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前苏联的兴衰已经成为历史,前苏联的梦也已经落下帷幕。今天,在中国崛起话语中的"中国梦"承载了我们这一代人对于未来中国的期望,一如当时雄心勃勃的前苏联。然而,中国现实社会中的信任危机却为中国梦的实现笼上一层阴影。如何重构公民对于社会和政治的信任成为实现中国梦的一个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
中国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在政治结构方面出现了严重的挫折。那就是,当中国有机会启动现代化时,面对的是一个反现代性的超稳定的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体制,而当中国最终被纳入现代化潮流中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治权威予以保证时,中央集权的政治结构却发生了严重危机,丧失了领导中国进行现代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近世中国和欧洲都经历了政教结构的解体,但是在新结构的生成路径上,两者的走向却大相径庭。欧洲在宗教改革造成"教"的分裂后,各国官僚借助民主话语重塑自身正当性,生成了一种新的共同体权力。政教体制虽然被放弃,但基督教仍可大体维系民间秩序,两种权力模式之间基本相安无事。中国晚清士人以个人本位的欧式民主为基准,将政教相联、治道分离的本土政治秩序视为专制。但在反专制的进程中,传统治道分离的思想体系被改造成政教合一的新结构,政治话语从"反专制"转向"开明专制"继而又转向"反专制",政治实践中政府却得以借助民主和科学话语进行正当性的自我生产,并不断面向民间扩权。话语和实践的多重裂变、调适和重构,塑造了中国近世历史的一个基本悖论,即反专制话语始终占主流的近世中国却生成了一个更集权的政府。  相似文献   

4.
"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如何走向世界"是一个颇具雄心却需审查的命题。这一命题特指在"中国"国家范围内的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如何走向"世界",其隐含的意思是中国的相关研究是置身"世"外的。其实,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处在"世界"之中。不过,相关研究获得的世界承认非常有限,与"世界"有隔绝之感。只要以"一个学术圈、一个价值世界、一个思想市场、一个评价标准、一个实践指向"为标准,便可以衡量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是否成功走出自闭、置身世界。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新感觉派是一种现代主义小说流派,新感觉派追求文学的现代性与自由书写。这本应是一个去却了政治意味的文学流派,但它的发生、发展、壮大,直至最后消亡,却与政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可以说,它是政治与文学相互纠缠的活标本。  相似文献   

6.
这是一篇基于一个个案研究而企图探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村政治的变迁的论文.通过个案,要讨论的是这样一些问题:从20世纪70年代末实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村庄政治尤其是村庄权力结构及运作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到底意味着什么?由此,在某种程度上揭示出中国农村的政治运行逻辑.基本的发现是:七一村(个案村)的权力结构存在一个核心权力层,但已经出现多样性的格局,是一个多样性的一元结构,有变的一面,也有不变的一面;通过研究发现七一村的村庄政治属于发展型的权威主义,并且有着"父爱主义"的色彩;无论从规章制度文本、会议制度还是决策机制,七一村权力运作的规范性程度有了很大的提升,形成了"能人政治"、精英治理.这将是中国经济相对发达村庄的一个长期的模式.七一村虽然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庄,但20世纪中国的大变迁却使小小的村庄伴随着我们这个国家经历了此前未曾经历的变化.通过七一村的个案研究可为中国农村内部秩序重建提供学理的根据与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四千年的政治实践中,其实有很多看似平淡、实则深奥的智慧与哲理.但一百年来,知识分子的眼球却始终绕着西方转.理论塞满了脑袋,常识却诿置泥土.主义一个接一个捡来,问题却一个一个丢弃,最后弄得"错认它乡是故乡",中国的河枯鱼烂也就为时不远了.这就是民主在中国的命运.  相似文献   

8.
"政治成熟"与中国的政治成熟之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唐桦 《东南学术》2004,(6):94-99
把韦伯一个世纪前对自己的祖国从一个长期积弱的经济落后国家迅速崛起为一个欧洲经济大国的深深忧虑移植到当下中国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近来日益涌现的政治民族主义者也彰显了中国知识界开始具有初步的"政治成熟"意识.然而"政治成熟"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课题在中国学界还未成熟甚至仅只是一个空白点.本文就尝试重释"政治成熟"这个对现实极有助益的概念,对其进行中国语境下的分析,亦试图用这样一种视角来重新疏理中国的政治现状及政治改革,最后在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去寻找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成熟"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9.
政治合法性是政治学的基本问题 ,又是一个多面多层的事域 ,学界对此问题讨论有余 ,理解却不足 ,现实中国的政治合法性问题自有其特定维度之所在 ,要准确把握这个问题 ,必须实现理论的本土化、视角的深向化、问题的历史化。  相似文献   

