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典辨伪学"辑佚"的方法论"范式",本身即不无问题。孙志祖于此未察,转而将此法用之于《孔子家语》的辨伪,将先秦、两汉古书之间常见的"互见"现象认定为造作之迹,既昧于古书体例,也反映了经典辨伪学"范式"扩大化的弊病。先秦、两汉古书之间的"互见"乃古书之常例,故每每溢出辨伪学的惯常逻辑,这既昭示经典辨伪学的"限度"问题,也凸显目下古书体例及古书成书研究对于经典辨伪学方法论革新之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学术界对章氏辨伪学说论述不多,本文在此系统考察了章氏辨伪理论,从其关于伪书产生的内外因之论述,到重点探讨章氏关于伪书真伪问题的辨言,最后述及章氏提出以目录学知识来辨伪防伪的主张,从而得知古人“言公之旨”是章氏辨伪学说的宗旨和核心,而将目录学知识引入辨伪是其在辨伪实践中的创见,此两大贡献奠定了章氏在辨伪之学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处在明末清初的顾炎武通过对汉宋易学的检讨,提出了重卦不始于文王、卦爻外无别象、图书之学为道家易、复程朱易以存易等重要的观点,彰显顾炎武以复古和辨伪为主要内容的易学特色。顾氏的易学复古和辨伪所提出的观点,未必完全符合先秦儒家易学,但确有正本清源、拨乱反正之功。顾氏在易学研究中倡导的求实精神和考据方法,引领清初辨伪和复古的的易学思潮,宣告了晚明空疏学风的终结,自此,易学研究开始转向,易学考据之风和汉易复兴已成为易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当然,顾炎武易学复古是回归原典不是恢复汉易。  相似文献   

4.
熊十力是近代著名的易学家,其晚年易作《乾坤衍》一书,确是一部独具慧眼、具有真知灼见的好书。该书分辨伪和广义两大部分。辨伪是辨别周易之真伪,广义是根据乾坤二彖发挥作者易学哲学思想。本文试图对其第一部分“辨伪”作札记并略抒管见,乞大家雅正。第一、熊氏认为辨伪十分重要,将易学发展分为三个时期熊氏认为辨伪是治易的首要问题,十分重要。他  相似文献   

5.
《尚书考辨》是宋鉴关于古文《尚书》辨伪的重要著述,体现了清初《尚书》辨伪的成果,也不乏宋鉴本人的辨伪思想。此书考述古文《尚书》传承时彰显杜林的历史地位,力图缝合古文《尚书》在两汉流传的罅隙;在对古文《尚书》考论时,则凸显了训故以求其义蕴的经学研究途径。  相似文献   

6.
(一) 《兰亭序帖》从文献考察也可看出是晚出的东西,論辯已經进行得相当深入了,我在这里还想补充一些意见。姜夔曾說:“考梁武(帝)收右軍帖二百七十余軸,当时唯言《黄庭》、《乐毅》、《告誓》,何为不及《兰亭》?”(《兰亭考》卷三。)郭沫若同志說他“只把問題提出,沒有穷追到底”;“《兰亭序》是梁以后人依托的,梁武帝当然不会见到”。严北溟先生对此作了爭辯。他說:梁武帝和陶宏景所以不提《兰亭》,“一是由于他們的守成,还沒有特別看上《兰亭》;一是出于辨伪工作的需要,《黄庭》等发现有破綻,所  相似文献   

7.
《新学伪经考》全盘否定传世的古文经传,在政治上、学术上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康有为的文献辨伪,其思想性更加突出。它的形式是考据学的引经据典,无征不信,但其实质则是先入为主,意在经世,仅从"辨伪方法"的角度理解,是不全面的。  相似文献   

