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纪录片所表现的荧屏真实与被表现的生活真实存在着一种对应关系。真实性是纪录片的本质属性。真实性在纪录片中不但是哲学意义上的而且是审美意义上的。对现实真实再现可产生感人的纪实之美;创造性表现本质真实,可营造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与现实紧密结合的人文主题通过个性化对象的诠释可创造人们认同的审美价值。纪录片作为一种视听艺术,它的审美特性从根本上说,是要在生活现实中选取富有审美意义的过程来阐释生活的含义,在生活原貌的展现和典型意义的概括之间,寻找一种内在的契合,以达到表现作者创意的目的,再现生活的原生形态并使其蕴含一种超平现实的普遍意义和永恒价值。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美学是再现论的美学,还是表现论的美学,这个问题在前几年的中西方文化比较的热潮中,得到了很热烈的讨论。大多数人倾向于认为西方传统美学和艺术偏重于再现、摹仿、写实,而中国传统美学则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然而叶朗在其《中国美学史大纲》一书里,却针对此种观点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引用了大量的典籍,来证明中国传统美学是非常注重对客观自然的认识和再现的。在这里,我们不想详细地评价这两种看似对立的观点的是与非,我们只是想指出对于中国传统美学的表现与再现的认识,必须基于对中国传统美学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方式的民族特质的把握,如果没有这种把握,而单纯地用西方传统美学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方式来看待中国传统美学,把它与西方古典美学作  相似文献   

3.
文学形象不是直接诉诸人的感觉的直观物化形象,而是通过语言间接地诉诸人的审美想象的心理形象,这使得文学形象超越了具体感觉方式的规定和限制,成为可以综合表现各种不同感觉信息、呈现多种感觉效果的全息性艺术形象.全息形象是文学形象区别于其他艺术形象的重要特征,也是文学形象独特的审美艺术价值和意义的典型体现.文学形象全息性概念的提出,对于进一步理解把握文学形象的审美价值和意义,拓展文学形象创造的艺术空间具有积极的认识作用.  相似文献   

4.
源于生活的艺术真实真实是艺术的生命,当然也是电影艺术的生命。在表现现实生活的客观真实性方面,电影艺术有着其他艺术门类无可比拟的优越条件。它能够以特有的造型手段和富于变化的蒙太奇叙述句子,把客观事物的空间状貌及其流动演变的时间过程,无须中间媒介,直接诉诸审美群众的视觉器官,使审美主体获得真实确切的映象:无论是层次分明的自然色调(对于彩色影片来说),变幻多姿的流烟飞霞,还是具体人物的行为举止,甚至对于“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思想意识活动,也能以具象形式表现出来。但是任何真正的艺术作品,都不是把笔墨停留在形象的外在形态上。在《牧马人》中,编  相似文献   

5.
综合材料绘画已经成为众多艺术家的审美追求和创作理念.材料的真实取代了错觉艺术的虚拟,材料自身的特性和价值受到关注和肯定,物质材料不再是形象的附庸,而成为再现精神语言的载体,在艺术的外延得到拓展的同时,审美视觉形态不断丰富,也更敏感、更直接地传达了个体的意识观念,体现了艺术发展的价值,从而完成了综合材料绘画的再现精神.  相似文献   

6.
当今世界上有各种繁杂纷乱的艺术形式,诸如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戏剧、电影、装璜、书法等等。这些艺术,不仅外部形式各异,而且在性质上也都各具特点、互不雷同。人们往往根据自己的观察,把这些纷繁的艺术形式集中归并为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艺术类别,这就是一般常说的艺术分类法。迄今为止,比较有影响的艺术分类大约有以下几种:其一是把艺术分别概括为“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视觉艺术”包括雕塑、绘画、装璜、舞蹈等。它的特征是,这些艺术必须诉诸人的视觉器官;而“听觉艺术”则指音乐、诗歌(古老的诗歌都是唱诵的)等。它的特征是诉诸人的听觉器  相似文献   

7.
王素 《天府新论》2006,(1):150-153
诗歌与绘画,作为不同门类两种艺术,有着质的区别。诗人以词章、格律吟于口吻,用文字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而画家则以线条、色彩形诸笔端,用特有的可视形象对社会生活进行审美反映。正如达芬奇所说:“诗人企图用文字来描写事物的形状、动作,画家却直接描写事物的准确形象来再现  相似文献   

