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济增长的要素投入效应及其区域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基于1997~2007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从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研究要素投入效应及其区域差异.结果表明:静态条件下物质资本以及人力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大,技术进步影响不显著;动态条件下市场成熟度、人文、制度等无法量化的因素对当期经济增长作用较大,从长期看能提高要素投入产出水平,资本弹性下降,技术进步影响更为显著,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本投入的说法并不能成立.从区域差异来看,不同要素投入对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效应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2.
文章采用中国东、中、西部1996~2008年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协整理论和模型首次分析了制度差异对中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研究发现,东、中、西部地区制度差异变量与区域经济增长变量之间都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全国和区域的制度差异对社会经济发展差异有一定的影响;在不同的区域条件约束下,全国和区域的人均GDP和开放存在相互因果关系.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建立可持续均衡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对中国经济长远发展相当重要.  相似文献   

3.
经济增长与最优财政支出规模研究   总被引:49,自引:0,他引:4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引言在长期经济增长理论中 ,以索洛 旺斯为代表的外生增长理论认为 ,由于资本边际产品递减的作用 ,经济不会产生持续增长 ,经济会沿着鞍点路径达到稳态 ,稳态的经济增长只取决于外生不变的技术进步 ,财政政策在稳态对经济增长不起作用 ,只具有水平效应 ,政府只能在动态转移过程中起作用[1 ] [2 ] 。八十年代以罗默 (P .Romer,1986 ,1987,1990 )、卢卡斯 (Lucas ,1985 )、巴罗 (RobertJ .Bar ro ,1990 ,1992 )等为代表[3] ,对新古典经济增长生产函数进行了修正 ,把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研究与开发等变量内生化 ,从而使生产函数至少是…  相似文献   

4.
孙蕾 《统计研究》2009,26(5):59-67
 本文以经典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切入点,同时考虑不同类型的教育体系(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可能对人力资本有效供给的影响,重点考察教育产出 结构、技术进步水平、产业结构变化、生产性资本和科技经费投入的资源配置情况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这两类人力资本供给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显著性差异,由于中国人力资本供给的相对过剩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不够,职业型人力资本供给的增长难以对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技术进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动作用增强了素质型人才的经济产出的影响力,普通高等教育的拓展对中国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能够产生积极影响,但由于影响力较弱,无法抵消劳动人力资本供给变化率的负向作用。因此从经济长期增长的角度出发,职业型人才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发展高等教育的同时,国家应该多投入一些资源用于职业教育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通过构建绿色经济增长核算模型,测算中国省区经济增长的源泉,并利用虚拟增长分布法和状态空间模型分析要素投入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构成对中国省际经济差距的影响。研究认为:绿色技术效率对中国省际经济差距影响最大,其次为资本深化和绿色技术进步的作用,而人力资本对中国省际经济差距的影响最小;围绕加快绿色技术进步和提升绿色技术效率,提出改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以缩小中国省际经济差距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文章对我国2000~2006年行业收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造成行业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为人力资本水平、国有化程度和劳动生产率.进一步通过对1985~2007年行业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改革开放初期行业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而现阶段行业收入差距的扩大对经济的长期增长产生阻滞作用.误差修正模型的分析表明行业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长期稳定关系对短期的经济增长和收入差距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文章利用1978~200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通过DEA模型估计了估算了中国各省和三大区域1978~2007年的TFP水平和Malmquist指数并对其进行了分解,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区域TFP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区域效率差异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文章认为要想缩小中国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差异,可行的办法就是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效率差异所产生的损失,建立更有效的经济制度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突破路径依赖和锁定效应,建立以中期以制造业为核心并重心逐渐向服务业转移的长期经济发展体制,动态提高区域TFP以缩小区域之间TFP和经济差距,以达到共同发展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加快经济绿色发展转型已成为实现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和鲜明特色。在生态文明约束下基于强可持续理念中环境福利非减性的发展诉求,构建MEBM-Luenberger经济绿色发展转型的研究框架,引入偏向性技术进步视角,从总体增长、要素投入和生态全要素生产率(ETFP)增长等三个维度对中国八大区域经济绿色发展转型的动力差异进行识别,进而运用方差分解揭示其动力差异的结构来源,助推中国八大区域经济绿色发展转型。研究发现:2001—2018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11.26%,要素投入是其主要动因,呈现以“环境建设—物质资本—清洁能源—非清洁能源—人力资本”贡献度依次递减,但以中性技术进步驱动的ETFP增长的贡献率在不断提高。八大区域经济增速呈现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梯度递减趋势,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非清洁能源等要素投入是其主要动力,而ETFP增长的贡献率持续提高,且在黄河中游和西南地区较大,在西北和南部沿海地区较小。中国经济绿色发展转型动力差异的结构分解中,以环境建设为主的要素投入差异和以效率变动为主的ETFP增长差异是主要成因。沿海地区以环境建设要素投入差异为主,而内陆地区对E...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建立面板VAR模型探究了中国技术进步、经济增长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动态变化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当前中国经济增长对二氧化碳排放具有较长期的负向影响;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不显著.因此,为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一方面需要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另一方面还需加大科技教育的投入.  相似文献   

