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的医疗体制改革近来已成为全社会议论的热点话题。在讨论中,不时会听到人们论及美国。例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卫生体制改革”课题组的参与者评价,中国卫生系统开始染上了“效率低下”和“公平性差”这些所谓的“美国病”。卫生部官员则称, 中国的医疗改革不能走市场化道路,“美国模式”不适用于中国。显然,美国是大家乐于采用的一个参照系,中国医疗部门的决策者似乎相信,美国的医疗体系是相当市场化的,而中国有幸还没有走到美国那样的市场化地步。然而,美国的医疗体系究竟如何?是否以“市场化”、“效率低下”、“公平性差”,就可以概括美国的实际情况呢?我们是否可以庆幸自己尚未滑到美国那样不可取的程度呢?这里从政府在医疗保障中的作用这个角度来作一些考察,并提示一下某些被有意无意忽略了的事实。  相似文献   

2.
《右翼帝国的生成——总统大选与美国政治的走向》这本书表面是报道2004年的总统大选,实际上是以大选为一个切入点,来分析美国政治的走向。我的一个基本认识是:1980年代在中国知识分子中形成的关于美国的概念,仍然是当今中国人对美国认识的一个“观念原型”,这个“原型”与现实的出入已经越来越大。基于这一“原型”而“亲美”的人,觉得现在的美国越来越背叛了他们的理想。那些“反美”人士则根据这个“原型”与现实的脱节来攻击“美国价值”的虚伪。这种“观念原型”和现实的脱节,正是本书试图解决的一个问题。我们这一代中国人了解美国是…  相似文献   

3.
自20世纪末以来,美国犹太教正统派和非正统派之间呈现出明显的“极化”趋势,以色列是加剧这一“极化”进程的“分化剂”。以色列在全球犹太人中“精神中心”地位的凸显、全球化时代流散地犹太人群体对以色列关联的增强以及不同宗派群体在对以关联中的地位差异,导致以色列成为美国犹太教不同宗派间竞争的关键“战场”。籍由此种紧密但不平衡的关联,以色列的社会政治冲突和“极化”得以“外溢”至美国犹太人群体。美国犹太教不同宗派以“受邀”或“回旋镖”模式卷入以色列社会政治的纷争。进入21世纪以来,右倾化和“民主危机”使以色列犹太人正统派在身份认同、政党归属和政策倾向等方面与美国正统派犹太人趋近,同时却更加疏远非正统派群体。日趋右倾化的以色列加剧了美国犹太教不同宗派间的“身份冲突”。  相似文献   

4.
尽管波多黎各、关岛和一些零星的岛屿附属于美国,但是殖民主义从来没有成为美国的帝国形式。美国人曾称,与欧洲的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相比,这是一个“伟大的例外”,是美国意识形态的主旋律,也使美国成为“自由世界”当之无愧的军事和政治领袖。但是从1966年美国爆发的大规模群众反战运动,到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一系列事件说明,“帝国主义”这一术语在美国与在西欧获得了同样程度的普遍实用性。美国乃至世界各种团体和个人认为,美  相似文献   

5.
“输出民主”是美国持久性的战略,但却是服从、服务于美国的安全战略的,因而具有突出的工具性以及由之决定的可选择性,美在中东地区实施该战略的历史与现实正体现了上述特点。冷战期间,出于遏制苏联、获取石油、保卫以色列的目的,美国在中东“输出民主”时坚持“中东例外论”;后冷战时期,美国采取了较为积极的“输出民主”行动,但阿尔及利亚民主试验失败的事实,又迫使其重新踏上“中东例外论”的老路;“9·11”事件后,美国在中东采取极端的、冒进式的“输出民主”战略,结果导致中东地区更加动荡。  相似文献   

6.
《社会学家茶座》2010,(2):159-160
《联合早报》同题文章说,在中美博弈中,每一次美国挑衅的结果,几乎都占“上风”。究其原因,重要的是中美之间的实力悬殊,导致中国没有能力回击美国的挑战,只好一次次吞下美国“塞给”的“苦果”。  相似文献   

7.
在美国,“个人主义”倍受推崇.作为一种基本价值取向,“个人主义”几乎渗透到了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部分.因此,“个人主义”可以成为我们中国人了解美国社会文化的一个窗口.本文对美国个人主义进行了界定,并浅析了个人主义在文化上的起源,为我们了解美国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社会学家茶座》2010,(3):158-160
某某网徐贲博客发表同题文章说,由于在美国人与人平等的价值观深入人心,一般美国人对这种精英/非精英的说法都会非常反感。美国人把资质、兴趣、才能的差异视为“差别”和“不同”,而不是“高下”或“优劣”,因此美国人比许多其他国家的人更关心那些看上去是“低下”得没有希望的人群,包括社会弱势、残疾、智障学生。美国的“平权法”要特别予以帮助的正是这些群体。  相似文献   

9.
2011年5月9日、10日,第三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美国华盛顿举行。在战略对话期间,美国国务卿希拉里称,中美两国“合作比冲突对两国好处更多”,“一个繁荣的美国有利于中国,一个繁荣的中国有利于美国”。  相似文献   

