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徐德明在《文学评论》2005年第1期上发表文章指出,当下小说叙述中“乡下人进城”的书写关涉到中国现代化语境中最广大的个体生命的诸般复杂因素。它对农村与都市之间人的命运的表现,已成为当下小说叙述的亚主流表现方式。小说叙述者代乡下人传达心音,体现其在城市现代化的各种权力关系中挣扎的生存方式。叙述主体的多样性是不同地缘的乡下人进城之差异的表现。这种叙述与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中乡下人进城的书写构成的对话,将会对重构中国现代化的历史书写发生影响。“乡下人进城”的文学叙述,在当下与历史两个维度上与物质、文化语境展开对白…  相似文献   

2.
论20世纪90年代“乡下人进城”小说的故事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0年代以来“乡下人进城”的小说故事,其全部情节模式是按照“进城一还乡一再进城”的逻辑循环完成的,这一情节模式的艺术价值,在于记录了故事主人公们的“边际人”身份及其思想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3.
关注中国古代"乡下人进城"的文学叙述在当代有其特定的价值。缺少乡村的推移力和城市的吸引力,中国古代的"乡下人进城"是在封闭的农耕文明背景下,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乡下人个体的、分散的、随意的实践行为。中国古代的文学叙述相对冷落"乡下人进城"这一话题的一切表现,都可以由此得到合理的解释。已有的古代文学叙述则表明:城市的繁荣进步离不开一代代进城后飘泊无依的乡下人饱含辛酸的奋斗和努力。由城乡差别决定的乡下人的贫困、闭塞以及融入城市生活的种种难堪别扭,很容易被具有优越感和强势话语地位的城里人看到并加以夸张放大,以至于"乡下人进城"这句话竟成为嘲笑乍一进城的乡下人的俗语和口头禅。  相似文献   

4.
20世纪湘西沈从文、孙健忠、蔡测海三位作家的“乡下人进城”书写,摆脱了习见的城/乡、汉族/本族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形成开放的创作视角和观照思维。在面对城市召唤时,他们有着故乡情结与忧患意识的叠加。对进城乡下人和城市居民之间的身份接纳、文化认同、经济融合的焦虑与欣喜,传达了他们对乡村命运的深切关注和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5.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进城乡下女性作为叙述对象的小说构成了当代“乡下人进城”文学叙述的一大看点。这些小说集中展现了乡下女性进城后在城乡文化冲突中,陷入身份危机、身体失陷、灵魂漂泊的生存因境和心路历程,其背后承载着作者对进城乡下女性这一弱势群体的同情与关怀,隐含着作家对中国现代化的思考和探寻。  相似文献   

6.
萧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和沈西蒙、漠雁、吕兴臣编剧的九场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是较早的“乡下人进城”作品.《我》的饱受争议与《霓》剧的名噪一时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这源于二者对城乡日常生活方式差异的不同想象.经由这一文学现象的考察,可见当代城乡差异叙事逐渐剥离阶级、国家意识的遮蔽与替代转向不同身份的生命的“生”的个体差异.“差异”的历史衍义折射了国家、阶级、民族宏大叙事的祛魅以及对生命本体差异现状的正视与回归.透视“差异”衍义的审美经验背后的政治,可知进城的乡下人在创造生活的同时也在创造一种历史.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以来,"乡下人进城"题材的文学叙述,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这一既古老而又崭新的话题,有日渐增多的趋势。王祥夫的长篇小说《米谷》便是这样一篇力作。作者通过对这部小说的解读,阐释了乡下人进城之路上的困惑、艰辛与障碍。  相似文献   

8.
考察《从文自传》之中的“身份预设”,不难发现,“乡下人”,便是沈从文对自己所作的“身份预设”。沈从文笔下的“乡下人”内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概言之,倘若说20世纪30年代《从文自传》之中的“乡下人”内涵主要是从创作层面出发,针对“城里人”而言的。那么,20世纪40年代沈从文笔下的“乡下人”内涵,则更多是为了凸显自身精神的独特性与思想的边缘性。实际上,这种凸显,恰是这一时期,沈从文对自身思想源头进行了清醒审视之后的直接结果。  相似文献   

9.
进城生活、做城里人,一直是我的梦想。去年冬天,在城里打工的儿子在江西兴国县城购买了一套商品房,终于圆了这一梦。 一开始,我们老两口真有点“乐不思乡”。转眼一个月过去,刚进城的新鲜劲没了,整天吃饭睡觉没事干,闲得骨头发痛。想到外边去找几个老人聊天,又因自己不 里我们老两口也用普通话交谈,当然时时 为了让我能活动筋骨,儿子为我找会说普通话,很难交流。我感觉乡下人过城 还得请孙儿纠正。 一份清洁工的活,每月还有100元的收入里生活真不自在。儿子得知我的心事后,就 正当我为语言障碍…  相似文献   

