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持续性转移进程中,农村发展呈现两个明显变化:以利益交换为特征的农村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和以人情关系为纽带的乡土社会人情信任日益缺失。如何理解这两个变化及其内在关联?本文试图从考察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工资决定及人情关系在其中的作用来回应这一问题。结果表明,人情关系具有显著降低农村劳动力市场工资的短期影响,但这一作用在农村劳动力市场的生命历程中呈现逐渐弱化的动态变迁。此外,人情关系对男性工资的抑制作用较女性大且显著,而女性相较于男性更关注市场工资的高低,并在农村劳动力市场中显著排斥人情的在场;人均耕地越多,人情关系的作用越显著,而人均耕地较少时,人情关系的作用相对较弱且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农村转移劳动力在我国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这一群体中,女性所占的比重在逐年提高,然而两性间的工资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文章首先对男女农村转移劳动力进行明塞尔(Mincer)简单工资回归,再利用奥克萨克(Oaxaca)和科顿(Cotton)的工资分解方法,将性别工资差异分解为特征差异和歧视部分,并分别计算了各因素对性别工资差异的解释程度,发现歧视性因素解释了至少40%的性别工资差异,而个人特征只是形成工资差异的部分原因.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对山东省3052位农村劳动力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运用频数分析法、最优尺度回归分析法,研究了农村劳动力务农时间的分布、务农时间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启示。研究结果表明:当前缓解农村劳动力剩余与短缺并存矛盾的政策的着力点应在于促使务农时间1-6个月的劳动力延长非农就业的时间,并且主要是促使其中的中老年劳动力、女性劳动力、家庭中的父亲与母亲延长非农就业的时间。可采取的措施,一是减少一部分农村家庭可支配的耕地,二是提高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收益率,三是增加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投资。  相似文献   

4.
刘湘玉 《南都学坛》2000,20(4):70-71
河南省农村人力资源丰富 ,但劳动力的素质较低 ,需要广开途径 :转变思想观念 ,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设施的投入 ,认真贯彻执行《义务教育法》 ,构建农村成人教育体系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 ,开展继续教育 ,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 ,促进河南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村转移劳动力工资的性别差异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想要探讨的是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群体中的这种性别工资差异到底有多大,在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受教育程度、从事的不同产业以及不同劳动力输入和输出地区的性别工资差异状况与程度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减小性别工资差异,创造公平竞争的劳动力市场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笔者认为,对城乡收入差异的预期引发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劳动力转移的成本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成本在转移当时就能感受到,它主要影响劳动者个人的转移决策及其生活;隐性成本在转移后通过留守儿童的培养问题表现出来,它影响到农村人力资本的形成、未来农村经济以及整个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分析隐性成本产生的本质根源,在于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以及由其带来的一些问题。笔者根据分析提出了消除隐性成本的政策建议并略述了其实践性。  相似文献   

7.
分析农业技术进步如何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地区居民在工资与收入差异产生影响的机制;选取2003—2009年具有显著农村劳动力释放的水稻、小麦及蔬果3个农业部门, 对其微观固定观察点农户的技术进步率进行随机前沿模型(SFA)下的测算;将结果纳入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框架进行模拟分析。主要研究结论:小麦生产中机械对劳动力有显著替代和释放作用;虽然短期农业技术进步产生的农村劳动力释放与转移扩大了地区人均收入差异, 但缩小了地区实际工资差距;长期地区实际工资水平的收敛, 需要在完善劳动力市场、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水平的同时, 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布局与促进产业发展来实现。  相似文献   