8.
作为清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和文学家,龚自珍在金石碑帖鉴藏上亦着力较多,是为嘉道年间重要的金石鉴藏家之一。在古物鉴藏方面,通观其羽琌山馆藏物,以三秘、十华和九十供奉为核心,不仅包含传统的碑帖拓本,还有古镜、古印、古泉、古砚、奇花等古物,形成了一套推崇古物且极具个体情感色彩的鉴藏体系。此种以古物伴忧患而消万古魂的古物收藏,正是其瑰丽悱郁的才思与情感世界的物质表征。在金石碑刻鉴藏方面,与当时推崇汉碑的主流鉴藏风尚不同,龚自珍更为重视汉至隋唐的碑拓收藏,他强调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南北书风之融合,并对北碑南帖之分持通融观念。在刻帖鉴藏方面,龚自珍对宋拓《洛神赋九行》、玄晏斋本《洛神赋十三行》、《唐人临晋本黄庭经》等刻帖的鉴藏,既显示了他对江南刻帖传统的承继,也表现出科举背景下书学教育以楷体为重心的历史特征。  相似文献   

9.
朱熹经学与宋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熹作为经学之宋学的集大成者 ,在中国经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在吸取先前经学思想资料的基础上 ,对传统经学加以总结 ,对汉学流弊提出批评 ,并结合时代的发展 ,确立“四书”义理之学 ,对中国经学进行改造和创新 ,使之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又修正宋学盛行后出现的流弊 ,重训诂辨伪 ,反对脱离经文本义而空谈义理 ,启发了后世的训诂辨伪之学。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 ,朱熹不仅集宋学之大成 ,而且兼采汉宋 ,把训诂与义理相结合 ,从而发展了宋学和中国经学。  相似文献   

10.
"平常心是道"流传千年,影响重大.然而表遮诠释,误解太多.因此,辨伪存真,欲求正解;并探究其传承渊源、推理之道,揭示其哲理特征,弘扬其生活意义,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李少波 《青海社会科学》2015,(1):158-162,167
清初之辨伪学气魄大、口气大、胆子大、论断绝对化是这一时期的特征。这一时期有的学者进行综合考辩,考辩对象涉及四部群书,大多数学者是在读书中提出疑问,在不同意见的争论中,促进了辨伪的不断深化。但是,清初辨伪学中存在着以虚律实,以应然否认实然;先入为主,无视不利证据;前提主观,论证不严密;证据不足,结论武断等方面的缺陷也是极为明显的。  相似文献   

12.
崔述,号东壁,生于乾隆五年(1740年),卒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他以毕生精力著了一部《考信录》,因而被视为乾嘉时期考信辨伪学的泰斗。自梁启超、刘师培,尤其是自胡适以来,学术界也一直把崔述归入纯考据学者之列。但崔述绝不是一位纯考信辨伪学家。他在考信辨伪学方面的巨大成就,固然堪称一代大师,并直接影响着“五·四”之后以考信辨伪称世的“古史辨”派史学,但崔述亦堪称一位思想家,其理论体系完整博大,自成一格,足以为那荒芜的乾嘉思想苑地新植一株奇葩。鉴于崔述在思想理论方面的成就至今仍湮没不彰,本文拟在这方面作一初探,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3.
论张舜徽在考证、辨伪、辑佚诸领域的理论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著名文献学家张舜徽先生,在考证、辨伪、辑佚诸方面,有其精辟的论述。他主张考证有内证与外证两种形式,这实质上是对前人考证方法的高度总结;对于古书伪托的原因,他亦有全面分析,强调从识古书大体的角度进行辨伪;至于辑佚,指出难在别择,贵在有识,并为我们提供了足资借鉴的有关辑佚的具体经验。  相似文献   