8.
王维诗与佛道两家的色彩崇尚于雪棠文学创作诉诸语言,绘画则以色彩作为表现媒介。王维是著名的诗人,同时又是很有造诣的画家,这种双重身份使他的诗歌出现大量的色彩描写,王维很大程度上是用画家的笔法写诗。人们都注意到王维崇信佛教,其实与此同时,王维还和道教有着...  相似文献   

9.
中国画是意象造型艺术,它有别于西方再现性绘画和抽象派绘画。中国画讲究再现与表现的统一。意象造型是中国画的独特之处。虽然西方体验哲学和意象派诗人也有意象说,但却只相当于中国意象中的兴象,不包容喻象和抽象,况且所说的意象远不如中国美学中的意象深刻。就艺术本质而论,西方的模仿说、表现说和秩序说虽然都抓住了艺术本质的一面,但却忽略了艺术更本质的方面,即艺术是艺术家借助某种感性媒介进行构形,进而创造一个新的意象世界的活动。中国古典美学认为,艺术本体是审美意象,并以此为核心,对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进行了多方面…  相似文献   

10.
意境是人生理想与审美境界的艺术表现,是情与景在一定审美空间的交融契合,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情往兴来新形成的空间境象。它在未被艺术形式物态化之前,作为“胸中之境”存在于创作主体的意识中,当“胸中之境”放物态化为艺术意境时,因艺术形式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特征。诗歌以语言为媒介,描绘对时空境象的审美感受,诗境的创造要善于选取能寄情寓意并具有审美价值的物象。中国绘画的构图与造境分不开,诗画互渗,“即诗即画,即面即诗”的观念是中国美学的优秀传统。国画所采用的“散点透视”在意境创造上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园林艺术以三维空间的形式把诗、画意境综合体现出来,在对审美空间的营造中把精神品格提到首位。造园以艺术匠心入于天然,以天籁之美为最高标准。借景、隔景、对景、框景、点景是营造园林意境的主要方法。意境创作的核心就是要展现一个与理想人生相契合的审美空间,使这个空间境象成为意境的物质载体。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宏观角度,对中国古代诗歌不同流派的审美取向作了概括性的阐述。“言志”说,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的诗歌理论、审美标准,居于中国诗歌理论首位;“缘情”说,是对东汉至魏晋的五言诗的一个高度概括,揭示了情感所具的美的品质,是对诗歌美的张扬;“形似”说,与“缘情”说是同时形成的美学理论,它表明诗人自觉地追求“感性显现”,自然地表现了一种绘画美;“格律”说,增强了诗歌的形式美、音乐美;“境界”说,表示中国诗歌理论、审美理论,正趋完善,并且自成体系,向高水平、高层次发展;“神似”说,使诗歌“臻至高境”,进入了诗歌艺术的最高境界;“禅化说”“诗道说”是从“境界”说中抽取出来的,不是另起炉灶  相似文献   

12.
试析西方雕塑艺术的动感美□唐建雕塑是静态艺术、造型艺术、空间艺术、视觉艺术。它以静态的艺术造型立于现实的空间,诉诸人们的视觉。但是生命在于运动,雕塑的生命亦复如此。静态的雕塑可以而且应该蕴含和显示动态的美,并引起人们动态的意觉或联想。一现实世界展现在...  相似文献   

13.
论艺术类型的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家祥 《江汉论坛》2005,3(9):108-112
迄今为止,人们对艺术尚未找到一种科学的分类方法。本文认为,应该按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及其物化的倾向性,将艺术诸品种划分为表现型、再现型和综合型,这一分类可以贯通艺术形态学各层次,并且符合艺术发生发展的规律。表现型、再现型和综合型艺术的基本特性分别在音乐、绘画和文学中获得充分的显现。  相似文献   

14.
在新时期文艺美学的探索中,为克服“表现论”和“再现论”的偏颇,一些同志力主在“表现”与“再现”的对立统一中,来揭示文艺的本质特征,阐释文艺审美创造的规律。我是赞成这一主张的,因为就文艺审美创造来说,它既不是单纯地“表现”主体,也不是纯粹地“再现”客体,而是要在“表现”主体与“再现”客体的对立统一中,来建构崭新的艺术世界。那么,文艺审美创造“表现”主体与“再现”客体的统一,是以什么方式实现的呢?或者说它的表现形态是什么呢?我们认为这种统一的方式和表现形态,就是审美意象。这正如有的同志所说的:“能够成为文学活动细胞、并成为整个文艺学体系内在矛盾点的,只能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所产生的第一个东西——审美意象。正是它,包含了客体对象与主体心  相似文献   

