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章岳云 《探求》2007,(1):4-6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我们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从而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2.
孟蕴华 《社科纵横》2008,23(9):145-146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高校青年是否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高校要通过加强师德建设、课堂建设、阵地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路径帮助青年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3.
2006年10月8日至11日,在北京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科学命题和政治课题,再次向世人展现了我们党思想上精神上的旗帜.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面对意识形态领域日益复杂多元的趋势和特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以引领社会意识形态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命题。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伶俐 《探求》2007,(2):11-15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同性质文化的相互激荡与冲突,新旧体制、观念的矛盾,改革所带来的人们利益关系的调整等社会现实带来了大量的不和谐现象。维护社会的和谐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因此,我们要在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内涵的基础上,清楚地认识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建设和谐文化的辩证关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构建和谐文化中的导向功能、整合功能和稳定功能。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完整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把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的执政能力之一,将和谐社会建设放到了突出位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十一五”时期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方针和部署,将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十一五”时期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高度重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意义重大。为了推动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社会的理论研究,本刊编辑部近日组织了一组专家笔谈,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7.
组织团结与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完整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把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的执政能力之一,将和谐社会建设放到了突出位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十一五”时期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方针和部署,将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十一五”时期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高度重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意义重大。为了推动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社会的理论研究,本刊编辑部近日组织了一组专家笔谈,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解决和说明几个理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完整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把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的执政能力之一,将和谐社会建设放到了突出位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十一五”时期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方针和部署,将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十一五”时期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高度重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意义重大。为了推动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社会的理论研究,本刊编辑部近日组织了一组专家笔谈,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完整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把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的执政能力之一,将和谐社会建设放到了突出位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十一五”时期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方针和部署,将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十一五”时期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高度重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意义重大。为了推动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社会的理论研究,本刊编辑部近日组织了一组专家笔谈,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完整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把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的执政能力之一,将和谐社会建设放到了突出位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十一五”时期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方针和部署,将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十一五”时期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高度重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意义重大。为了推动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社会的理论研究,本刊编辑部近日组织了一组专家笔谈,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完整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把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的执政能力之一,将和谐社会建设放到了突出位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十一五”时期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方针和部署,将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十一五”时期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高度重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意义重大。为了推动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社会的理论研究,本刊编辑部近日组织了一组专家笔谈,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完整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把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的执政能力之一,将和谐社会建设放到了突出位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十一五”时期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方针和部署,将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十一五”时期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高度重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意义重大。为了推动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社会的理论研究,本刊编辑部近日组织了一组专家笔谈,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3.
陶维梅 《学术交流》2007,(11):42-45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透视和谐文化的概念内涵、表现形式和形成机理,蕴涵着制度与诚信、理想与信仰、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伦理底蕴。建设和谐文化,道德建设所具有的社会意识形态性、特殊规范性和主体实践性为之提供了充分保证。鉴于此,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作用,将道德理想内化为公民的实践精神,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从而,使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的道德基础和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14.
李萍 《探求》2012,(Z1)
2011年1月,汪洋同志在中共广东省委十届八次全会上首次提出建设幸福广东命题,并指出幸福广东的建设不仅要有物质基础的保证,更需要政治的稳定、社会的和谐、共同的价值追求.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表明我们党不仅关注物质文明建设,更加关注文化建设,关注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升华,是对中外政治价值的发展,其意义极其重大和深远.  相似文献   

15.
张涛 《社科纵横》2007,22(8):26-28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党的领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全局;以人为本,发展民主政治;培育和谐文化,调动全党全民的力量,共同实现这一伟大目标。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价值导向、智力支撑和精神依托。社会思潮是一定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引领社会思潮的先进性性质,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其他社会思潮的冲突与整合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体系以及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个体在价值观上的矛盾、混乱与冲突,是影响个体心理和谐和社会稳定的最根本原因。本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理论基础,探讨在和谐社会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的无限关怀,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进而维护心理和谐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并提出如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力地促进公民心理和谐。  相似文献   

18.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定春 《社科纵横》2006,21(1):23-24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转型期中国社会发展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的新要求。早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就提出并多次使用“和谐”一词,强调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使“社会更加和谐”。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并把它作为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再一次强调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要求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并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当前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9.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做出了科学解答,为大学校园先进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为大学生三观教育提供了范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理论基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目标指引,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动力,以社会主义荣辱观营造道德氛围。  相似文献   

20.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推进其大众化,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重大理论创新和战略任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对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升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具有重大意义。针对当前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大众化中遇到的问题,要从多个角度采取多种措施去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