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现代日本经济体制源流论"是近年冈崎哲二、奥野正宽等日本学者提出的一种新理论.该理论阐述了传统的"日本型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并通过对战时和战后经济体制变化的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构成现代日本经济体制的大部分要素,形成于战时,延续于战后.这一理论的提出,给日本经济史研究以很大的刺激,使日本的银行制度、劳资关系、生产技术史、殖民地经济同战时体制的关系等,均得到了研究和探讨,为日本史学各领域的繁荣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这种理论也有其缺陷,它过分重视战前和战时的断绝性、战时和战后的连续性,抹杀了战后改革的历史意义,因此遭到了日本学者的批评.  相似文献   

2.
面对日益恶化的地球环境,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不是距离地球变得无法生存还有多长时间,而是按照目前的恶化速度,距离地球环境达到不可恢复的崩溃点还有多久.阻止我们在崩溃点到来之前采取有力措施的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政治-经济问题,也就是说,现行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在其本质上无法接受改善环境所需支付的经济成本,因此,不对现行经济体制进行批判就不可能解决生态问题.  相似文献   

3.
治理"地下经济"的税收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瑛  李维新 《学术交流》2005,(11):113-115
"地下经济"是一种不正常的经济现象,其与税收的关系密切,它的存在会导致国家税收大量流失,加大税务机关的征税成本等税收方面的负面影响,采取进一步完善现行税制,消除税制设计中的漏洞,对公民进行素质教育,增强公民的纳税意识等税收机制,治理"地下经济"是我们应有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雷鸣 《日本研究》2006,(2):10-16
本文运用制度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历史学等理论和方法,对日本第二次经济体制变革的历史过程进行了考察.文中首次提出日本第二次经济体制变革的四阶段说,即第二次经济体制变革是由战间期、战时统制期、战后改革期和战后复兴期四个历史时期所共同组成;同时,在梳理既往研究和运用现代经济理论对日本第二次经济体制变革过程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分析经济体制变革的理论框架;在对日本战后经济体制性质的认识上本文亦首次提出"组织化"的提法,即存在于政府、财界、企业、银行间的"组织化"才是日本战后经济体制的最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5.
今天世界各国所面临的重大经济问题,不是如何过渡到一个"零增长"社会,而是确定哪一种类型的持续增长最能满足人类的需要.就是说,怎样才能把物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人们的实际需要更直接地联系起来?我们在考虑经济增长时,往往着眼于国家的状况、经济体制或生产体制的健全、企业的发展或环境保护等方面,而忽略了人的因素.然而一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心目的就在于满足人类的需要.因此,在为整个世界制定新的发展方向时,应当考虑到两个彼此不同而又相互依存的目标: 1.开  相似文献   

6.
苏共二十七大提出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要建立一个完整的、有效的和灵活的经济管理体制.问题不在于局部的改善,无论如何都应当对整个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根本的改革.问题在于现行的经济管  相似文献   

7.
整体博弈是最近发展起来的研究社会经济体制变迁的理论工具.整体博弈的基本思想是,大量的参与人在收到关于现行体制脆弱程度的信号后,独自决定是否"攻击"现行体制.只有在足够多的人选择"攻击"时,备择体制才将取代现行体制,攻击者将获得体制变迁带来的收益,否则他们将遭受损失.此外,公共机构发布的公共信息对参与人是否选择攻击有重要的影响.经济学家们相信,公共信息越透明,越能增进社会福利的改进.本文也初步探讨了如何应用整体博弈来研究中国的体制变迁.  相似文献   

8.
环境意识的社会化是公民的个体环境意识转化为具有高度行动力的群体环境意识的过程和结果.现代社会学理论认为,社会化伴随人的一生,即终生社会化;同时社会化不仅仅是指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更表现为社会和个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面,社会通过各种媒介教育个体,另一方面,个体在适当的体制下,影响社会.循环经济的本质在于其生态性,实现循环经济需要全社会的参与.我国公民的环境意识不可谓不高,然身体力行的不多,原因在于现行的制度阻碍了环境意识的社会化.我国政府在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必须引导公众有效、有序参与,应该通过一系列环境公民参与和公众问责的制度创设,来提升和保障环境意识的社会化.  相似文献   

9.
万春花 《江右论坛》2007,8(2):56-58
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潮流和趋势,循环经济将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的闭环式流程,从上世纪90年代确定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发达国家正在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循环经济是集经济、技术、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其启动和推广不仅需要政府、企业、科学界和公众等社会各界的不懈努力和共同参与,而且需要资金、技术以及法规、制度等软硬环境的强力支撑.  相似文献   

