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贯云石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他在儒家经典的研究方面也作出了积极贡献。透视贯云石的现存作品,其中蕴涵着较为丰富的经学思想,其主要表现在奉儒崇经、经世致用、创新释经方法和兼融释道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2.
贯云石是元代散曲成就最高的少数民族作家,晚期豪放派的主要代表,被誉为当行之冠,一时之捷才。其散曲豪放俊逸、率真洒脱,又不乏清新典雅、婉转含蓄之风。贯云石的散曲创作不仅在西域少数民族作家中大有声望,与中原作家相比也毫不逊色。  相似文献   

3.
黄云石新考     
贯云石是中国文学史上很有成就和影响的维吾尔族文学家。他生活在民族隔阂、阶级矛盾都极深的元代,却抛弃了种族的偏见,虽然出身于勋贵家庭,却“不为燕酣绮靡是尚,而与布衣韦带角其技”(引贯云石好友邓文原语),自觉地去作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者。他不但是一个有成就的散曲家,也是一个有影响的诗人,并被史学家陈垣先生称为“浊世佳公子”,正因为如此,他日益受到人们的关切与重视。陈垣先生可称是近代第一位对贯云石给予足够的关注的学者。三十年代,他写出了《元西域人华化考》,比较全面地评价了贯云石。此后,任讷先生、隋树森先生都曾致力于贯云石散曲的收集、整理工作;任先生辑有《酸甜乐府》(见《散曲丛刊》),隋先生  相似文献   

4.
接受与融合是民族融合时期文坛的主题之一。贯云石就是一位在散曲创作上享有很高声誉的维吾尔族作家。他的散曲以俊逸质朴、豪迈爽健的风格在散曲作家中独具特色;他的思想修养、人生经历与创作充分体现了少数民族作家接受汉文化传统的熏陶与浸润,并与本民族的文化特质加以融会,从而真实地反映了民族融合时期汉文化对他族文化的亲和力。这对我们准确理解元代文学多元繁复的色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分述贯云石、薛昂夫散曲成就的基础上,比较二人曲风的异同及在当时曲坛的地位和影响,认为二人堪称元代少数民族散曲作家群星中最璀璨的双子星座。还分析了贯云石两篇曲评序文的理论价值和史料价值,提出延、至治曲坛出现豪放派与清丽派双峰并峙共同把元散曲推向空前繁荣发展的观点,而不是像某些评家所论的由前期的豪放转向了后期的清丽和元散曲自大德后渐趋衰落。本文还论述了二人特别是贯云石对当时曲坛的影响,指出由于民族关系的改变而造成文学创作的巨变,不仅在元散曲而且在整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贯云石为元代散曲创作成就最高的少数民族作家。其散曲的风格是以豪放直率为本色而又多格并存,其情采的艺术建构也呈现多姿多采的风貌,语言以通俗自然为本色而又不乏雅炼精整之风韵。  相似文献   

7.
同题集咏是元代一种重要的诗歌创作形式,参与创作的既有汉族诗人,也有少数民族诗人。北方民族诗人同题集咏创作丰赡,代表人物有马祖常、贯云石、石抹宜孙等,他们的诗作表现出豪纵阔达的时空感、灵动自然的动态美。这类诗歌是元代施行汉法、多元开发的时代产物,也与文人雅集的时代风尚、托诗留名的文人传统密切相关,它见证了元代多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相似文献   

8.
元代贯云石的散曲被公认为是"天马脱羁"类作品。这种风格的内涵众说不一。其实,贯氏散曲的独到之处,是其风格既呈现多样性而又突出豪放一格,具体表现即是能熔歧方异端为一炉,俗而雅,庄而谐,柔而壮,在一首作品中往往两极兼具而又突出其一,体现出艺术辩证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贯云石虽为少数民族作家,但他对汉文化非常热爱也十分熟稔,其散曲中就有不少易学思想,如对阴与阳、乾与坤、龟与占卜、三阳交泰等的认识与表达。通过对贯云石散曲中的易学思想的解剖,让我们洞见了一位少数民族文学家难得的经学素养,更为我们多侧面多角度深入地理解贯云石的散曲艺术魅力提供了一座津梁。  相似文献   

10.
贯云石因政治理想无法实现,弃官诡名,隐居江南。他的曲作多为抒写恋情与隐逸情志。贯曲语言直率警拔,通俗质朴,体现了北方民族的语言风格和民族性格。贯云石最早探讨散曲渊源,首开散曲风格论,并将我国古代文论以形象比喻来论述作家风格的传统引入了曲论。除散曲之外,贯云石亦善词、诗等,乃至精于书法,擅长唱曲。广泛的艺术修养,深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一位散曲奇才  相似文献   

11.
贯云石为元代散曲创作成就突出的少数民族作家,在延佑、至治的曲坛上是领时代风骚的“曲状元”。其散曲艺术风格呈现出以豪放直率为本色而又多格并存的风貌,语言以通俗自然为本色而又不乏雅炼精整之风韵。其作品兼收各民族文化之长,既有北方文学的阳刚之美,又有南方文学的阴柔之美,代表性地体现了我国各民族文化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元曲四大家"是一个耳熟能详的称谓,人人皆知其为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但是,这一称谓是怎样形成的?本文试图从"元曲四大家"的源头入手,客观呈现其起源的多元复杂性,从而更加清晰地了解"元曲四大家"这一说法的来龙去脉。笔者依次还原了元代贯云石、周德清、杨维桢的观点,通过他们的不同评论话语及评论标准,透视不同的曲学观念,力图客观地呈现历史原貌。  相似文献   

