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过(1154——1206)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泰和(今江西省泰和县)人。他生活的时代,主和空气甚嚣尘上,抗金呼声日趋消沉,南宋王朝表面上和平稳定,实际上已进入危机四伏,日渐衰亡时期。刘过出于爱国义愤,写诗词,谒英豪,为收复中原,振兴祖国,奔走呼号,成为当时著名爱国词人之一。对如何评价刘过及其词,历史上的学者分歧很大,解放以来对他的研究不多。本文拟对刘过及其词做一点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刘过"豪"而外放的性情气质铸就了其词清狂野逸的风格特质。这种风格特质不仅体现在《龙州词》的主要内容上,也体现在作者为恰切表达这些内容所采用的艺术手法上。  相似文献   

3.
<四库全书总目>有着重要的文献学价值,不过其中也有疏漏和错误.前人于此已作过很多辨误工作,但"存目"类书籍尚有待完善.现基于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采用考据学方法,结合<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等相关文献,就<总目>"词曲类存目"部分作相关考证订误,纠正其中<文溪词>、<玉霄仙明珠集>、<词林万选>、<浙西六家词>、<诗馀图谱>、<琼林雅韵>等条目的错误.  相似文献   

4.
鉴于"篇""卷"两词首次共出于史志是在<汉志>以及<汉志>对于后代史志的深远影响,通过讨论作为书目著录的计量单位词"篇""卷"在<汉志>中的使用情况,尤其是在若干种若干家的书目著录时"篇""卷"同时出现的复杂情况,可以得出对于<汉志>"篇""卷"问题的认识,并对学术界的相应观点作出商榷.  相似文献   

5.
明人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五<徐茶酒乘闹劫新人,郑蕊珠鸣冤完旧案>人话引词<贺新郎·瑞气笼清晓>(以下简称<贺新郎>)一阕,并说这首词是辛弃疾"为人家新婚吉席而作",考唐圭璋<全宋词>曾收录是词,但加按语指出此词不似辛弃疾所作,然作为一代之词学文献,还是保留于此.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系迄今研究稼轩词最好的版本,但不曾收录是词,值得玩味.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李清照<金石录后序>的"屏居乡里十年"首次作出确切的界定:1107--1116年(闰正月之前).<永遇乐>的"元宵"即1129年的元宵;该词中的"重(chóng)三五"即1116年的闰元宵.又利用李清照词、文、诗中的内证,提出李清照自比洞庭龙女的新说;再根据李清照习惯于自道"憔悴"的特点,论证<声声慢>(寻寻觅觅)、<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玉楼春>(红酥肯放琼包碎)、<永遇乐·元宵>四首"憔悴词"皆作于明诚逝世之前,特别论证了后三词作于1129年的金陵;文中还对宋人周煇、张端义、刘辰翁的记载或看法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汉代西南夷史料的对比和剖析,指出"徼"和"徼外"在<史记>、<汉书>、<华阳国志>、<后汉书>诸文献中具有特定的使用场景和内涵,而且与<史记>、<汉书>、<华阳国志>诸书相比,随着史家对汉代西南夷人群状况的深入认识,<后汉书>中"徼外"一词的涵义又发生了新的变化,成为区分西南夷不同部落人群的重要标识.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中,有一个独特的现象,就是以"味"论诗.而以味论词,则始于金代元好问.元氏在<遗山自题乐府>中举出黄庭坚的<渔夫词>和陈与义的两首<临江仙>,作为有味词的代表作.这三首词经过详细分析后,就不难看出元氏所谓"词味",指的是含蓄委婉地包含在词中的深层意思,要细心玩味才能理解.  相似文献   

9.
儒家<诗>学是清代词学理论的重要源泉.从最初在形式、内容上的攀附<诗经>,并利用孔子删诗的问题为词辩护,到从理论根基、审美原则、诠释方式三个方面系统吸收<诗>学理论,清代词学理论的构建受到了来自儒家<诗>学话语方方面面的影响.其中动因有词体本身"尊体"的需要,也有词学构建者经学背景的因素.<诗>学话语的渗入,虽说成为主流经学意识影响词学的重要方式,但也客观上提升了词体的地位,丰富了词学理论.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种词论的儒家化也从根源上导致了晚清词学的衰落.  相似文献   

10.
昔日北京的博物馆对于"博物馆"一词的来源,博物馆专家们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说法来源于西洋神话里的人物缪斯,他有点像中国传说中的文曲星,因为"博物"一词来源于洋文中通用的museum一词;另一种说法认为,"博物"作为一个词早在<山海经>里就已经出现,它的意思是能辨识的事物甚多,<尚书>中就有"博物君子"一词,是指见识广博之人,<汉书·楚元王传赞>中也有"博物洽闻,通达古今"之语.  相似文献   