10.
国外循环经济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作为倡导与环境和谐的一种科学思想理念和先进经济发展模式,将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经济提供了战略性的理论范式,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借鉴德国、英国、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法律法规、制度规范和有关政策作为循环经济实践经验,我国应系统等规划,科学决策,调整资源价格,建立健全的政策法规体系等规范.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这些是基于高能源消耗和支付巨额生态环境成本而获得的,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给资源和环境带来极大的压力.当前我国应采取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来取代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循环经济是一种追求"低投入、高利用、低排放"的目标,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三维协调发展的新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必须采取适当的方式来保证循环经济在我国顺利地发展.  相似文献   

12.
孟子秉持以德服人的仁政立场和王道政治,立场鲜明地反对以力服人的霸政,荀子则认为"王"、"霸"概念在政治理想与目标层面,并不存在根本差异,所不同者只在于前者表征一种纯粹的王道政治,后者体现现实倾向的政治治理.韩非子王霸论的核心,其实在于内政治理以增强自身实力从而在列国兼并过程中求得一席之地,最终目标仍然在于王道.荀韩王霸并用的观念,在秦汉以后的政治实践中不仅长期获得认同,而且在近代亦为中体西用观念提供了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的结果.本世纪50年代以来,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的水平.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原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往往不能适应甚至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因而必须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领域中妨碍生产力发展的部分及时进行改革.苏联现行的经济体制基本上还是30年代工业化时期在产品经济思想指导下形成的中央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在科技革命条件下,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经济联系  相似文献   

14.
赵英鸽 《社科纵横》2006,21(1):38-39
实现工业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艰巨历史任务,能否在2020年实现二元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于选择循环经济的增长模式。  相似文献   

15.
扩大内需成为我国应对全球经济危机,保障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关键.扩大内需、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长的必然选择.只有强化发展循环经济与扩大内需的互动.才能保障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为此,我国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政策支持的方式在扩大内需以保障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实行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经济结构调整,才是我国经济健康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理想之道.  相似文献   

16.
认为卢梭以自由为根基来论证政治的正当性;人是自由施行者,其本性就在于意志自由,但从自然状态进入政治社会,人失去了天然的自由而陷入了专制.正当的政治体就是以"公民自由"代替天然自由的政治体.个人有自我意志,政治体作为一个公共人格,同样有其意志,即"公意".根据立法者的指导而形成的公意,本质上就是个人意志,因而,个人意志服从公意就是公民自由,实现了服从与自由的统一的正当的政治体就是"美德共和国".但公民自由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自我立法,只有超越于公民自由之上的哲人自由才是完全的自我立法,因而,政治正当性的源泉在于自由,在于公民自由,更在于哲人自由.具有完全正当性的政治体是宽容哲人存在的美德共和国.  相似文献   

17.
目前,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明显不足,其动力缺失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失灵。政府失灵使循环经济所需要利益驱动机制不能很好地建立起来;政府失灵无法使企业外部成本内部化,使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外在压力明显不足;政府失灵所导致"寻租行为"使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需求拉动严重不足。要克服政府失灵,一是完善政府财税政策,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利益驱动机制;二是加强政府监督制度建设,加大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外在压力;三是构建科学的政府采购反腐败监督制度,充分发挥绿色采购对循环经济的需求拉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循环经济     
所谓循环经济,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按照清洁生产的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在这种经济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开发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  相似文献   

19.
论小城镇政府管理转型——以浙江省"强镇扩权"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我国小城镇政府管理转型是时代赋予的重大课题.现行小城镇管理存在政府职能僵硬性、组织弱能性、结构离散性等体制弊端,已成为小城镇城市化进程和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浙江"强镇扩权"改革是突破乡镇管理体制性障碍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为小城镇政府管理转型提供了一种参考路径.小城镇政府体制改革的内在动力在于不断增强自身权能,转变政府职能,实现小城镇职能纠偏.推进小城镇城市化进程,建立法治型、能力型、效率型、服务型小城镇政府,必须进一步深化小城镇管理体制改革,通过"变镇为市",使县、镇两级政府的权能关系更加合理,并增强小城镇政府管理体制的弹性,提高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容纳和导引能力.  相似文献   

20.
中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实施,是循环经济法治化的关键.但其政策法的特点,亦为其有效实施带来困境.因此,需要相关环境政策扶持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循环经济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及经济可持续发展于一体,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故而,决定其政策扶持体系具有决策风险、综合考量、技术基础、利益权衡等特点.特别是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借鉴美国<蓝色天空--奥巴马政府新思路>的间接模式与"美国加州零废弃物计划"的直接模式,进一步完善资源价值计量政策、排污收费政策、价格政策、技术政策、消费政策等循环经济法治化的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