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法律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当前高校法律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痼疾依然存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因此,我们要仔细分析当前法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确立法律教学与学习的职业化和实践化理念,明确实践性法律教学的重要地位,切实构建科学的实践性法律教学体系。在此基础上,反思传统法律教学理念与模式,不断完善并提高法律教学的水平。  相似文献   

2.
法律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当前高校法律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痼疾依然存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因此,我们要仔细分析当前法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确立法律教学与学习的职业化和实践化理念,明确实践性法律教学的重要地位,切实构建科学的实践性法律教学体系。在此基础上,反思传统法律教学理念与模式,不断完善并提高法律教学的水平。  相似文献   

3.
法学教育多以讲授式教学为主,在法律教学中使用影片作为教学辅助材料或者说直接以影片作为法律教学的对象则甚少。以影像在法律教学中的作用为标准,影像在法律教学中存在三种模式:一种模式是影像作为教学过程的材料使用,以增强教学效果和教学的立体性;一种是以某一个影像作为教学研究对象,对影像中的所有法律问题进行分析;另一种则是对一组同类型或者同题的法律影像进行系统分析,对背后隐含的社会背景和法律文化等深层次内容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当前法律教学改革的探索正在积极进行,中国高校法律实践教学改革是对中国法律教育发展的总结和思考。只有把握中国法律实践教学的现状,展望中国法律实践教学的未来,才能明确中国法律教育的发展方向。法律英语教学在目的和功能上与法律实践教学的要求相一致。在法律英语教学过程中如何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以适应当前法律实践教学改革的需要,这一点应当是探索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中外经贸文化交流日趋频繁,法律文本的专业化翻译市场逐步扩大,急需在我国高校建立科学法律翻译教学机制,使高校外语和法律教学面向经济和社会需求,外语专业复合化、法律专业涉外化,达到外语和法律专业教学的复合化、综合化,加快既懂外语又懂法律的复合式人才培养的速度。  相似文献   

6.
案例既是法律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法律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法律基础课教学中贴近生活,精选案例,以法析案,以案说法,恰当合理地运用案例,使法理与案例有机结合,既能帮助教师阐明问题,破解难点,又能调动学生学习思考兴趣,帮助学生正确地了解法律,理解法律,遵守法律,运用法律,还能弥补教学中现实性、针对性、实效性方面的明显不足,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7.
案例及其法律案例教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虽然案例教学在中国起步较晚,我国仍有许多学者都在研究案例在法律教学中的作用,本文则是从对案例教学的概念和法理基础,国外案例教学的实践情况及案例在我国法律教学中的适用现状分析出发,重点论述案例在我国法律教学各环节中所起的作用,希望为完善案例教学法提供参考素材,以此促进法律教学,为推动实现法的现代化奠定扎实的教育基础。  相似文献   

8.
法学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及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双语教学是指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从我国法律复合型专业人才匮乏的现状和法律英语的独特性来看,极有必要在法学专业开展双语教学,采用图表及案例教学方法,在学习法律的同时也精通了法律英语.  相似文献   

9.
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求对《法律基础》课的教学进行创新。高校《法律基础》课在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和考核等环节应进行创新 ,以提高《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10.
法律英语口译教学是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的一个前沿领域,是“以内容为基础”即CBI教学理念(Content—basedInstruction)进行外语教学和创新的一个实践应用。笔者认为,法律英语口译教学的首要问题是确立一个明确和科学的教学目标,即培养具备英语和法律双重知识背景的复合型高端翻译人才,在这个目标的指导之下,目前法律英语口译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才能迎刃而解。继之,笔者还对法律英语口译课程教材的编写和师资要求提出了自己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1.
法治思维是法治社会最基本的思维形式。在法治思维这一综合体系中,律师思维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良好的律师思维可以推动、完善、保障和彰显法治建设。对于律师来说,在执业过程中应具有严谨、多元、敏锐、预见性和创造性的思维素养,只有坚持不断培育和发展律师思维,才能使律师的职业群体真正成为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战略力量。  相似文献   

