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徽学动态     
《徽州社会科学》2007,(9):26-26
2007年8月17日至18日,回良玉副总理一行专程赴徽州婺源,考察了徽州古村落江湾、汪口等地和婺源县博物馆,回良玉副总理在谈到徽州文化保护时说: 婺源是徽州文化的集聚地之一。要重点抓住三特,印突出特色,做出特色和打好特字牌。要突出抓好文物古迹的保护,充分发掘当地的文化内涵,提升发展层次,用独特的文化魅力,打造婺源特有的山水文化品牌。要通过立法,严格保护古居民、古村落,并严格审批新建设项目,形成统一的徽派建筑风格。  相似文献   

2.
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历史发展长河中逐渐创造和形成。并反复出现、世代相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文化事象。这里所记徽州民俗.是旧时徽州府所属歙县、休宁、祁门、黟县、绩溪和婺源等地的民俗。徽州民俗做为富有地域特点。徽州地处安徽南部山区.与浙江、江西二省相邻.境内群山环抱.山谷纵横.在地理上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单元。由于这一相对封闭的山区自然环境.使得这一地区在历史上除极少数情况下的例外。一般很少受到战乱的侵扰,徽州民俗的地域特征十分地显著。徽州民俗起源较早,考古发现证实,史前,徽州先民们生活的民俗事象就十分丰富。徽仆1人从旧石器时代末到新石器时代初.已经形成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的诸多民俗事象。徽州民俗的演变。依附于社会变迁。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演变。一是“百越”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大体介于夏、商、周三代至秦朝以前.这一阶段青铜器较为发达。民俗事象主要与生产生活结合。  相似文献   

3.
婺源的“文化生态”资源,既有种类众多,总体质量高的优势,如历史古迹、古村古建、名人与纪念地、民风民俗、文化艺术等等,也有文化生态资源分布不均,亟待整合的必要。 做好谋篇婺源民俗文章、布局婺源建筑蓝图、做足婺源民艺功课、深挖婺源徽商史实、整理新安医学成就、讲好婺源传说故事、尝试婺源教育“复古”、扮靓婺源生态环境等工作,是完成“婺源·徼州文化生态保护”工程,达到摘掉“实验”的帽子,顺利过渡到“婺源·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之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4.
在和《徽州女人》电视剧编导金继武教授讨论“徽州女人”话题的时侯,我们都认为,“徽州女人”的确是徽州文化中一个最有文化内涵、最具震撼魅力、最引世人瞩目的好题目.但是如果隔雾看花、以点概面、浅尝辄止、入焉不深。就会浪费或糟踏这么一个好题目。说“徽州女人”,不论是文学创作,还是学术探究。都少不了对历史上徽州女人丰富生动史料的尽可能多的了解和认识。少不了结合社会历史背景对“徽州女人”种种表现的科学评判。在封建宗族社会,男尊女卑,“徽州女人”的史实记述。相对不多;对有关徽州女人的各种复杂现象。人们也品评不一.这就更增加了认识“徽州女人”的难度。多年来关心“徽州女人”的话题.在韩再芬、刘晓庆、归亚蕾等名人先后鲜明演绎“徽州女人”,世人一步步走近“徽州女人”的时候。特不揣浅陋。说说“徽州女人”五大特色,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5.
洪永平 《学术界》2005,(4):279-281
徽州文化是在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等原徽州府下属各县中所出现的具有普遍性、典型性及很高学术价值的各种文化现象的综合,是中华文化中内容丰富、品位很高的一座地方文化宝藏。20世纪80年代以来,徽州文化的研究勃然兴起,徽学成为一门新兴的显学。但至90年代中后期,作为徽州文化发祥地的安徽省学术界却有这样一个共识:徽州文化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与当时的研究现状相比是不相称的。许多有识之士认为并呼吁:有必要集全省之力组织编撰一部《徽州文化全书》(以下简称《全书》)。通过《全书》的编撰出版,对二十世纪徽州文化的研…  相似文献   

6.
《徽州社会科学》2009,(2):26-26
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原歙州所辖黄山风景区、歙县、黟县、绩溪、休宁、祁门、婺源之地改名为徽州。徽州之得名,到己丑之年,已经整整888周年。888年,在人类历史上虽只有短短的一瞬,而徽州的先民百姓,却以绩溪牛、徽骆驼的精神,在泱泱中华的这一块不到一万平方公里的美丽土地上,创造了经济、文化的绚丽辉煌,实现了徽州历史上的两次大崛起。  相似文献   

7.
《徽州社会科学》2009,(4):29-29
2008年1月,“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正式挂牌成立,是我国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后文化部批准的第二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这表明徽州文化物态现存和活态现存的保护由一物一项目的保护,提升到对整个徽州文化生态空间的保护,徽州文化进一步得到了国内外各方面的极大关注。这是我国对特色地域文化生态保护的又一个重要战略举措,也是关系徽州地域未来发展的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实施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工程,  相似文献   

8.
在徽州文化博物馆,有两份婺源济阳江氏修谱文书,分别是清咸丰二年《济阳江氏大修统宗谱启》和清同治六年《修谱启示》,这两份文书想必是在婺源济阳江氏后代家中一起收购征集来的。从两份文书的内容来看,婺源济阳江氏大修统宗谱是从咸丰二年开始谋划筹备的,由于太平天国起义战争的影响,修谱的事情就一直搁下来了,到了同治六年丁卯春正月,婺源济阳江氏晓川、谢坑、花园三支再议修谱之事,后来修没修成,我“百度”了一下,倒是没有发现有同治年间婺源济阳江氏宗谱的条文。  相似文献   

