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宋献策是李自成农民军的重要领导成员之一。谈迁《国榷》卷100、彭孙贻《流寇志》卷9等都载:崇祯十七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建国大顺时,以宋献策为军师。《国榷》卷102记崇祯十七年七月事又云:“是月,李自成大封贼党,开国大军师宋献策□□侯。”(中华书局标点本,页6134) 关于宋献策的下落,清初几种专门记述明末农民起义的史书里,没有明确记载。在近人的有关撰著里,目前流行的一种说法,说他是被清军俘虏后不屈遇害的。  相似文献   

2.
史籍中的纷歧记载与当前的不同看法 关于李自成农民军于崇祯十三年(一六四○)何月突入河南的问题,在清代有关的诸史籍中,往往根据传闻或推测从事,因而记述纷纭,莫衷一是。 一说李自成军于崇祯十三年九月间进入河南。此说在清代官私诸史册中最为盛行。顺治十五年刊印的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中记载:“十二年(按当为十三年)九月,  相似文献   

3.
崇祯十三年李自成农民军在河南究竟攻克了哪些县城?有的说攻克了宜阳、永宁(今河南洛宁)、偃师等地;有的说攻克了河南西部宜阳、永宁、新安、渑池、偃师、嵩县、登封等十多座县城。 第一种说法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明史·李自成传》:“(李自成)遂自南阳出,攻宜阳,杀知县唐启泰。攻永宁,杀知县武大烈,戕万安王采(钅軽)。攻偃师,知县徐  相似文献   

4.
李自成农民军何时占领河南全省?现在中小学通用教材历史编写组编写的《初中中国历史第二册教学参考书》所附录的《明末农民战争大事年表》中说:崇祯十五年十二月,“李自成起义军占领襄阳。河南全省及湖北大部地区归农民军控制”。 (第119页)。此种说法,还见于解放后以及近几年来的一些论著之中。  相似文献   

5.
崇祯十七年即公元1644年,这一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皇帝上吊自杀;满洲人步步为营,逼近山海关;张献忠占据四川,大肆屠杀士绅百姓。这一年是农历甲申年,史书习惯称之为甲申之变,在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中,这样描述这个值得纪念的年份:"规模宏大而经历长久的  相似文献   

6.
据清初吴伟业所著《绥寇纪略》和《明史》等书记载:李自成死于通城九宫山。三百多年来,史学界虽有一些不同的争议,但这种说法一直占有主导地位。一九五五年,通城县人民政府根据政务院和省政府的指示,在离县城二华里的九宫山北原李自成墓址上重修了李自成之墓。郭沫若同志和王任重同志亲自为墓碑题了词。墓成后,有位通山县的同志向《历史教学》编辑部提出了质疑。该刊在请专家作问题解答时,认为李自成死于通山九宫山。次年,郭老发了一个声明,宣布注销他的题词。一九六四年,《历史研究》又发表了专文,进一步论证李自成死于通山九宫山。从此,李自成死于通山说占了上风,而通城说便“埋名隐姓”了。  相似文献   

7.
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人物,仅一、二卷中有名有姓的,就有二百人.主要人物,大都血肉丰满,个性鲜明.农民英雄形象,象李自成、张献忠、刘宗敏、高夫人等,写得绘声绘色,光采照人.地主阶级代表人物,象崇祯、杨嗣昌、卢象升等,也写得生龙活现,栩栩传神.在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中,尤以崇祯的艺术形象最引人注目.崇祯皇帝是一个极重要的反面人物.在同农民革命力量的斗争中,在同关外清朝的  相似文献   

8.
1644年李自成推翻崇祯明王朝,建立大顺国,年号永昌。同年四月,满清和硕睿亲王多尔衮联合明总兵吴三桂击败李自成。顺治三年,李自成在湖北九宫山神秘失踪。通过文献分析,李自成九宫山兵败后逃逸,继而禅隐至古辰州府治平乡天罗山,继续反清复国的斗争。多次实地考察,结果表明:天罗山寺院系大顺国最后的指挥中心,戚六六和尚极有可能系大顺皇帝李自成,周边的山溪、峡谷和溶洞建立了大顺国的关隘哨卡,其携来的宝藏可能匿藏在附近溶洞。至于天罗山与其古城堡、庄园、溶洞、关卡隘口的关系及宝藏的最后下落,尚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9.
关于明末张献忠农民军入川作战次数问题,不少明清史专著和解放后历年使用的中学历史课本都说是两次入川作战。一次是崇祯十三年(1640);另一次则是崇祯十七年(1644)。 现将说张献忠农民军两次入川作战的有关著作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官渡之战,据《三国志·袁绍传》记载,袁绍率“精卒十万,骑万匹”南下攻曹,而曹操投入此役的兵力则“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兵力对比约为十比一。因此,官渡之战被誉为是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官渡之战时,袁绍拥有冀、青、幽、并四州之地,众数十万,曹操则仅得兗、豫三州,况且后方又不稳定,总的力量对比,曹方处于劣势,无庸置疑。曹操说得十分明白:“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而诸葛亮也说:“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将寡。”不过就官渡战役而论,《三国志》记载曹操兵力如此少,恐有失实之处,且与有关记载亦有矛盾。对此,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时曾经指出:“记述者欲以少见奇,非其实录也。”根据有关记载分析,我以为袁曹双方兵力对比并不十分悬殊,其根据是:  相似文献   