15.
品味克莱夫·贝尔的“意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贝尔提出艺术乃“有意味的形式”是有其现实针对性的,即他极力贬低再现写实性艺术,并为以塞尚为代表的“后印象派”的艺术实践作直接的理论论证。在他看来,一切艺术的基本特点绝不在于对现实的再现,而必须是对某种特殊感情的亲身感受。只要我们能够找到在一切艺术中唤起我们审美情感的普遍性质,也就解决了艺术的基本性质。这性质即“有意味的形式”:“离开它,艺术品就不成其为艺术品;有了它,任何作品至少不会一点价值没有”①贝尔是由情感出发来探讨审美和艺术本质的。“有意味的形式是对某种特殊的现实之感情的表现”②,“艺术家…  相似文献   

16.
每个时代有不同的艺术,每个时代也就有不同的艺术本质观。在这个意义上,适用于一切时代的艺术本质观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有历史的具体的艺术本质观。关于古代艺术的艺术本质观,我已有专文论述,现在对近代崇高型艺术的艺术观再作一次集中的探讨。 随着对立的崇高之代替和谐的美,构成艺术一切因素都突破了素朴的和谐关系,而日益裂变为分离、对峙的关系。在这种对峙中,素朴和谐的古典主义艺术,逻辑必然地而且也历史现实地分裂为两种美学倾向和艺术类型。一种是偏重于客观再现,一种是偏重于主体表现;一种是偏重于客观现实,一种是偏重于主观理想;一种是偏重于认识、思维和勤奋,一种是偏重于情感、想象和天才;一种是向感性的外部世界拓展,一种是向理性的内心世界开掘。前者是现实主义,后者是浪漫主义。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画艺术理论中,石涛的画论具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他倡导的中国画艺术的美学精神即强调画家主体的心性表达,抒写画家自然美感情趣。这在中国画艺术表现里体现为水墨结合、水墨相融、水墨一体所产生的艺术丰富表现力,它是艺术家追求艺术审美理想的结果,这一结果就包括有"絪缊"之美的内涵。"絪缊"是画家把对宇宙自然的审美感悟抽象化为理性思维观念,并使其形象化、视觉化所创造出的具有混沌苍茫的意象之美,它对中国画艺术审美创作表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与儒、道、释思想曹治邦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这种艺术地再现自然美的诗歌品类,它将山水田园景物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作为诗歌意象的主体,千百年来,它不仅以独具风采的艺术魅力赢得广泛的审美效应,而且不断激发起人们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缱绻之情。然...  相似文献   

19.
朗格美学中,表象、意象和幻像是经常使用的概念,但她本人没有对这三个概念作过明确区分。表象偏重于可视的外现形象,意象可以看作是一个大于或包含表象的概念,它既指可视的视觉形象,也指意识中来自幻想的或清晰或模糊的形象。朗格把和现实区别的进入艺术的一切形象都称为幻像,她认为艺术中的一切形象都是虚幻的,幻像的实质是一种"他者",朗格使用的这些概念在中国古代美学范畴中都可找出与之对举的言说方式。  相似文献   

20.
影像转向的语境下,影像开始替代口头语言和文字成为受众认知世界的主要媒介。但即便是影像,也并非一定是对现实的客观再现。作为“造梦”装置的电影,以影像作为主要的表现手段,极具逼真效果,极易被误认为“现实”。在部分好莱坞电影中,黑人形象已经摆脱了早期的缺位状态或者刻板形象,更多以“精英黑人”的形象出现。但这种精英化的影像表征不一定是真实的。事实上,电影通过指涉现实等方式,消解了虚拟影像与现实之间的边界,使“精英黑人”的电影形象变得逼真和普遍,掩盖了黑人群体在现实中的真实社会地位。进而,电影作为一种影像层面的代偿,通过涵化观众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戏剧性地消解了现实中的社会和阶级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