12.
法律是通过法律人的语言向公众语言的转化,才成为我们的被称为“法治”的生活方式的规则。对从事法律职业的人而言,法律思维是伴随着法律职业化的进程出现的,同时也是一国法律职业成熟的标志。当前我国司法实践中,培育和形成法律职业共同体自身特有的思维定式和思维习惯,是真正实现“法治”理想所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现从对法律思维的界定入手,试图分析和解读法律思维的含义及其在当前我国司法实践中缺失的现状与危害,提出基于这种现状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3.
依法律思维赖以产生的政治、经济等社会历史条件之不同,可将法律思维区分为传统法律思维与现代法律思维。因长期所处的特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中华民族形成了不同于其它民族的思维模式及其由之制约的法律思维传统。中国传统法律思维是与自然经济(或计划经济)和专制政治紧密相连的法律思维方式;而现代法律思维则是建立在现代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基础上的法律思维方式。由前者向后者的转型既是一个长期而艰辛的过程,也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4.
程序思维是法官在司法过程中采用的主要的法律思维方式,但实质因素则是法律思维过程中不可避免要考虑到的;实质因素的选择功能可以作为沟通程序与实质的桥梁。在司法程序的启动、运行和结果反馈环节,实质因素的选择功能都以不同的面目出现,并且也都受到不同形式的约束。这些约束有些是法律思维的组成部分,有些是法律思维之外的法律制度,还有些则介于两者之间;只有妥善采用多种手段加以引导,才能发挥实质因素在程序思维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法治思维是其未来参与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前提。高校作为人才的主要输出地,应把培育大学生的法治思维作为法治教育的突破口。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养成,涉及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法治情感、法治信仰等因素,应通过让大学生“知法”以获得法治思维的认知基础,通过“守法”以领悟法治的神圣感,通过“用法”以提升法治认同感。当前,大学生法治思维养成在高校法治教育中效果差强人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培育过程过于压缩,缺乏系统性和长期性;培育方式过于单调,缺乏多样性和针对性;培育环境趋于行政化,缺乏民主性和渗透性。高校要积极探索大学生法治思维养成的路径,树立“以学生为本,以法为主线”的理念,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两手抓,同时进一步做好培育系统的顶层设计,为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育和养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法律思维是法律人最为重要的思维形式,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对法律的基本判断。文章在对法律思维本体构成要素解析的基础上,着重提出了我国在法治建设进程中所遇问题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对于传统法律思维模式和现行体制中泛政治化思维倾向,文章也从法律思维养成的路径上进行了有效的微观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在全力进行司法改革的背景之下,如何建立法律职业共同体成为法律界思考的重要问题。积极探索法律教育改革是实现司法改革的重要途径,高校作为法学本科生培养单位同样在探索新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民法实例研习课程具有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和法律实务能力的重要功能,应当单独开设民法实例研习课程作为综合性专业实践课,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案例、课堂研讨等措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培养能服务于地方法治建设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8.
基于合法性、公平正义与正当程序之上的公务员法治思维既要关注由外在学理模式变成内在思维模式即内化于心的过程,更要强调由内在思维模式转化为外在行为模式即外化于行的过程。内化于心的过程需要加强法律教育推广法律语言运用、在实践中强化法治思维以及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法治文化中的涵养等来促成;外化于行的实现需要以法治思维引导中国治理、激励依照法治思维运行的权力行为以及依照法治思维监督权力行使等来支撑。  相似文献   

19.
法律本科教育是一项以传授法律知识、训练法律思维、培养合格“法律人”为基本内容的教育活动。我国目前的法律本科教育在训练法律思维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需要通过一系列理论课程的设置和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来提高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训练学生的法律思维。  相似文献   

20.
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是与民主政治具有内在联系的一种价值观,法治思维属于政治哲学范畴,它是以法治为基础的、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一种高级思维方式。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维护人的尊严、权利和自由,这是法治精神的实质;反对任何形式的特权,实现社会成员在法律面前的真正平等,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核心内容。作为人类政治文明的历史形态的人治和人治思维,曾经有过一定的历史价值,但是,它归根到底是一种官本位的思维方式,法治思维克服了人治思维的局限性,是对它的历史性超越。作为权力运行的基本形式,即政治思维,它的特点是以现实利益为导向,因此,具有思维方式的灵活性;而法治思维则更强调原则。所以,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法治思维与政治思维的有机结合,会收到相辅相成、取长补短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