建设的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文章首先从金融业投入与产出维度构建指标体系,然后借鉴超效率SBM-DEA模型对2005—2019年中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及评价,最后对比分析同一时间节点我国31个省份金融业发展情况。研究发现,从综合角度来看,我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长期整体向好的态势并未改变;从区域角度来看,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存在严重的区域不均衡现象,东部地区发展水平较高;从省际角度来看,各省份间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水平差距较大,北京、上海与广东三个省份发展水平最高。  相似文献   

11.
服务业现代化程度的测评是目前研究涉及较少的领域。从分析陕西省服务业发展水平和结构入手,首次提出服务业现代化指数概念,并结合2005年经济普查的数据对陕西省服务业各行业的现代化水平及其经济效益进行了初步测评。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陕西省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经济效益参差不齐的结论。从整体上看,其经济效益还较低,因而提高服务业的经济效益应该成为陕西省发展服务业的主要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2.
陕西省是一个期刊出版和消费大省,评价本地区期刊业综合发展状况,对深化期刊业改革、加快其发展步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分析陕西省期刊业现状的基础上,利用综合指数法对全国各省区期刊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为:陕西省期刊业发展水平总体上排在全国第8位,排名靠前,但与其他期刊业发达省份差距较大;利用聚类分析法对全国31个省区进行分层,也说明陕西省期刊业仍属于发展水平较低的省份.为此,提出改革出版管理体制、创建期刊品牌、实现多媒体发展、提高人均阅读率、发挥科教文化优势等建议,以期加快陕西省期刊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法,对2005—2012年陕西省创新指数进行了初步测算,评价结果显示:陕西创新能力有了显著提高,陕西创新指数和创新环境、产出、成效指数均高于国家同期指数。在创新过程中的科技拨款占财政拨款的比重和R&D经费占GDP比重等指标的评价显示,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提高地方财政拨款投入。  相似文献   

14.
陕西省和谐社会建设进程的评价体系及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对"和谐社会"科学内涵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陕西省各地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构建了评价陕西省各地市和谐社会建设进程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陕西各地市和谐社会发展进程和建设的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认为:西安市为和谐度最高的地区,但是存在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不协调的现象;宝鸡市、咸阳市、安康市和延安市属比较和谐地区,咸阳与宝鸡存在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不太协调的现象;安康市的科教、医疗与社会保险的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延安市存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不协调的问题;次和谐的地区有:渭南、汉中、榆林、商洛和铜川。  相似文献   

15.
以陕西省为研究对象,利用包含非合意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核算了陕西省1981-2012年包含能源消费、环境污染的绿色TFP,发现陕西绿色TFP总体为增长趋势,表明陕西32年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道路值得借鉴,且西部大开发确实对提高陕西省绿色TFP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帮助;并基于VAR模型,从长期协整与动态脉冲两个角度对影响陕西绿色TFP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和市场化程度对绿色TFP有持续的促进作用,能源消费结构、对外开放程度和政府干预程度对绿色TFP有明显的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6.
陕西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绩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前人研究FDI时忽略其时滞性和累积性特点的前提下,利用陕西省1985—200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实际利用FDI存量对陕西省经济发展的作用作了计量检验。结果表明,在这段时间里FDI对陕西省GDP的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西部大开发后的作用明显大于开发前,FDI是陕西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对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业绩指数和潜力指数进行分析,发现陕西省利用外资规模水平长期严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成为影响陕西省经济增速的一个原因;通过潜力指数分析发现,陕西省吸引外资的潜力居西部首位,并得出科研支出和高等教育人才是陕西省吸引外资的优势,出口少和人均能源消耗少是吸引外资的瓶颈。最后提出进一步吸引外资、促进陕西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目前已经进入到从要求"量"增长到追求"质"提升的新阶段。基于此,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区域经济增长质量评价体系,提出评价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三大指数和区域经济综合发展的两大指标。利用陕西省1998—2014年的数据,定量分析陕西省经济的发展态势,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目前,学术界对于耕地生产效率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从空间维度对研究区域在同一目标时期内的效率进行分析。鉴此,在采用Malmquist指数法从时间维度对陕西省主要区域耕地跨时期的效率变化进行分析的同时,从σ收敛、绝对β收敛、条件β收敛三方面分别对其收敛性进行分析。通过对陕西省1990—2011年期间耕地全要素生产率的区域差异及其收敛性实证分析发现:从耕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差异角度看,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地区差异较为显著,且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结构也不完全相同;从收敛性角度看,陕西省耕地全要素生产率不仅存在σ收敛,且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各地区之间耕地全要素生产率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将趋于稳定在同一水平。研究结论显示:陕西省耕地全要素生产率在1990——2011年期间具有较大的波动性,省内各地区间存在较大差异,耕地全要素生产率既存在σ收敛,同时也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建议陕西省通过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推广以及改造陕南坡耕地等措施,以保持耕地全要素生产率的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9.
基于人力资本理论与2004年陕西农户微观调查数据,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参与、外出就业时间配置、外出就业收入水平进行了分析,发现年龄、教育、健康等因素对农民外出就业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年龄和教育因素对外出就业参与和就业时间配置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倒U规律,健康因素则联动年龄与教育因素共同影响劳动力外出就业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