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安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的中枢和灵魂,党的重要执政资源。要从关系党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意识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其功能和作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党的执政安全。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和创新,构建动态执政安全。  相似文献   

2.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党的二十大将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与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一并纳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中。从内在关系审视,党的意识形态建设是党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协同发展,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巩固长期执政根基的要求。从理论逻辑出发,党的意识形态建设与执政能力建设协同发展,彰显了党的建设理论的思想指导性,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从历史逻辑出发,党的意识形态建设与执政能力建设协同发展,揭示了党的建设与发展的历史继承性,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从实践逻辑看,党的意识形态建设与执政能力建设协同发展,凸显了加强党的建设的现实针对性,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60年,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在巩固和提高意识形态领域执政能力方面取得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一是建国初期党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主导地位的经验.二是新中国60年党与时俱进创新党的指导思想的经验.三是新中国60年改进和完善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方式的经验.四是新中国60年党不断探索和把握意识形态建设规律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执政党依据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不断调整其意识形态,是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综观当代世界各国执政党的意识形态调整,其中的经验教训对于我们党的意识形态建设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对党的执政合法性的维护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维护党的执政合法性是关系我党命运的根本问题,邓小平为维护党的执政合法性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主要表现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确立党执政合法性的理念基础;以发展为主题,全面提升党的执政绩效,确立党执政合法性的现实基础。邓小平对执政合法性的维护实践给了我们许多珍贵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与维护党的执政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执政安全是指政党在执政过程中具备防范、抵御和化解风险的足够能力,从而保持稳固的执政地位.党的先进性建设与党的执政安全具有内在统一性,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维护党的执政安全的合法性基础和前提;是维护党的执政安全的灵魂和根本;是维护党的执政安全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7.
执政资源是执政党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顺利完成执政使命而可资利用的一切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文化资源是政党在执政过程中所凭借的精神层面的资源,它是执政资源中的精神软件。能够为执政党所利用的文化资源主要包括意识形态、舆论宣传、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资源。党在长期执政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文化资源,但随着执政环境的变迁,党的三类文化资源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挑战。为了维护和扩充党执政的文化资源,提升党的文化影响力和凝聚力,党必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导向力和凝聚力;大力保持党的信息强势,增强党的舆论影响力和控制力;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8.
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执政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必然要求。文章联系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新形势,分析和研究了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并对如何掌握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动权,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剧烈分化。这是社会的进步,但同时也对执政党的社会整合能力提出了严重挑战。迎接挑战必须加强党的利益整合、政治整合和意识形态整合,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相似文献   

10.
王智慧 《南方论刊》2023,(7):107-109
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安全的深层次内涵。我们党始终重视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更提出要增强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能力。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面临传播多元化分化、引领主体缺位和思想认同弱化的现实困境,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党管意识形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是解决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困境的纾解之道。  相似文献   

11.
党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规定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党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目标的重要渠道。二者协同发展,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保证中国共产党合法执政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是实现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要求。二者协同发展必须实现队伍的有机结合、机制的有效对接、内容的相互渗透、方法的协同创新。  相似文献   

12.
民心向背决定一个政党的生死存亡。纵观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历程,意识形态、执政绩效、领袖魅力和民主法治是赢得民心的重要因素,但不同历史阶段几个因素的地位有所不同。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历史变迁为党长期执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赢得民心工作是一项战略任务,执政绩效是赢得民心的基础,意识形态是赢得民心的旗帜,民主法治是赢得民心的保障,领袖魅力是赢得民心的补充。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全面总结党执政以来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形成了系统而丰富的政权稳定思想,主要包括:坚决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夯实政权稳定的思想根基;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奠定政权稳定的物质基础;不断推进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提供政权稳定的体制依托;切实加强党的建设,抓好政权稳定的关键环节;积极转变外交战略,创设政权稳定的良好环境.认真研究这些思想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实现政权的长期稳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冯达成 《学术论坛》2007,30(8):10-13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高等学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敏感中心和前沿阵地.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加强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正确认识和处理高校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性与多样性的关系,用马克思主义统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  相似文献   

15.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不仅关乎党在新时代的执政基础,而且关乎党长期执政目标的实现。注重从战略高度加强顶层设计,将意识形态工作融入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之中,是习近平总书记谋划和推动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理念,也是激发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活力、增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动力、汇聚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合力的重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16.
张林 《南方论刊》2013,(12):64-65
在今天社会思潮复杂多样,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期,如何保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地位,发挥主导力作用?这是保持党的思想指导,确保党的执政地位的基础性工程,也是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7.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它直接关乎党的执政地位的稳固和执政资源的有效开发和使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资源包括基础性资源、运行性资源和保障性资源。这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乎党执政地位的巩固和执政效能的提升。但目前党内存在着脱离群众,执政资源流失与弱化的危险:以执政合法性为核心内涵的基础性资源面临流失风险;组织资源、权力资源、制度资源等运行性资源呈现弱化趋势;作为保障性资源的主流文化意识形态也在受到非主流文化意识的冲击。因此,如何继续坚持走群众路线,保护和开发党的执政资源成为我党面临的新课题。现阶段开展以经济民生、政治民生、社会民生、文化民生建设为内容的民生建设,是我党继续贯彻群众路线,巩固与重塑党执政资源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苏联解体、苏共垮台不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而是苏联共产党丧失对意识形态领导,造成苏联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崩溃,导致苏共执政地位的丧失,最终亡党亡国。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家文化批判理论的多维解读,符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时代的演变,对摸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建立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建成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凝聚人心和整合时代思想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 ,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不断加强党执政的意识形态基础、制度基础和绩效基础 ,从而维护和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性质和路向,是中国意识形态的灵魂和旗帜,具有根本的标示意义。马克思主义在当下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应然地位受到质疑,实然地位令人堪忧,其现实困境必须得到根本性纠偏。从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维护中国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层面考量,必须创新思路,采取有力措施,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升其作为指导思想在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应然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