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在参阅国内外一些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宗教人类学理论对土族民间信仰中法拉"发神"民俗现象进行了解读,并与土族"拉哇"、"什典增"和南方的"扶箕"活动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
土族傩仪作为土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内容,它以驱鬼逐疫、酬神纳吉为目的,以巫术活动为中心,是土族先民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鬼神崇拜及万物有灵观念的产物。土族傩仪保留了先民们的生活习俗和大量早期图腾崇拜的遗迹,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土族复杂的信仰及民俗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通过对年都乎土族"於菟"的祭祀程序、供品及祭祀目的和西方酒神崇拜的程序、供品及祭祀目的对比分析,对土族"於菟"祭祀和希腊酒神祭祀进行了比较研究,旨在透过"於菟"表层的社会现实,触及其深层次的宗教文化象征,探寻人类共同的认知方式,揭示"於菟"舞祭中蕴含的生命和自由的本质及酒神崇拜的实质。  相似文献   

4.
当前土族历史研究中的一些争论集中在历史文本与口头传说的不同解读上。没有文字记录的口头传说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处于动态过程,容易发生变异或断裂,而历史文献的记述却是固态的和静止的。本文对吐谷浑被"羌化"和"吐蕃化"、土族自称"蒙古尔"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勃”是流行在青海互助等地的一种原始的民间宗教活动,是土族富有敬畏和崇拜意识的世俗节日,展示了土族传统文化的积淀与传承。以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东沟乡姚马村的“勃”为例,对土族民间宗教的民俗功能进行探索和分析,进一步研究土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与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研究吐谷浑文化对了解丝绸南路、青海历史等具有重要的价值。都兰曾是吐谷浑活动的中心地带,现存热水血渭古墓是吐谷浑的重要文化遗存;吐谷浑治下的霍尔人为当今土族的重要族源;与吐谷浑相关的白兰地望当在今都兰一带,与汉代的"白狼"和元代的"白兰王"无关。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土族的起源、发展、形成与延续为背景,探讨在历史时空变幻中,土族的历史记忆和族群认同经历了怎样的传递和调整过程,以及当前土族精英分子如何利用部分历史记忆和学术资源影响土族民众,土族民众如何利用历史记忆资源获取各种利益,从而为土族族群自我认同的历史变迁及现存的学术争论提供较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从同仁土族“於菟”看民俗仪式的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仪式具有特有的象征寓意,因而当仪式被理解为某种社会需求的外在手段时,就会将社会群体或个人的心理诉求直接地或间接地表达出来。文章对土族"於菟"系列民俗仪式的社会功能进行分析,认为民俗对个体社会化具有较强的模塑意义,在强化社会整合与文化认同,阐释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关系及其协调等方面,彰显出其存在和延续的理由。  相似文献   

9.
土族山神崇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族是我国少数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有着自己独特的信仰文化,山神崇拜在土族的宗教信仰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本文对土族山神崇拜的祭祀活动、源流和特点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试析土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起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和探讨土族传统体育文化,首先要了解土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起源。土族传统体育文化源于生产生活、军事战争、生活娱乐、宗教信仰,并与生产力发展密切相关。正是这诸多扎实的文化源头,积淀了土族体育文化的深厚底蕴,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颇富吸引力的独特的土族传统体育活动。  相似文献   

11.
热贡“六月会”的宗教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贡“六月会”是青海同仁地区藏族、土族及部分汉族群众普遍参与的宗教性民间节日 ,关于其文化内涵 ,人们各抒己见 ,说法不一。文章运用宗教学理论就热贡“六月会”中的民间信仰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2.
主要通过问卷形式对忻州市新农村体育活动的现状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发现:忻州市新农村民俗体育的参与人群以50岁以上的男性为主;民俗体育活动主要在春节和元宵节期间以舞龙、舞狮、扭秧歌、踩高跷形式开展,忻、定、原三地在庙会上举行挠羊赛。活动的场地主要是街头巷尾,文体活动广场较少。组织管理是以政府部门与村委会为主,活动经费主要来源是政府拨款和村委会出资两种形式。同时根据忻州市新农村民俗体育活动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建议,为进一步促进忻州市新农村的体育发展提供参考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土族有着复杂的历史形成过程,现聚居区又处在藏文化圈与汉文化圈的结合地带,这就使土族文化在构建过程中不断进行整合,形成一种包含多种文化因素的富有特色的文化体系。本文拟从土族的宗教信仰文化来透析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14.
青海同仁地区的土族和藏族村庄在每年农历六月份都举办规模盛大的集体性祭祀活动“六月会”。在具体的举办过程中,大多数村落都存在全村同祭神灵和邻近几村合祭神灵的形式。本文从共时性的视角,依据杜尔干和拉德克利夫一布朗的宗教人类学理论对“六月会”仪式的社会整合功能展开分析,提出“六月会”祭祀圈的概念,并在村落和村际两个层面上,揭示了其对社区共同体的整体团结和内部结构的巩固、维系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民间舞蹈的视域对土族纳顿舞蹈文化进行了探讨,认为“纳顿”舞蹈不仅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程式性,而且与信仰互相借助得到发展和传承,是土族社会伦理和民族心理的直接表达形式,是族群认同的纽带,表演具有明确的功利目的。  相似文献   

16.
李土司宗族作为明清以来受汉文化影响颇深的土族土司世家大族,其社会行为中体现出极其浓厚的宗法思想。考查《西夏李氏世谱》等关于李氏宗族墓、祠堂祭祀方面的记载,其中贯穿了封建宗法文化最基本的孝道思想。然而,作为与一般百姓家族不同的世家大族,其丧葬与祭祀又呈现出自己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7.
花朝节在苏州历史悠久,苏州花朝节在时间、场所、习俗等方面的"规范"约在唐宋年间基本定型,并逐渐成熟于明清时期,这些细节设置都受到苏州传统文化的浸润和影响。苏州地区特有的花文化在自然以及人文的背景下亦为花朝节作为一种民间仪式提供了可考的范式参照。由此,苏州花朝节文化体系的重建可以从5个方面给予考虑:重建花神庙,保护地方物质文化遗产;恢复花朝节,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恢复节俗活动,为古城旅游业增添新意;打造育花基地,研制花茶等系列花产品;鼓励花俗研究,弘扬生态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8.
土族婚礼歌展示了土族独特的婚礼习俗,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风情,且内容广泛,结构明快,音乐悠扬,特色鲜明,是中华民族民族音乐文化宝库中的一宗珍贵财富。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选择“中国丝绸之路吐鲁番葡萄节”作为研究对象,依据节庆与媒体报道的密切关系,运用媒体影响力指数模型分析了吐鲁番葡萄节媒体影响力与媒体报道的关系。认为,吐鲁番葡萄节作为一个全国性的节庆活动,对媒体的影响力却不尽人意,除了本省区和北京、广东外,它对其他省区的媒体影响力明显弱小。这很不利于吐鲁番旅游品牌的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20.
明清家族共同体组织民俗论纲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明清时期是家族共同体组织成熟时期,丁口、家谱、祠堂、族产、家训族规等家族共同体的民俗要素与组织结构齐备,家族成员依照共同扶持的原则参与民俗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