10.
什么支撑"中国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0年前,因为质量上的差异,我们只能为消费“日本造”、“德国造”、“美国造”的产品而感到满足。10年间,“中国造”在大踏步地追赶,并且在一些领域里我们的产品在质量上已足与那些以往让我们仰视的“外国造”比肩,但是在国际形象上,代表世界一流品质的仍是那些“日本造”、“德国造”、“美国造”、“中国造”依然难入其列。而今天,“中国造”似乎迎来了争取日后与“德国造”、“日本造”、“美国造”比肩的最佳投入期,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制造工厂”  相似文献   

11.
在美国的外交记事本上,以前,利比亚是“失败国家”、“流氓国家”、“暴政前哨”和“邪恶轴心”;如今,利比亚是“痛改前非”、重新融入美国的世界拼图的正常国家,甚至是朝鲜和伊朗的“重要学习榜样”。从“坏孩子”到“好学生”,利比亚的过山车般的角色转换在瞬间完成。5月15日  相似文献   

12.
透视美国智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智库数量众多、五花八门,一般认为有1600余家,但其中较为活跃、在美国政坛纵横驰骋、叱咤风云的约有300多家。这些智库出“点子”影响政治领导人,造“主义”引导民众,在美国政策酝酿、形成、决策和评估等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至于人们将其称为美国继立法、行政、司法以及媒体之后的“第五种权力”。  相似文献   

13.
2006年1月31日,格林斯潘功成身退,卸去他担任了长达18年半之久的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一职。年近80岁的格林斯潘在任期内先后历经里根、老布什、克林顿和小布什四位总统,对华尔街、美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于世人难以忘却在他努力之下所缔造的美国经济神话——这是让美国人怀念的“格林斯潘时代”。难以忘却的“格林斯潘时代”格林斯潘是公认的美国资本主义守护神。他像一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门神一样,帮助美国经济挡住了诸多灾难性的危机。他长袖善舞,成功应对了1987年股市“黑色星期一”,预见并引导美国经济在1…  相似文献   

14.
传媒览要     
谁动了美国人的隐私?美国《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5月8日“窃听门”风波未了,支持率直线下降的美国总统布什再次遭遇“新窃听门”。美国媒体近日披露美国最大的几家电话公司向美国国家安全局秘密提供了2亿美国民众的通话记录。这犹如一枚重磅炸弹,在美国掀起轩然大波。到底是谁动了美国人的隐私呢?“9·11”事件后,在“反恐高于一切”的方针下,美国又出台了一部《爱国法》。2002年11月,布什签署《国土安全法》,这两部法都大大加强了政府对美国国内机构与人士进行情报侦察的范围。随后,美国国家安全局就开始从美国电话电报公司、贝尔南方公司…  相似文献   

15.
王志成 《职业》2016,(10):29-31
2015年就业增长反映了美国未来几年看到的一个趋势:就业增长在“冬季”冷却,然后直到“春天”获得动力。“这是一个好消息!”投资策略师凯特·沃恩表示。《美国有线电视财富榜》最新期刊则报道了美国最新职业七大动向。  相似文献   

16.
任华东  黄子惺 《城市》2008,(7):25-27
一、美国“锈带”复兴 美国的“锈带”复兴对不少国家老工业区的改造有着借鉴作用,因此多年来一直是西方经济界深入研究的重要经济现象。所谓“锈带”,是指以制造业为经济支柱的美国中西部一带的老工业区,包括伊利诺伊州、印第安纳州、密歇根州、俄亥俄州以及宾夕法尼亚州等地区。它们在20世纪中前期曾创造了美国制造业的辉煌历史,  相似文献   

17.
大儿子小虎在美国一家计算机公司工作快两年了。在长途电话交流中,他常提到美国人爱说的“文化震撼”(culture shock)。去年冬天,我和妻子有幸应美国亚利桑那大学邀请,参加小儿子小晗的“学位授予仪式”。当我们第一次踏上美国的土地时,真还感受到了这种所谓的“文化震撼”。  相似文献   

18.
“权力仅次于总统的人”:美联邦储委会主席格林斯潘□钱立伟美国一直是西方的“龙头老大”,美国经济亦是世界经济的“火车头”。美国经济一“感冒”,世界经济即会“打喷嚏”。自1991年下半年以来,美国经济“牛气”十足,一直保持了持续增长的势头,失业率不断下降...  相似文献   

19.
有人形容来美国的感受:出国前“豪言壮语”——想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下了飞机“哑口无语”——见了老外说不出英语;过了半年“自言自语”——这是怎么啦?何苦到美国来受洋罪?——我所认识的中国人在美国的生存状态(Ⅱ)  相似文献   

20.
在美国,民众也面临着“看病难”的问题。据统计,美国人平均要等30天才能看上病。为此,美国最近出现了一种叫做“医疗小屋”的流动医疗服务站,让民众可以不去医院和诊所也能看上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