10.
经济增长属于经济发展的范畴,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社会经济进步首要的、必要的物质条件。区域经济发展有赖于该区经济长期稳定的增长,而经济增长受市场需求程度、资源供给水平及该区域经济结构诸因素的制约。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状况,即是区域历史、资源禀赋、技术和一国社会经济政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反过来又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重大影响。合理和优化的经济结构是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基本前提,它决定着区域整体经济运行质量、效益高低,并为区域经济协调、稳定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和发展后劲。从系…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地区差距也在不断扩大。许多学者认为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与民营经济发展差距密切相关。运用面板协整技术的实证研究结果也表明,无论东部,还是中西部地区,民营经济增长都是地区经济增长的长、短期原因。民营经济发展的差距,进一步强化了业已存在地区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地区差距产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建立省际面板数据模型,对影响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长期均衡中,技术因子对全国大多数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性,而能源要素只在中部地区表现出显著性;(2)短期波动中,能源消费对中西部地区的影响明显,技术因子主要体现在东部地区.因此在政策制定上要突显出区域的差异性,寻求区域要素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匹配.  相似文献   

13.
文章测算了我国28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和基于碳排放效率的绿色经济增长指数,并从技术进步角度分析和探究数字经济赋能绿色经济增长的机制,从相对差距的视角论证数字化程度较低的城市发展数字经济的驱动因素及后发优势。研究发现:(1)数字经济能够显著地促进绿色经济增长,是提升碳排放效率、助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2)数字经济能够通过促进技术进步赋能绿色经济增长;(3)数字经济在相对落后的城市存在后发优势,发展数字经济是缩小城市差距、实现区域协调的重要手段;(4)在数字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城市中存在隧道效应,该效应是相对落后城市发展数字经济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4.
技术进步促进浙江经济发展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发展一直以来备受人们关注.今天的浙江经济,GDP总量已经超过一万亿元,人均GDP接近3000美元.进入这么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浙江经济必须转变高投入、高消耗的传统的粗放增长方式,必须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综合效率高、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依托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的课题在浙江经济长期发展战略中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本文是利用柯布-道格拉施生产函数和索洛增长速度"余值"法,对浙江省改革开放以来技术进步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实证分析,以明确浙江经济长期增长的主要源泉,判定浙江经济增长的粗放程度,为浙江政府制定政策、调整产业结构和安排十一·五计划提供必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1987-2006年间省级面板数据而设定面板协整模型,以此揭示我国城市化水平、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研究发现在1987-2006年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明显的阶段波动性,且呈扩大的趋势;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城乡差距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面板协整关系,总体看来,城市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显著,城乡收入差距不利于经济增长,但这两种效应均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本文的结论说明,在加快城市化进程中做好户籍制度改革,在收入分配问题上因地制宜,有利于从根本上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改变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16.
技术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经济的发展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文章通过灰聚类模型选取同一技术水平的横截面数据,运用模型对横截面教据进行回归分析,测算,在此基础上,测算中国从1990~2006年28个省市的技术进步贡献率和技术进步率.文章通过研究发现:(1)中国各省市的技术进步贡献率还比较低,平均技术进步贡献率为20~50%;(2)技术发展速度不同,其中,东部和中部地区远远高于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平均技术进步率为0.07,中部为0.06,而西部则为0.04.(3)技术进步贡献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质,东部技术进步贡献相对较高,西部则较低,且悬殊较大,并有不断加大的趋势;(4)中国目前各地区的经济增长主要是资本积累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一、引言内生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最终源泉 ,而技术进步是由各种内生因素决定的 (Romer,1986 )。新贸易理论认为 ,国际贸易是促进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 (Grossman和Helpman ,1991)。Coe、Helpman和Hoffmaister(1997)分析了国际贸易促进技术进步的几个途径 :国际  相似文献   

18.
人力资本、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一个实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利用误差校正模型,估计出我国1952-1998年间的内生技术进步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人力资本(教育)对技术进步有显著的正的影响,且技术进步仅仅可以由人力资本(教育)得到解释,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有显著作用;贸易开放度、科研支出、通货膨胀率等变量对技术进步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劳动力、资本、技术和FDI等要素在中国各区域投入的长期不均衡,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出现了生产要素的多重集聚效应;国内投资的集聚正在从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技术进步、出口贸易和FDI依然集聚在东部地区,并没有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投资与技术进步的集聚产生了交互作用,并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浙江省教育经济效益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以浙江省为例,从地区的角度研究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均衡关系和因果关系. 研究方法和思路是:首先,对本文所用数据和实证方法进行简要介绍.然后,对浙江省和全国实际数据建模,用协整方法检验教育变量与经济变量的长期均衡关系,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分析其因果关系.再对模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和解释,以全国和区域两个视角考察教育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主要探讨教育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为地区教育和协调发展提供实证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