14.
中唐时期,学术思想活跃,思辨深刻。这种局面既是盛唐昂扬的时代精神的余绪,又是士大夫们面对由盛转衰的社会所作出的无奈选择和深刻思考。疑古思潮的兴起,就是这一时代的产物。柳宗元是中唐时期疑古思潮中的代表人物。他以过人的学识,将中唐疑古思潮推向高峰。他的疑古思想中所蕴涵的理性精神和批判锋芒,不仅直接开宋人疑古辨伪之先风,还使现代史学中的古史辨派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中唐时期疑古思潮及柳宗元的疑古思想中有关古史古书的辨伪,无论是方法还是成果,都对后世辨伪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从而使怀疑精神成为中国学术研究中的重要传统,以至在20世纪以来的中国学术界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15.
评《坚持科学发展观,弘扬汉字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字文化》2005年第1期发表了李敏生先生(下文简作“李”)的文章《坚持科学发展观,弘扬汉字文化》,毫无道理地攻击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语言文字学辨伪集》(下文简作《辨伪集》)。本文是对李文的初步评论。一、歪曲《辨伪集》的内容李说:“《辨伪集》……推行的所谓‘反伪科学斗争’的基本内容是批判‘汉字优越论’。”但是,他没有指出《辨伪集》哪一页有此内容,事实上也无法指出,因为这纯属捏造。该书由40位学者和语文工作者撰写,主要内容是批驳徐德江(下文简作“徐”)冒充教授、研究员、黎锦熙学生、加拿大人和伪造数据等欺骗行…  相似文献   

16.
书帖是古代尺牍当中的重要品种,过去对书帖的赏鉴比较集中于书法,作为文辞与书法的统一体而言,书帖有着远远超乎书法之外的文学审美特性.书帖的产生发展尤其是其艺术成就的取得,在六朝之际有一个不曾被研究者注意的重要原因,这就是玄学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为:崇尚简约所体现的以少总多的玄学精神;"尺牍书疏,千里面目"所传递的玄逸魅力与主体性风范;玄学方法论言意之辨在帖学中的展示与诗性精神的融会.  相似文献   

17.
要论世界最早的长篇小说,当推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语》,被誉为“日本的红楼梦。”“宇治十帖”是它的后十回。在这后十回中,不仅主人公和前四十四回不同,作者的褒贬态度也不一。为此,在日本源学界引起了争议。有人推测此乃作者紫式部之女贤子所续,但因“年代既久,无法考实,”终不可信。笔者认为,即使“宇治十帖”出自他人之手,但他毕竟是续《源氏物语》,因此他就应该尽量和紫式部的创作意图保持一致,否则何为续书呢?!因此,无论“宇治十帖”是出自紫式部之手还是他人之手,它既然是这部长篇  相似文献   

18.
<正> 一古之诗人在步入诗坛以前,总有一学习、模拟前代优秀诗歌的阶段。这一阶段是领会和总结前人诗歌创作经验与教训的需要,也是在日后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前提。如不经过这最低层次的“模朱拟白”(杨维桢语)阶段,要想写出好诗,尤其是创风格的好诗来,是绝无可能的。元人对此也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诗论者方回认为,初学者在数年辛勤攻读以后,“所得既饱,而后于此用力,取其……诗效之。初如书字,摹临古帖,至其熟,则不必摹临而似之矣”(《赠邰山甫学说》,《桐江续集》卷三十)。方回以“摹临古帖”拟学诗过程  相似文献   

19.
宋濂的<诸子辨>是中国辨伪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著作,但它只是宋濂论述诸子学术的一部著作,从性质上说并非辨伪之书,更非辨伪专书.之所以会对其性质发生错认,主要存在着源和流两个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请柬又名请帖,它属于书信的一种,是邀请者告知被邀请者应邀时间、地点、事由的书面通知信。但又不同于一般的书信,请柬大都采用民间吉祥如意的图案,是一种集美术、书法、摄影、印刷于一体的艺术品,装帧美观、精致典雅是其区别于一般书信的最大外观特点,由此也就具备了较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请柬可分为单帖、双帖、组合帖三种。单贴单面印刷,正面为请柬图案,反面为柬词,也有两者合印一面的;双帖又称对折帖,表面为请柬图案,里面为柬词;组合帖一般是参加的人数较多、规格较大的活动所采用,请柬内有时还附加有“汽车通行证”和“临时停车证”等,组合帖内若有名人亲笔落款就成为极有收藏价值的请柬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