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民”一词是清末知识分子从日本辗转假借而来的,其内涵深深地带着近代德国学派思想的痕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们的国民观念有机地融合了中国传统思想、不同时期的西方近代思想和日本近代思想,注重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并具有浓厚的道德主义和精英主义倾向。国民观念对清末时局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促进了近代中国人主体意识的初步觉醒。但民初宪政实践的失败促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对国民观进行反思。通过反思,他们认识到清末梁启超等人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只涉及到爱国主义和国家主义的层面,而未能对儒家传统伦理价值观的核心,即“三纲五常”和家族主义思想进行批判,而这正是国民观念对民初乱局束手无策的根本原因。在对国民观的反思和对臣民观的更深入批判中,新文化知识分子萌生了对以个人为本位的公民观的向往。国民观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地位也同此而奠定:国民观是从臣民观念到公民观念的桥梁。  相似文献   

2.
当今世界环境危机问题是中国生态民主主义思想产生的国际因素;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民主制度的反生态化运作是中国生态民主主义思想产生的外部参照;当代中国的腐败问题促使生态民主主义思想的形成。当今中国生态民主主义思想是以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学说作为思想依据,以中国共产党生态民主思想作为理论基石,以国际生态民主学说作为基本理论渊源的新型民主学说。中国生态民主主义思想研究可以分为四大流派,即系统论学派、审议论学派、女权主义学派和均衡分配学派。  相似文献   

3.
《落头之谈》是日本近代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创作的一则战争奇谈.作家运用中国志怪小说里面的情节元素与日本战记、游记中有关“中国形象”的套话,设置了“落头”、“神州日报”、“大龙灯”、“辫子”等诸多意象,目的是抨击日本侵略中国的大亚主义思想,揭露当时中、日国民悲惨的生存状态.该小说反映了芥川特有的历史观与反战思想.  相似文献   

4.
刘晓虹 《文史哲》2002,3(4):112-119
群己关系是任何一种文化价值体系都环绕着的中心问题之一。在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儒家学派基于对合群性意义的认识及对群体秩序的关注 ,更多地强调了群体原则。汉代以后 ,随着儒学被体制化 ,特别是发展到宋明理学 ,先秦儒家的群体原则已被引向了整体主义 ,这种整体主义的基本特征就是强调个体对群体特别是作为群体秩序代表的专制君主的服从 ,贬斥和抹煞个体独立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整体主义的兴盛与流行 ,导致和强化了中国人的人格依附性 ,这是中国封建社会被拉长 ,中国文化迟迟不能进入近代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余秉颐 《学术界》2007,(6):143-149
现代新儒家学派是在"五四"以来的文化论争中形成、发展的,它首先是一个思想文化学派,有着特定的文化立场,即在现代条件下重建儒家价值系统,会通西学以谋求中国文化和社会的现代化.这种文化立场是现代新儒家学派区别于其他学派的基本标志,是现代新儒家之所以成为现代新儒家的本质特征所在,因而也应该是界定现代新儒家的基本标准.依据这个基本标准,我们可以舍弃现代新儒家学者之间不具有本质意义的差别而把握他们的共同特质,从而真正将现代新儒家作为一个特定的学派、将现代新儒学作为一种特定的思潮来看待,立足于近现代中国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历程去深入认识现代新儒家和现代新儒学.  相似文献   