11.
《历史教学》1981年第6期刊登李光壁遗作《明末农民战争由防卫转入进攻的一次军事会议——永宁大会》。该文称:永宁会议召开的地点在河南永宁(今河南洛宁县);时间在崇祯十四年五月;出席会议的农民军领袖除李自成、张献忠外,还有老回回、革  相似文献   

12.
明末农民大起义中,李自成起义军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 李自成自潼关原之战失败后,被困于商雒山、鱼腹山,休养生息,积蓄力量,总结革命经验,1640年(崇祯十三年)从巴西突围,第二年进入河南时提出了这个口号。这个口号一提出便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执香迎导,远近若狂”。农民起义军声威大  相似文献   

13.
崇祯十七年(公元一六四四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领几十万大顺军攻克北京,推翻了腐朽反动的朱明王朝,明末农民战争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然而大顺军占领北京仅有四十天就被迫撤出,又由山西退居陕西,第二年又退到湖北,起义军力量遭到削弱,李自成也因地主武装的猝击而死亡。  相似文献   

14.
明末农民起义军的重要将领李岩,崇祯十七年被李自成冤杀。关于李岩的籍贯,史学界众说纷纭。以近期发现的河南省博爱县唐村清康熙五十五年由李元善所修的《李氏家谱》为依据论证,李岩的籍贯应为河南省博爱县唐村。  相似文献   

15.
这是1961年姚雪垠《题<李自成>第一卷原校》组诗中的第一首。作者在该诗的附注中说:“不仅《李自成》第一卷的草稿是在痛哭中写出来的,而且以后我经常为自己创造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激动得热泪横流,泣不成声。”这首诗记载了作者在《李自成》创作过程中的艰难起步,抒发了他强烈的创作激情,也表明了他艺术上的宏大抱负。 “志不立,则如无舵之舟,无勒之马。”(王守仁语)“走你的路,让人们去  相似文献   

16.
湖南临武蓝山矿夫起义是明朝末年长江以南规模最大的一次起义,历时三年,“攻城掠邑,岁无虚日”,沉重地打击了地主阶级和明王朝的封建统治,在矿工斗争史上占有一定地位。由于资料缺乏且零散,此次起义的历史至今尚无专篇论述。本文对此作些探讨。一、起事时间.明朝末年临蓝矿夫起义的直接原因是由于饥荒和受李自成张献忠领导农民起义的强大影响。关于爆发的时间,王可宪在《临蓝坑徒三犯宜章纪略》中说,“崇祯八年乙亥临武蓝山饥,坑徒起畔”,又说“自乙亥至戊寅乱凡四年始平”,明确认为起义是崇祯八年开始的。桂阳、蓝山等州县方志都沿袭此说。(同治)《桂阳直隶州志》卷三《事纪》载:“八年临武沙贼刘新宇倡乱,结连莽山九峰峒瑶,聚党万余,出郴攻郴州城。沙贼即矿  相似文献   

17.
徐霞客于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至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进行“万里遐征”西南之游,从其故乡今江苏江阴出发,历经今浙江、江西、湖南、广西、贵州等省,到达云南,在云南考察旅行历时达一年半之久。云南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也是最辉煌的旅行中耗时最多、记载最丰富、成就最大的地方。当时明王朝“内忧外患”,风雨飘摇,已经进入“弥留”之期,而霞客却不畏艰险,克服困难,坚持旅游考察,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记录。正如有人所说:“那时北边东有满清,西有李自成,京都危在旦夕,他在那边却不受影响,游记记得很细密,文笔亦好。”[1]昆明地区当时为云南…  相似文献   

18.
弘光政权是明崇祯朝被李自成农民军推翻之后第一个南明朝廷,它与清朝和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并存,最终为清朝所灭。为什么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都胜于对手以及据长江之险的南明弘光政权在短短的一年就灭亡了,而清朝为何战胜了比自己强大的对手?经过对双方的用人政策、吏治和惩贪政策、赋税政策以及治军措施,进行比较分析,不难看出,弘光政权的政策具有腐朽性,清朝的政策具有进步性。  相似文献   

19.
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明朝的儒士采取拒绝排斥的态度.崇祯十三年底攻入河南后,虽然开始吸收少量知识分子参加,但仍缺乏一个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而李自成用为参谋顾问的,又都是些下层的知识分子.这些人不仅缺乏带兵打仗、从政治国的经验,而且视野也较狭窄,缺乏准确把握全国形势及其走向的能力,他们帮助李自成制订的政策每每出现重大的偏差与失误.这就为日后的败亡埋下了祸根.  相似文献   

20.
青海民院《学报》一九八○年第二期载马明达《贺锦死地辨》一文,谓“贺锦确实于顺治元年元月间,在青海碾伯为当地世袭土司祁廷谏、祁兴周等人所杀”。 按贺锦于明崇祯十七年(公元一六四四)二月围攻西宁的战役中战殁。马文考定贺锦确死于青海,纠正了历史上一些贺锦并未死于攻西宁之役传说的错误,但说他死于碾伯,则仍欠正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