13.
元代诗人萨都刺的族别问题,是学术界十分关注的一个热点。近几年来讨论这一问题的文章甚多,有维族、蒙族、回族、汉族以及阿拉伯人等多种说法。对于他的姓名,探讨者尚不多见,而李一氓先生推测“萨都刺”其名,中间应有省略。他的原名,应该是萨××·××都刺(见《扬州师院学报》1983年3期《回族诗人萨都刺姓氏年辈再考订》)。参照元代大量外族进入中原之后的命名习惯,如廉惠山、贯云石等,可以认为,  相似文献   

14.
咏物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类型,其中咏梅诗始于魏晋,至宋代趋于繁盛,成就斐然。元代北方民族诗人修习汉典,承袭中原诗歌传统及前朝咏梅风尚,创作出一系列咏梅诗歌佳作,代表诗人有萨都剌、马祖常、贯云石等。受元代多元融合文化的影响,这些咏梅诗显示出宗宋尚意、崇真自然的审美特征。一方面承袭宋代咏梅范式,将梅格与人格融合,与水、月、雪等景物相互映衬,注重对梅枝的摹写;另一方面相异于宋代的“咏志”而“言趣”,在诗歌中更多注入了纯真、自然之情。  相似文献   

15.
贯云石两篇序论内容的蠡测郝延霖贯云石写过两篇序论,一是为杨朝英编选的我国第一部散曲选集《乐府新编阳春白雪》所作的序①,人们称之为《阳春白雪序》;另一是为张可久《小山乐府》所作的序②,今人称之为《今乐府序》。这两篇序都很短,前者202个字,后者166个...  相似文献   

16.
畏兀儿文人在元代政治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流传词作更属精品,较为契合地体现了时代特征与民族汉化演变规律。与同时期的汉族著名词人相比,元初廉希宪词作豪迈,胸怀广阔,民族色彩浓郁;元代中期薛昂夫和贯云石的词作汉化程度很深,他们或援曲法入词,或婉约豪放并用,或运用典故等;元代后期偰玉立之词作与其诗歌一样,反映官场黑暗和官员昏庸,抒发归隐之意,风格飘逸自然,汉化程度达到最高。深入研究畏兀儿词人词作,对了解和把握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文人的汉化特点和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修生同志辑录元代散曲大家卢挚现存的,文、诗、词、曲,成《卢疏斋集辑存》一书,给元代文学研究者提供了一份完整的专集资料。这是继《关汉卿戏曲集》、《白朴戏曲集校注》之后的又一部元曲家全集。元曲家如马致远、乔吉的杂剧和散曲都极有名,王伯成有杂剧、散曲和《天宝遗事》诸宫调,他们的创作才能有着多方面的发展,并留下了丰厚的遗产。散曲家在卢挚以外,如张养浩存有较多的诗文著作,贯云石、刘时中都有零散的诗文遗留,张可久除作大量的散曲外,还存词六十余首足以成家,如都能辑成专集,那将是多么可观的业绩。  相似文献   

18.
贯云石评述     
贯云石(公元1286—1324),原名小云石海涯,字浮岑,号酸斋,又号成斋,芦花道人等,以酸斋最著名于世。明蒋一葵《尧山堂外纪》说:“小云石海涯,自号酸斋。时有徐甜斋,失其名(今按:徐甜斋名徐再思,字德可,嘉兴人,好食甘饴,故号甜斋——作者注),并以乐府擅称,世谓酸甜乐府。”贯云石的祖父名阿里海涯,为平宋功臣,曾官加光禄大夫,湖广行省左丞相,死后封楚国公,至正七年(公元1347)追爵江陵王。《元史·阿里海牙传》说:“阿里海牙,畏吾儿人也。”元欧阳玄《圭斋文集》  相似文献   

19.
与元代社会的南北融合背景相呼应,元代一统文坛格局的形成经历了四轮南北大融合:第一轮在1260年前后,是西域文人群崛起的重要基础;第二轮包含北人南下和南人北上两个过程,分别在1278年、1286年左右,前者推动了元曲南移进程,后者推动了元代中叶正统文坛的南北融合;第三轮以延祐首科(1315)为标志,以馆阁文人为主导的元代中晚期文坛格局得以形成;第四轮在“至正更化”前后,1340年到1352年左右,元末正统文坛因之而有中兴之势。元代社会的南北融合不仅使其文学格局走向大一统,更影响了元代文学的审美追求,使其呈现出“清丽”“清和”“粹密”等风貌特征,推动了元代文学臻于多元平衡后的彬彬之盛,无论是融汇过程还是其结果,皆有着不容掩抑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元代文坛出现了作家队伍的雅俗分流,形成了雅文学和俗文学两个作家队伍,两个队伍在元代中国这同一时空中,又是和谐共生的.从这一独特视角审视元代文坛,分析促成雅俗分流的原因,考察两个队伍的基本状况,认识两个队伍精神面貌的同异,会对元代文学研究中很多通行的观点作新的思考,形成新的认识,进而作出新的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