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河湟"地区是中国西北多元民族文化共生的典型区域。"以水为据"梳理该地区少数民族聚落的分布特征,为该地区民族地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河湟地区多元文化反映了西北民族文化分布格局,少数民族人口的时空变迁,少数民族文化与自然环境间的调试关系等,对于研究民族文化地理空间具有重要价值。河湟地区是整个西北民族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整个汉藏边界民族文化研究具有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2.
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现代化是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的内动力,文化的导向决定现代化的基本模式,在当前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文化现代化才能真正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的科学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现代化是少数民族地区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变的历史过程。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现代化必须辨证处理好以下关系: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的关系;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全球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西北民族地区文化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使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都不再可能闭关自守,自然地理环境相对封闭的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亦不例外。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一个经济增长与文化传承相结合的综合发展体系,因此,保护和改善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和利用文化资源优势,是推动西北民族地区经济健康、良性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云南是一个民族文化资源十分丰富而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已开始了社会、文化转型,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与此同时,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也受到了巨大中击.实现社会,经济的现代化,是每个民族兴旺发达之路.没有现代化、就意味着贫穷与落后.但是,一旦丧失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就意味着该民族文化的消亡.如何帮助这些少数民族稳定地进行社会、文化转型,促进经济发展,又要在转型期注意保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建设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大省,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地区现代化的厚重底蕴;民族传统文化向现代化的转型,是民族文化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关键在文化主体的塑造,即民族群众现代化理念的唤起和民族文化自觉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西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是从民族共同体的角度对政治文化进行划分和界定而形成的一个特定范畴,指的是民族共同体成员中普遍存在的对政治的主观取向。为了尽快使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生长、发育、成熟,并在人们的政治思维和政治行为中占据主导地位,把握机遇和迎接挑战这是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解决西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建设问题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也是保障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和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手段,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少数民族地区政治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建设是新时期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然而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使得少数民族地区政治文化在政治心理、政治思想和政治意识形态上存在诸多问题。为此,必须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政治价值观、平等民族观、政治参与、大众传媒、法制建设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等政治社会化手段来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8.
西北民族地区传统体育文化对促进区域社会进步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文献资料调研、田野实证等方法 ,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传统体育进行了现状调查。结果表明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在其区域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过程中 ,却因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文化资源 ,对增进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政治统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是民族复兴的最终表征。研究旨在弘扬西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民族文化积极的影响 ,体现西部大开发兴边康体富民行动中民族体育人文精神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9.
民族文化生态意识及其经济模式的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部地区大多是少数民族地区,各少数民族都有着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部分。西部开发过程中的现代化进程必然会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产生巨大冲击,但决不能以牺牲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发展,而是要找到二者的最佳结合点,实现双赢效应。西部大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也应包括民族文化生态的保护。强调要树立民族文化生态的"环保意识",提出"文化生态经济"概念,大力发展"文化生态经济",把它作为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0.
廖杨博士的著作《中国西北古代少数民族宗法文化研究》,2005年8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本书是廖杨同志于1999—2002年在兰州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所完成的同名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不断修改补充完成的。全书36万字,分绪论、宗法文化的起源与实质、夏商周的宗法文化及其向西北民族地区的传布、西北古代少数民族宗法文化起源的主要特征、民族血缘组织与初期国家行政及军事组织“三位一体”的宗法统治、西北民族地区土司土官制度下的宗法表现形态、西北少数民族人生礼俗中的宗法文化形态和结论等部分组成。从本书的内容看,侧重在分类概…  相似文献   

11.
社会转型期少数民族文化利益保障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化利益是少数民族的根本利益之一.保障民族文化利益,关系少数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在社会转型期,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少数民族在接受现代教育,享受现代文化成果等方面还处于落后状态.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嬗变,既要持宽容的态度,又要加强保护.国家要加大对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投入,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现代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切实保障少数民族的文化利益.  相似文献   

12.
和谐的文化是不同民族多元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在新疆这个多元民族文化并存的少数民族地区,协调好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与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是构建新疆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历史上中原与西北部少数民族之间的茶马交易形式,“茶马互市”促进了内地和西部地区经济上的交往和繁荣,密切了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和融合。明清以后,安化黑茶因其独特的湖湘物产文化品质,成为内地与西北少数民族进行茶马交易的主要茶类,有利于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和民族融合。中国茶道的终极目标就是要通过以“和”为精神指引的茶事活动,创造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境界,从而促进中华民族的融合。  相似文献   

14.
法治文化认同是指人们对法治这种文化形态的尊重、认可、接受和内化。边疆少数民族法治文化认同,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内容,对强化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具有重要意义。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复杂社会环境,以及阻碍法治文化认同的传统文化惯性、文化空间挤压、现实利益驱动等因素,使得云南边疆少数民族法治文化认同呈现出法律供给不足、经济发展滞后、法治观念淡薄、法治建设不力等现实问题。因此,着力于完善边疆治理的法律体系、边疆民族特色的普法宣传、保证公正司法与严格执法、发挥法治文化的作用机理,以此促进边疆少数民族法治文化认同普遍而深入的生成,是边疆治理现代化中的一项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5.
历史上各民族在适应自然环境的过程中产生了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了生物多样性,维护了生态平衡,促进了各民族自身的发展。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民族传统文化受到威胁。本文阐述了民族传统文化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揭示了民族传统文化发生变化的原因及这种变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产生的影响,提出了民族传统文化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及民族传统文化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发挥作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民族教育的发展须加大立法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民族教育有了很大发展,但民族教育与内地特别是东部沿海相比,差距仍很大。本文通过分析研究我国民族教育发展及民族教育立法现状认为,民族地区环境恶劣、办学艰难、经费短缺、民族教育性质特殊、尤其是民族教育立法体系不健全等是民族教育不能与全国教育均衡发展的因素。提出保障和实现少数民族公平受教育的权利,需借鉴外国立法,加强民族教育立法,健全民族教育与全国教育均衡发展的法律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7.
甘肃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农牧民人口比重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增加农牧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手段。少数民族群众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宗教意识和传统观念浓厚,生计方式变迁导致的文化适应困难是制约甘肃民族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观因素;甘肃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单一,城市化、市场化程度较低,劳务输出机制不健全等是制约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客观因素。高度重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民族地区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推进民族地区市场化、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强劳动技能培训,健全劳动力转移相关配套制度是有效解决甘肃民族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该文采取实地考察、访谈、文献资料收集分析的方法,以云南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彝族及云南的土著民族佤族和德昂族为研究对象,主要从民族独特的传统文化习俗,各民族对森林的依赖、利用与保护,继承、发扬、变革传统文化习俗等3个方面,对其与森林资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彝族、佤族、德昂族的传统文化习俗对森林资源具有多方面影响;②某些传统文化习俗在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建议今后探讨山区少数民族对森林资源的影响时,应正确处理现代文明与传统习俗的关系,并关注社会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三江并流"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是滇西北"三江并流"地区诞生的一对孪生兄弟,它们有着割不断的联系。各少数民族在长期艰苦的探索中,不断深化对这一联系的认识。他们不仅在生产活动中以大自然提供的物质为工具,创造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并同时保护大自然,而且在生活中把大自然视为朋友,以淳厚的友情珍爱大自然。发展到精神世界里,他们把大自然尊为心中的神灵,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精神文化。在历史上,各民族在适应自然环境的历程中产生的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了生物多样性,维护了生态平衡,促进了各民族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