10.
“少年中国学会”的演进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年中国学会"是"五四"时期的一个社团,它试图凝聚起国内各学会、社团的精英分子、试图寻找出一条改造中国的独特道路、试图形成一种学社体制和学术传统,然而,在多灾多难的中国现代史进程中,这些美好的愿望都完全落空.它原本欲远离政治活动,但后来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青年党却都是由它衍生出来的,因此,"少年中国学会"一直是政治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  相似文献   

11.
中国政治发展60年: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调整和完善,中国政治经历了一个政治结构合理化、政治关系协调化、政治体制完善化、政治民主制度化、政治规则法制化的发展变革过程.从总体上看,新中国60年的政治发展历程是一个连续性和阶段性、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积极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政治文明程度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2.
潘端阳 《理论界》2010,(5):22-23
中国的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曾深深地卷入近现代中国政治生活当中,开启并引导了中国革命。问题是在革命后中国知识分子如何处理好与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建国几十年来,中国知识分子与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几经反复,变动不居。改革开放以后,知识分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与政治权力的关系如何?在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应如何做才算是真正的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13.
行政审判作为宪政的根基,任何一个迈向宪政国家的改革都无法绕开.晚清的立宪改革无疑为行政审判在中国的落地生根提供了政治可能性.尽管清政府的政治改革未能如愿,但其中的行政裁判院与行政裁判院草案却开启了行政审判制度的中国之门.行政审判作为清政府政治改革的内容之一,其中的曲折见证了行政审判与政治改革互为彼此、相伴相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在近代中国社会演变过程中,国民党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历史主角.在相当程度上,"中华民国"的历史主体就是国民党史.几十年来,学界关于国民党史的研究可谓著述颇多.然细析之,对于该党政治组织及其结构机理之研究却始终是一个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15.
网民在发展,但网民的思想政治工作却没有同步跟进。切实重视并加强网民的思想政治工作,成为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新的焦点问题。一、蓬勃发展的特殊重要的群体1.规模扩大化。随着人们对互联网作用的认同,越来越多的人正在跻身网民队伍。1994年中国网民仅2000人左右,1998年6月达到117万人,截止2001年达到了3370万人。以上统计数字表明,网民人数持续快速增长,网民群体规模不断扩大,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2.分布广泛化。不包括军人、学生和无业人员,据2002年1月发布的《中国Internet发展状况统…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政治冷漠现象成因探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政治冷漠现象是与现代政治潮流不相适应的一个顽症。在当代中国 ,从总体上看 ,政治冷漠现象在不同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冷漠现象极不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已成为当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严重障碍。本文从政治制度、经济状况、历史文化、团体组织等四个方面对当代中国政治冷漠现象的成因从根源上作了比较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中国政治传统与现代公民政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陈红太 《文史哲》2004,(1):147-153
中国传统政治、当代中国政治、现代西方政治在哲学基础、制度规范、权力结构、社会基础、政治过程等方面,都体现出不同的形态与特性。其中,当代中国政治与中国传统政治有某种内在的关联性,而当代中国政治与现代西方政治却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个性特征。创建中国的现代公民政治不可能照搬现代西方的政治模式。正确地总结中国传统和当代的政治发展的成功经验,参鉴现代西方政治模式的内在规律和合理性,创建本土化的政治发展模式,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发展之路,当是最明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政治转型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比较政治学中兴起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自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逐渐从全能主义政治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行转型,这是一个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国政治转型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值得人们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9.
国家公务人员尤其是政要宣誓效忠宪法是西方民主政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美国颇为推崇的孙中山一生致力于在中国建立民主制度,他在反清革命及民国时期一直有意识地将宣誓制度移植到中国,并开中国政治宣誓之先河。由于孙中山示范作用,南京国民政府在30年代初颁布了《宣誓条例》,1946年的“制宪国大”通过的《中华民国宪法》对政治宣誓又了作明确的规定。  相似文献   

20.
柴义江 《理论界》2006,(5):121-122
提起思想政治教育,通常我们以为只有中国才有,事实上,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有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只是名称不同而已。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典型的“有实无名”,虽然无名,但效果却很显著,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