10.
10多年来,贾平凹一直关注着乡下人进城现象。他的长篇小说《高兴》叙述了农村人进城的悲剧。进城后的农民不久沦落城市的底层社会,而且受到了城市的冷遇和排斥。而这些农民由于其自身的局限也不能融入城市。他们进城的路还很漫长。  相似文献   

11.
流民群体是制度变迁和社会转型产生的特殊群体,主要包括进城农民工、返乡农民工、失地农民。流民群体要在城市新的环境中获得生存的能力,以适应环境变化,必须融入城市生活,成为城市市民。“城市社会环境”对于城乡流民群体的市民化有着特殊的意义。对返乡农民工和失地农民,成都市政府做了有益的政策探索。  相似文献   

12.
“城市”和“乡村”这两大意象,构成了于坚诗歌的两大话语体系,亦构成了诗人创作的空间背景和心理背景,这其中极其重要地包含着一种生态寓意。“城市”和“乡村”不仅从外显的空间关系更从内隐的诗性角度和精神层面构成了两种生态的存在样式,二者的映衬以及诗人心灵的游走实现并升华了诗人的理性期待和审美期待。放在纵向的诗歌生态链中考察,于坚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诗歌内容和诗歌形式具有一种诗歌生态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当代文学史上,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学叙事中,除了乡下人进城的书写,尚有乡下动物进城的书写。从乡村中国转向城市中国,在现代化与现代性的二律背反中,文学的动物进城不过是对现代人生存处境的虚化、陌生化书写。文学对其空间迁徙的生存症候的构想,喻示的是现代人的文化心理冲突、文化身份、生存地位、家园意识等主题。  相似文献   

14.
论下里巴人     
本文探幽溯源 ,对历来关于“下里巴人”的种种阐释加以辨析 ,从而提出它是口耳相传于三峡地区的巴族民歌 ,相当于“风雅颂”的“风”歌 ,即“巴风”的观点。风格特异的土家族薅草锣鼓、丧鼓歌、哭嫁歌、竹枝词、五句子等就是古代巴风传承的遗韵。本文还运用分析心理学的“原型”理论阐释了“下里巴人”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5.
西部大开发给西部城市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为了促进西部大开发中城市的健康发展 ,各城市应导入城市形象工程 ,这将有利于避免西部城市重犯“城市病” ,有利于西部旅游业的发展 ,有利于提高城市核心竞争能力 ,有利于西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有利于城市精神文明建设 ,有利于西部衰落城市的重新堀起 ,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边城》:废弃的反现代化堡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渲泄内心深处被压抑的欲望,摆脱城市文明的压力,是《边城》创作的根本动机。这一动机说明《边城》的创作是一种抵抗,它意味着怀念湘西,更意味着抗拒现代化。在价值的固守与拒绝之间,充满诗情画意的《边城》成了一座没有硝烟的反现代化的战斗堡垒。《边城》凄惨的收尾真实地展示了现代化潮流冲击下的传统社会崩溃的命运,及人性的必然要求和它在现代化历史进程中不可能实现的悲剧,它是唱给残败的湘西的挽歌。在一段轻柔、平和、明快的牧歌般的思乡曲之后,作家背叛了情感,摧毁了“边城”,归依了现代化潮流,撤出了这座废弃的反现代化堡垒而在作品中唱出了抑郁、伤感、凝重的旋律为湘西传统农业社会送葬,实际上宣告了无法抗拒的历史理性对与生俱来的民族情感的一次胜利,也昭示了中华民族捐弃前嫌,为着湘西的重造和民族的新生而热切地呼唤现代化的宁馨儿。“边城”中所有的一切是现代化必然要颠覆甚至是已经颠覆了的。这座毫无科学价值的反现代化堡垒的审美价值在于:它的美学光辉照亮了偏远的湘西边城,照亮了黯然逝去的传统社会,它还将照耀着现代人寻找精神家园,追求人性的复归,直到它永远--因为“现代化”与“反现代化”思潮的冲突的二重性模式永远持续到将来。  相似文献   

17.
在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的小说中,"威塞克斯"系列小说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但对于哈代来说,他的小说成功之处不只是浓厚的乡土性,更在于小说中表现出来的现代精神。现代城市文明存在于哈代的长篇小说中,创造出又一种现代精神氛围。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市化浪潮的兴起,我国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发展,但是在城市化过程中不少历史文化古迹遭到了破坏,影响了城市文化的延续和发展。由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进一步凸显,这就为历史文化消费发展带来了契机。当前,城市文化建设要以历史文化消费来促进城市整体的和谐发展,树立城市文化新形象。  相似文献   

19.
试论城市品牌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城市品牌是城市极为宝贵的资源和发展要素 ,城市品牌的建设需要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指导。目前关于城市品牌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文章首先阐述了城市品牌及其相关概念 ,然后阐释了城市品牌的内涵、基本分类 ,将城市品牌和城市形象进行了对比 ,最后论述了塑造城市品牌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