6.
李大钊对儒家理想社会观的继承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理想社会观与共产主义虽有极大不同,但也有某些相通之处。正是在这一基点上,李大钊对儒家理想社会观加以继承与创新,把“大同”思想发展为共产主义理想,把“仁爱”思想发展为社会主义道德,把“民本”思想发展为无产阶级民主,完成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大同主义、仁爱主义与民本主义是李大钊从传统文化走向共产主义的三大思想桥梁,而且每一桥梁之中都有几个中间环节或发展阶梯。它们是儒家理想社会观走向民主主义的转变形态,并由此再转变为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7.
随着近代中国王朝体制的瓦解,制度危机与信仰危机成为思想家们迫切解决的问题。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人主张否定传统,其思想表现出浓厚的反传统主义倾向,而以梁漱溟为代表的现代新儒家们则对此提出审慎的批评。这两种启蒙逻辑为20世纪早期中国思想启蒙运动的发展提供了不可忽视的思想范式。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贤妻良母观及其与日本良妻贤母观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贤妻与良母 ,曾经是中国传统女性形象的典范。近代以来 ,由于受日本“良妻贤母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 ,中国开始出现了“贤妻良母”的新概念。然而 ,由于中日两国社会历史环境的不同 ,中国的“贤妻良母”与日本的“良妻贤母”存在着很大差异。一、贤妻良母———日本良妻贤母观对中国的“逆输入”  在以男性为中心的中国封建社会 ,女性的身份只是在家庭 :未嫁为女 ,既嫁为妻 ,生子为母。男人社会希望女性成为好妻子与好母亲 ,故对妻职与母职的要求与规范也随之产生。早在秦汉时期 ,就已经有了“贤母”、“良妻”等概念 ,如《战国策·赵策》…  相似文献   

9.
当代新儒家中不少人将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归结为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不同于西方近代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在于它是相对西方传统的宗教神学与近代兴起的科学主义而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被认为是居于二者间的以人为中心的价值体系。其实,这一思想,首先突出地体现在作为新儒家逻辑起点的梁漱溟的思想之中。不过,梁氏将这种人文精神称为“理性至上主义”,它所尊崇的既非超世的上帝,亦非沉沦俗世的物,而是梁氏所谓的“理性”。梁氏认为,由于中国人服膺理性,铸成了中国特殊的民族精神。因此,分析研…  相似文献   

10.
儒学在中国文化重构中表现出超越时代、开放吸纳、不断走向未来的潜能及斩不断的强大生命力。文化重构实质是人格或人的价值观念重构 ,文化变革的关键在于调整和改变人格 ,即塑造“新民”或“新人”。儒家“新民”思想表明 ,儒学将随中国文化的变革而发生转化 ;近代梁启超“新民说”对儒家“新民”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毛泽东“新人”观中的儒家思想成分 ;邓小平“四有新人”观与儒家文化的自然联系 ,都表明儒学在中国文化重构中具有重要地位 ,也表明儒学具有与现代文化相融合并发生转换和走向现代化的特性。  相似文献   

11.
“日本中华思想”是近世日本学界普遍存在的思想学说,其萌生和发展受中国“华夷思想”的影响,但展现出鲜明的本土特征。以往研究对其理论内涵疏于讨论。山鹿素行的“日本中华思想”具有开创性意义。他在批判和改造宋明儒学的基础上,建构起以“中庸思想”为核心的礼治主义华夷观,从发生论、实践论、目的论三个层面,为日本独占“中华”名号及其对外扩张的所谓“正义性”建构理论基础。当近代日本遭遇欧风美雨的强烈冲击时,山鹿素行“日本中华思想”被日本思想、政治、军事界“重新发现”,成为激发和建构近代日本民族主义的思想资源。近代日本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的思想逻辑,与山鹿素行所谓“中华之武威”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代历史是在历次政治思想演变的推动发展的历史,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对现代中国政治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本文从时间、内容两方面界定了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概念,从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视角,简要探析了从"开眼看世界"到新民主主义思想的五类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及其演变过程,展示了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整体画面,指出救亡图存、民族独立是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发展的两大主题,从三方面论述了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强调了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近百年"中国古代无逻辑学论"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仲棠 《学术研究》2006,1(11):5-12
本文基于“同情的了解”,对近百年来王国维、郭沫若、台港现代新儒家牟宗三、唐君毅和徐复观、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及“中国逻辑学”学派中的反叛者所持的“中国古代无逻辑学论”进行述评,以期引起人们对“中国逻辑学”问题的反思。  相似文献   