9.
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世界遗产项目之扩展,能使徽州文化进一步走向世界,能做大做强徽州古村落旅游,以文化旅游推动、确保徽州古村落全面保护,从而传承、创新徽州文化,在全球化大环境中充分证明中国的文化身份,为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作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0.
2001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同志来黄山视察,对徽州文化深感兴趣,曾用C、B、M、E、A分别作为其中的文化、商贸、医学、教育、建筑5个方面代称。他对博大精深的徽州历史文化赞叹不已.指示要打好徽州文化品牌,让它永远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相似文献   

11.
厚重安徽,几多辉煌。在中国历史文化发现史上,“徽州文书”被誉为继“殷墟甲骨、秦汉简犊、敦煌遗书和明清档册”等四大发现之后的“中国历史文化第五大发现”。而现年75岁的徽州老文化人余庭光先生,则被誉为“中国历史文化第五大发现的第一功臣”。让我们走近这位传奇人物的鲜为人知的文化人生。  相似文献   

12.
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设,应建立在明确其“是什么、做什么和怎样做”的基础上。这三个问题明确了,建设才有目标,工作才有对象,运作才有办法。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进步,代表中国封建社会高级阶段的徽州文化,在这几十年里,已经大部份和将要全部消失,退出历史舞台,这是历史的必然。但代表徽州文化的遗迹是应该保护的,如现存的几千座古祠堂就应该一个不漏的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14.
安徽徽州(现黄山市)古称新安,自古就有“十家之村,不废颂读”的社会习俗,素有“东南邹鲁”、“文化之邦”之美称。就在这片丰厚的历史文化土壤上,不仅孕育了“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朴学”、“新安画派”、“徽派建筑”等,而且浸润了“徽州腔”(即“徽剧”)的摧灿历史。  相似文献   

15.
古代徽州文化的研究,现在是学者们热衷的课题。文书、器物、村落、艺术等等都已成为各种层次的研究项目。我当然也很佩服这里面的精深成果。但常常又感到有些隔膜,因为我很少在其中感受到可以触摸的真实的活人。活人的生活感受、生活状态以及喜怒哀乐也许是历史文化研究最有生命力和说服力的东西,也只有这些东西才真正对今天的人们的“活着”具有着切实的意义。当然我不能够对所有的学术研究都提出这样不太学术的要求,但在今天徽文化研究已经热到如此程度的时候,期待一个能感受到“活人”的“可以触摸的徽州”,应该不能算是过分的奢求。  相似文献   

16.
周晓光 《江淮论坛》2003,1(6):88-92
宋代理学导源于周敦颐,分流于张载、邵雍和二程(颢、颐),集大成于朱熹。朱熹以孔孟之道为本,援佛道入儒,综罗北宋理学诸家之说,将传统儒学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哲理化高度,创建了一个完整而系统的理学体系。朱熹一生讲学不辍,门生弟子数千人,遍及闽中、两浙和江右等南方地区。他们同尊朱熹,朱子学的发明则各具特色、各有心得,形成了众多流派。徽州(旧称新安,今安徽黄山市)历史上辖歙县、黟县、休宁、祁门、婺源、绩溪六县。婺源系朱熹祖籍,徽州的朱门弟子以朱熹嫡传自誉,在发明、诠释朱子学方面独树一帜,被称为“新安理学”。新安理学在南宋形成…  相似文献   

17.
与其它历史文书档案相比.徽州文书档案有哪些不同,或者说,徽州文书档案有哪些特点,这是我们正确认识徽州文书档案,从而认清徽州文书档案重要性的关键所在。本文将徽州文书档案纳入中国历史文化大视野之下,系统考察了徽州文书档案的特色,指出徽州文书档案具有民间性、具体性、真实性、典型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等六大特点。  相似文献   

18.
10月21日早上.鲍义来先生来电话说魏心一老要约我去聊聊徽州文化生态保护问题。在国际大酒店,听完我们就徽州文化生态保护问题一些情况的汇报后,魏老就很有感情、思路清晰地谈起了关于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的想法。  相似文献   

19.
要注重研究徽州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这是明代著名戏曲作家、文学家汤显祖由于未能到徽州一游所流露出来的怨叹。可见徽州当时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徽州,原名歙州,隋初曾改名新安郡,唐时复称歙州。宋宣和三年(1121年)改称徽州,治所在歙县,辖县相当于今的安徽歙县、休宁、祁门、绩溪、黟县和江西婺源等地。此后,升为江南东路。  相似文献   

20.
徽州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后期既有典型性、又具普遍意义的地域文化.明清两代是徽州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该时期徽州文化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明前期,从明初洪武年间开始,约在嘉靖、万历年间告一段落,期间徽州文化整体风貌彰显的主题是求变与创新.二是明后期,大致从万历中期开始,到明末结束,该时期徽州文化在传承与深化中,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色.三是清前期,从明季开始,至清康熙、乾隆之交告一段落,此期的徽州文化经历了一段顿挫与复苏的历程.四是清中叶,大致从康、乾之交开始,至道光年间告一段落,该时期徽州文化体现的特征是博大与精致.徽州文化在明清时期出现的阶段性发展,既与历史环境的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与其自身内在的发展逻辑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