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人的主体性经历了获得对自然的独立性、对自然的占有与征服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发展过程;从人与社会的关系看,人的主体性经历了简单同一的主体性、片面发展的主体性到追求人际和谐的主体性的发展过程.两个方面的殊途同归正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进.在这种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的主体性实现了逐步成长和对自身的超越.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主体性的特征在于,遵循主体出发的原则,从主体的视角来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用实践改造的原则,来揭示人的方式如何改造物的存在方式;依照人性发展的原则,揭示人性的发展与自然界、社会的发展的和谐一致。马克思的“三形态”理论在本质上也是关于人的主体性发展的三阶段说。马克思主义认为现实的主体有其自身的规定性:客观实在性、自觉意识性、社会历史性、主动创造性;人的主体性能自觉地认识、掌握和超越来自客体的制约性、主体的限定性。  相似文献   

3.
网络技术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实现了虚拟世界的崛起,这是人类改造现实世界的伟大成果之一。虚拟世界以其虚拟性、工具性、开放性等特征使人们更便捷、自由、主动的掌控和改造着外界与自身,人的主体性得到了跨时代的发展。然而,这些特征在促进人的主体性不断跃进的同时,人们开始觉察到自身能力的发展方式、价值取向等却迷失于这个虚拟而真实的世界,人的主体性与人自身正在渐行渐远。  相似文献   

4.
在实践唯物主义视野里,个体主体性是实践生成的而非给定的,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身间的互动关系机制是个体主体性历史生成的策源地,任何撇开具体的实践、社会和不断改造着的外部世界来谈论个体主体性及其生成问题都是抽象的、空洞的.从宏观层面看,个体主体性的实践生成机制包括:个体主体性在生活世界重建方式互为中介中的生成机制;个体主体性在生活世界重建维度互为中介中的生成机制.从微观层面看,个体主体性的实践生成机制包括:个体主体的知识增进机制;个体主体的知识整合机制;个体主体的知识能力化机制.  相似文献   

5.
"物化"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的价值不再由原来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沦落为该商品的交换价值,而商品价值的沦丧使得人的劳动成了与人相对立的异己性的东西,从而隐没了人的劳动价值以及人在这个世界上的主体性与主导性。通过分析物化现象对人的情感、想像力、思维、人格以及人类幸福造成的影响,揭示出人的主体性是如何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而一步步被扭曲、被淹没,直至最终导致人类幸福的异化。  相似文献   

6.
主体性在社会规律生成中的地位问题是唯物史观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指出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一样具有不可逆性、必然性和重复性的普遍性品格,同时也指出社会规律自身具有的主体性、自觉能动性和加速性的特殊本质,并且进一步论述了社会规律生成于以社会关系为基础的主体创造与主体选择相统一的人的主体活动之中。因此说,人的主体性在社会发展规律生成中全面、鲜明而深刻地展示了它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深刻改变着我国的社会格局,处于社会转型期中的实践主体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其表现在主体认识能力增强、主体知识结构多元化、主体心理结构复杂化、主体能动性和主导性也在发生着变化.虽然主体发生巨大变化带来了积极面,但也存在消极作用,因此要求重新思考和定位人的主体性原则,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体性原则,倡导合和之道,秉承中庸之道,树立共产主义信仰,构建中华文化认同体系,才能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动力,促进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从介绍鲁迅对译者的形象比拟入手,指出译者是介于忠诚和叛逆之间,译者主体性肯定会介入翻译过程中,但又受到来自自身和社会等条件的制约.在翻译研究中我们既不能忽略译者主体性,应看到译者主体性介入翻译过程的影响,还必须清醒意识到各种主客观因素对主体性发挥的限制.  相似文献   

9.
论高校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主体性教育是一种崭新的教育思想和理论.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应定位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应遵循相应原则,并以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大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大学生主体性人格等为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主体性问题就是人在自己对象性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传统社会中,农民的主体性被包裹在客体性之中而发挥不足.作为农民的存在方式和实践形式,休闲可以促进农民的自我实现,实现农民的自由个性,发展农民的主体属性,实现农民自由全面发展进而发展农民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1.
从个体主体性发展到类主体性,是主体性形态自身发展的必然逻辑结果。文章试就此种主体性形态转换的实质进行研究,具体包括主体形态的变革、主客体关系的变化以及发展范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12.
后现代主义力图消解现代主体性,而新自然主义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则把主体性从人引向自然。"自然的主体性"所包含的重大的理论价值在于对近代主体性形而上学的自然主义消解,在还"自然之魅"的同时,还人以真正的生活世界。这种消解的可能性来自对主体性的存在论追问与重新理解。  相似文献   

13.
施喻者与受喻者是隐喻构建与解读的认知主体。这对认知主体借助语言对隐喻进行认知构建与解读,使隐喻存在于语言中。因此,认知主体与隐喻构建与解读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本文用概念合成理论对隐喻构建与解读过程中存在的主体性差异进行解释,以此说明隐喻构建与解读中主体性差异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主体性概念曾经是中国新时期思想文化界最前卫、最具有先锋性的概念。在这个概念中曾经凝聚和表达了中国学术界对现代化的渴求,对文革时期泯灭人性、压制个性的控诉,以及对一种更为理性、人性化的思想文化的追求。然而,随着当代解构主义思潮的引进,这一曾经是最为先锋性的概念遭到质疑。不过,人们在批判主体性思想时,实际上对它的内涵并未作深究。而事实上,它的内涵远为复杂,它的积极意义也远未穷尽。李泽厚的主体性哲学不但没有过时,而且还恰好是我们时代所需要的哲学。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翻译理论着眼于将原文看作“绝对标准”,主张译者应竭力摆脱主观性的控制,使译文忠实原文。译者的身份因此被定位为“仆人”。本文借用现代文论的观点讨论了翻译过程中译者的行为,认为无论在理解还是表达阶段,译者的主观能动参与作用是客观存在的。在翻译研究中,译者的主体性应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6.
本文先以余华的一部小说为例,形象地论证了叙事的主观性,然后分析叙事主观性的三个层次:直接主观性,间接主观性,隐蔽主观性。尤其着重分析了隐蔽主观性中的“零度叙事”,从而得出结论:凡叙事即是为了发出声音,即显示自己的主观性。  相似文献   

17.
论译者的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年的译学研究中,译者主体性一直是有争议的话题之一。译者主体性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矛盾统一体。在语文学范式、结构主义语言学范式以及解构主义范式等不同范式中,译者的能动性和受动性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压制或夸大,处于一种失衡状态。因此,译者的能动性和受动性应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回归理性,在受受动性制约的前提下,译者应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高质量地完成翻译任务。  相似文献   

18.
论译者的主体地位与竞胜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从古至今在人类历史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推动了科技的进步、文化的交流、国际的一体化。译者作为主要贡献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呢?最早的观点认为,译者是奴仆,是为翻译而服务的。而近代越来越多的观点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即译者的竞胜意识。本文简单阐述了翻译理论,并就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竞胜意识加以讨论,说明翻译是客体认知过程和主体竞胜意识统一结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借用韦努蒂在其<译者的隐身>中的观点,来阐述解构主义思潮对翻译研究的影响和启?从而对于提高译者的地位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使译者经历了从幕后到幕前,从隐形人到主体的转变,为翻译研究开拓了广阔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