14.
李庆本 《浙江社会科学》2022,(12):133-138+160
“中西二元论”构成比较文学的中国问题。我们需要从“世界的中国”,而不是“世界与中国”的角度,采用跨文化研究的理念与方法来解答比较文学的中国问题,来寻找二元对立“居间”的“中道”。中国比较文学尽管受到“法国学派”的影响,但仍然有自己鲜明的特色,研究中西文学之间的影响关系成为中国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主要内容。影响,作为中外文学交流中客观存在的一种重要现象,不一定非要从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的角度去研究。我们要突破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的文化中心主义的窠臼,要将“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看成是一个连续的整体,置于“跨文化研究的三维模式”中加以研究。这种“循环影响”,由于突破了文化中心主义的羁绊,就难以用法国学派“影响研究”这一范畴去涵盖,而成为一种中国比较文学跨文化新范式。  相似文献   

15.
近代中国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下,人们努力从中国传统的“异端”思想中寻找救国良方.作为先秦时期的一大显学,法家学说在近代也开始被人们所关注,并形成了一股在思想界流行数十年之久的新法家思潮,许多个人与学派皆受其影响.新法家思潮有着许多丰富的内容与鲜明的特点,例如用现代政治理论对传统法家学说进行诠释,借法家学说来批判时代弊病与重塑国民精神等.对于新法家思潮,是值得去作进一步的分析与研究的.  相似文献   

16.
朝鲜实学以实学思想表现出的特色大体分经世致用派、利用厚生派、实事求是派.经世致用学派指以李ED6A为思想主流的星湖学派;利用厚生学派指以燕行使为队伍的北学派;实事求是学派指金正喜等后期的学斋实学派.北学派是在朝鲜封建社会濒临崩溃,社会内部萌生近代文化因素的18世纪后期出现的一股社会思潮.在朝鲜诸实学流派中,就启蒙、指向近代的意义讲,北学派思想最具先觉者之特色.以洪大容、朴趾源、朴齐家等为代表的北学派,通过出访清朝,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他们冲破了朝鲜排清自大的狭隘民族主义,对儒家传统的尊华攘夷的华夷观进行了批判,提出了华夷一也、北学中国的进步主张及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利用厚生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7.
李军 《东岳论丛》2007,28(3):110-114
20世纪以来中国的保守主义派别,主要有以康有为为代表的孔教派;邓实、黄节、刘师培、章炳麟等人组成的国粹派;本位文化派与国民党新保守主义和现代新儒家学派。在现代哲学思潮中,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是国民党新保守主义和现代新儒家学派,特别是现代新儒家学派。它的产生标志着在早期保守主义和全盘西化思潮之后,对中国文化今后走向的一次较为冷静思考的结果,代表着保守主义思潮的最新阶段。  相似文献   

18.
服部宇之吉是日本近代著名教育家,日本新儒家的创始人之一。他曾在1902-1909年任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正教习,对京师大学堂多有贡献。又在京师创办女学堂,为中国教育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情。但作为半官办学的日本人,他主张对华扩张侵略的思想也是不容否认的。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宋元明清哲学思想史上,曾出现过朱子学、阳明学、考据学、实学等学派和思潮。它们各领风骚,相互颉颃诘难,为后世学者所瞩目。但在与朱子学、阳明学的抗衡中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气学,却一直未受到人们的重视。中国的气学派以“气”为中心范畴,展开关于宇宙本体和宇宙生成的论述,构成了气学派的理性思辨;以经世致用为其目的,阐释兴邦治国、化民成俗的方针,形成了气学派的社会哲学。中国气学派具有启迪民族智慧、光大东方文明的作用。它和朱子学、阳明学一样,对邻国日本亦发生了重要影响。对此,日本当代著名学者小野沢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涌等编纂了从中国殷周到近代关于“气”演变、发展的巨著——《气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中国民主派都继承了古代民本主义思想精华,早期都倾向于民主主义的精英主义。俄国革命后中国民主主义发生分化,平民主义兴起。平民主义是激进民主主义,直通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