11.
宋代大词人李清照在著名的<论词>中说"词别是一家",这种独特的文体具有哪些特性?作为一种汉语艺术形式它又是如何产生美感的?祁光禄博士的新著<词艺术研究>对这些词学的根本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白居易<新乐府>模仿<毛诗>,设置总序与小序,此为学界公论.但二者的小序在具体形态上的差异却一直为学界所忽略.<诗>之<小序>,基本上皆由数句构成,而<新乐府>的小序却全部都是只采<诗序>首句的"一句式"结构."一句式"小序体现了白居易的<诗序>观,即把<诗序>分成首句和续申之词两个部分,特别重视首句,而把续申之词的地位看得相对较低.对白居易<诗序>观的揭示与还原,既能丰富唐代的<诗>学思想,也能给<诗序>论争的历史链条增加一个新的坐标.  相似文献   

13.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庚子事变引发八国联军之役.硝烟密布,战火四起,北京遭受到空前未有之浩劫.词人王鹏运、朱祖谋、刘福姚、宋育仁等,困居于北京城中,将战争之感慨写入词中,几人相互唱和,辑成<庚子秋词>上下二卷.<庚子秋词>不仅反映了时事,也响应了时代对于"词史"的呼唤.周济、谢章铤鼓吹"词史"之作,认为反映时代乱离的词作可与杜甫描写安史之乱的<北征>、<垂老别>等诗作相提并论.杜甫诗因安史之乱,号为"诗史",晚清词人连遭内忧外患,将家国之感发之于词,形成"词史".然而词之为体,与诗不同,"词史"与"诗史"的写作手法、反映动荡乱离的方式、观察历史社会的角度,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4.
王国维在人文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都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在文学创作方面也是如此.然而,长期以来,他的文学创作上的杰出成就被其在学术上的巨大声誉所遮掩,在研究上形成不应有的"空白".王国维的<人间词>是他的<人间词话>美学理论核心内容"境界说"在艺术创作中的成功实践,表现了王国维在清末深沉的感情体验,其孤寂、苦闷、焦虑、彷徨的内心是当时知识分子心灵的真实写照,具有重要的时代观照价值.由于<人间词>与<人间词话>在时间上的相关性,因此<人间词>融情入景、"意与境浑"的艺术境界亦是阐释王国维<人间词话>核心理论"境界说"不可忽视的重要文本.  相似文献   

15.
金春梅 《东方论坛》2005,(3):106-110
对<古代汉语虚词词典>、<敦煌变文字义词典>有关说法表示怀疑,初步勾画了"但"从动词到副词再到连词最后变成助词的演变脉络.  相似文献   

16.
徐锴在传释<说文>时,对词语的同源现象多有发明,留下了比较丰富的同源词语料.<说文解字系传>中用于系联同源词的术语既有继承传统的"之言/之为言"、"犹"等,又有颇具开创性的"义同"、"义近"、"义出于此"等,体现了研究方法上的创新,而对同声符同源词的系连,则表现出徐锴对"声义同源"规律的清醒认识.  相似文献   

17.
选本选源是操选政者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朱祖谋是当时占有宋词文献最全面的学者之一,<宋词三百首>的选源既广且深,具有重要的理论与文献价值.况周颐曾助朱祖谋选<宋词三百首>,他的词学见解通过和朱祖谋的"相与探论"也影响了<宋词三百首>的编选.<蓼园词选>是清代一部重要的选本,其论词观念对况周颐影响较大,通过况氏这个中介,也对<宋词三百首>的编选有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通过引证汉译佛典,参之以<礼记注疏>,笔者对<庄子?逍遥游>篇"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一句中的"野马"一词的准确意义以及"尘埃"一词在文中的使用作了新的说明,考证出"野马"乃指海市蜃楼的现象,而"尘埃"则因鸱鸣而起.  相似文献   

19.
福柯在<癫狂和文明>中分析历史生成中的"异",人的理性对非理性的一种禁闭和塑造史;福柯在<词与物>中主要分析历史的"同",考古学探求词与物的关系的历史,词是物的表象,寻求物的秩序就是寻求词表象物时秩序的同一性.福柯在<词与物>中运用的是现象学的框架结构,福柯提出了一个现象学的又是考古学的概念"认识型"(l'épistémè),福柯将现象学建立在尼采的革命性的透视主义之上,这样就产生了一种空间的、静止的外观,将时间放在了隐蔽之处.  相似文献   

20.
该文考察了王国维从<文学小言>到<人间词话>再到<人间词话选>中关于"三种境界"说的历史演变,辨明他对言说对象不断调整和拓展的过程.在对王国维所引3首词原词词心词境考索的基础上,揭示它从渐修以至顿悟的逻辑关系和立足于诗人人格锻造的人文精神实质.由"三种境界"的理论内涵,可以贯通王国维构建的境界体系."三种境界"说的形成不仅与西方叔本华、尼采、康德哲学思想有关,而且它以文学话语来建立人文理论的方式,也与王国维特殊的个人"性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