8.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基于江西的实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传统理论,劳动力转移会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然而对江西的实证分析显示,由于转移劳动力只能得到其创造财富的较小部分,因而仅有就业转换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不能缩小,反而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为此,应通过加大农业投入、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消除就业歧视以提高转移劳动力工资水平等多种方式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9.
10.
11.
农村外出劳动力已占到农民工总量六成以上,剖析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影响因素对破解就业难和用工荒等就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和自然资本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影响出发,进一步探讨了各种资本整合的资本禀赋与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相互影响作用。在此基础上,就如何提升农村劳动力资本禀赋、促进农村劳动力外出充分就业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贸易对工薪收入差距的影响长期受到学界的关注。理论研究文献以HOS理论为基础,日益重视从商品需求、技术进步、国际分工深化、就业变化等角度探讨贸易作用于工薪收入差距的机制与渠道。实证研究表明,在发达国家工薪差距的扩大与HOS理论的预测一致;在发展中国家,受工资机制、价格机制及劳动力市场完善程度的制约,工薪差距的变化与HOS理论的预测不一致。贸易对工薪收入差距的影响没有普适性的结论,针对具体国家进行研究更有意义,发展中国家应通过改革尽量减少体制性因素导致的开放成本,使所有居民都充分享受开放带来的收益。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外国资本开始进入我国,我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吸收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巨额外商直接投资的引入,一方面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 带来了诸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由于当前引资工作的盲目性,对我国的经济安全构成了挑战。针对这一问题,介绍了当前外资进入我国的新动向,分析了外资对我国经济安全的各种挑战,并提出了应对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中国加入WTO ,短期内对教育行业利大于弊 ,机会多于挑战。我们应当充分抓住这一有利时机 ,对外国资本进入中国的教育市场进行研究 ,及早采取积极措施和行之有效的对策 ,以应对外国资本的进入给中国教育带来的潜在性威胁。  相似文献   

15.
人力资本对农村迁移劳动力收入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文章利用2005年吉林省进城务工人员抽样调查数据和2006年吉林省农村抽样调查数据,运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和Heckman两步骤样本选择偏差方法,对人力资本对农民工收入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分位数回归结果中,教育回报率有所不同,在25%分位数回归中的教育回报率最大(1.89%),而中位数回归中的最小(1.40%).在外出务工时间长的组,组内收入差距大于务工时间短的组.接受其他组织培训的组,组内收入差距比接受企业培训的组大.在进行了样本选择偏差修正之后,教育回报率上升到4.55%,所以在考察农村劳动力迁移收入问题时,不能忽视样本选择偏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农民工就业状况正从农村和城市两方面得到改善。在农村,国家加强了新农村建设;在城市,各地加快了和谐就业的步伐。然而农民工就业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户籍制度的改变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民工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根源在于就业的总量矛盾。因此,用经济手段扩大城乡就业容量是根本途径。引导城市非农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向农村转移,实现"农村工业化",构造"离土不离乡"的就业模式是解决农民工就业的不足,实现城乡和谐就业的较好途径。  相似文献   

17.
在梳理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人力资本理论阐释了农民工市民化的能力内涵,分析了人力资本与农民工职业转化能力、城市生存生活能力和城市融合发展能力形成之间的作用机理,并提出通过教育培训制度设计、机制完善、模式选择等路径创新以提升农民工市民化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入世对河北省利用外资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入分析入世对河北省利用外资的影响,对于确定科学合理的外资政策、推动河北的经济发展意义重大.从WTO原则、<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和有代表性的中美、中欧世贸双边协议看,入世对河北利用外资的影响既是宏观的,又是具体的,表现出立体多维的特征.鉴于此,河北省必须采取合理对策,积极应对,以充分、合理地利用外资.  相似文献   

19.
人力资本对农民工就业、收入和社会保险参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2005年吉林省进城务工人员调查数据,应用微观经济计量方法,分析人力资本对农民工进城务工就业、收入和参与社会保险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教育、培训、工作经验和技术等级对农民工就业倾向具有十分显著的影响;教育、培训、技术等级和工作经验对农民工的收入产生明显促进作用,其中接受高等教育、务工时间2年以上、接受一般培训或者具有技术等级的农民工比相应对照组农民工的收入高出20%、9.30%、11.49%和7.60%;教育、培训和技术等级对农民工参与社会保险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接受高等教育、具有技术等级或者接受培训的进城务工人员参与失业保险和养老保险的发生比是相对应参照组进城务工人员的发生比的2倍左右。  相似文献   

20.
农民工:流动就业的规模、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以流动就业的方式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现阶段农民工群体规模及其流动就业状况已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