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民族文化审美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个国家由于民族、地域、历史、生活习俗等方面的不同,便产生了各自不同的文化:各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与文化渊源对于受众的审美认同与接受则会产生很大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影视艺术创作来讲,更需要把准各民族文化的独具审美形态,将各自的民族性格与文化形态在电视剧中予以真实、形象化的展现,从而带给观众较强的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2.
罗靖  张倩 《船山学刊》2004,(4):131-134
在文学艺术中,美蕴含在内容与形式的和谐中,体现为情感的有效物态化;因而作品美是创作主体情感力量的形式化,文学解读活动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审美的精神超越。故从美学的视角来观照文学作品,确立文学作品的文化审美品格,意味着我们站在更高的角度来审视文学作品,充分地看到它的特殊性、复杂性和完整性,从而更准确、全面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3.
《格萨尔》是藏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民间口头文学,是世界上最长的英雄史诗,更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青海是《格萨尔》的重要发祥地,有很多民间说唱艺人、传说故事、文物古迹和传统习俗。本文对青海格萨尔文化资源进行了初步归类和分析,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保护和利用格萨尔文化资源、进一步打造民族文化品牌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罗靖 《船山学刊》2004,(2):161-164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一切活动都具有审美性质,都是人在感性形式中对自己的本质进行的自我确认和自我肯定,因而或多或少都包含着审美因素,显示着某种程度的审美意义.文学作为一门艺术,其本质特征就是审美,是一种使创作者和欣赏者心灵获得愉悦的情感活动.文学作品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现象能动的艺术反映,是作家按照艺术美的规律来构建的,是作家对社会生活审美意识的物化形式.波普尔在<客观知识>一书中认为,在美学研究中不存在哲学研究中所出现的困惑,因为美学研究已放弃了对诸如"美是什么"的终极问题的追问,而转向研究更为具体实际的问题,如"艺术品是什么"的问题.的确,对艺术品的理性把握构成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已经对艺术品作出了科学的全面的认识.本文将表达笔者对文学作品的美学思考及实现审美的精神超越.  相似文献   

5.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审美文化呈现出商品化、感性化、全球化、图像化的新特征。诞生于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的电影,凭着它与生俱来的商业娱乐性、再现现实的逼真性,成为当代最典型的审美文化形态,一方面它受到当代审美文化特点的制约和影响,另一方面它对当代审美文化的建设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论《周易》蕴藏的民族审美心理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阴阳、和谐、从善、素朴、通变之美是《周易》蕴藏的民族审美心理。这些审美心理几千年来对民族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而其中和谐、通变已升华为民族精神。这些精神反过来又成为中华文化绵延不断的生命力所在。  相似文献   

7.
艺术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审美超越 ,它带给人的既是现象和现实 ,更是本质和理想 ,人类艺术实践和理论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艺术审美超越性的实现依靠审美变形 ,依靠艺术家与现实生活的双向建构。当自然外物成为融合了艺术主体意识的“第二自然” ,艺术便实现了对现实的超越  相似文献   

8.
宋生贵 《阴山学刊》2004,17(3):5-11
艺术与地域环境的密切关系是人类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原始"情结".这个情结是具有超时空的永恒性的.民族艺术审美的地域性特质具有合规律的必然性,但同样又是处于发展变化状态的.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不同地域都有自己的根性、自己的特色,独有的地域风光,独特的民族风情,独存的传统文化,独具的民族性格,可以使每个民族都有资本创造出富有新的审美内涵的民族艺术.这是民族艺术对于世界文化的新贡献.  相似文献   

9.
论国家民族文化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民族文化 ,振兴民族精神 ,增强民族凝聚力 ,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在当代中国 ,建立国家民族文化有助于消除旧的文化建构观念、抵御西方文化输出和文化霸权主义、保护民族文化、创建鲜活的民族形象和民族精神、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国家民族文化是国家发展和民族兴旺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0.
黎海琳 《理论界》2004,(1):106-106
在国内一些企业竞相花费巨资让海外制作单位制作国内市场电视广告大潮中,日本三菱重工却花重金委托中国中央电视台为其制作企业形象广告。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海外的摄影技术、制作条件不是更好一些吗?三菱重工的解释就是:他们相信由中国人自己分析比较找出的广告诉求点,一定能更切合中国市场消费者的心理,一定能引起中国消费者的共鸣。结果,“三菱重工,助你成功”的广告一出,三菱产品的名牌形象就在中国人的心中迅速树立起来。这个例子说明,纵使全球一体化之势已锐不可挡,但不同国家和民族仍然有着各自的民族文化特征,而广告作为一门实用艺术…  相似文献   

11.
中等艺术教育是我国整个国民中等教育中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等艺术学校的学生,既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具备专门的文化科学知识,还要提高自身的社会文化素质。目前,在中等艺术教育中,重专业技能,轻文化素质教育的现象较为严重,甚至成为一种教育误区的因素。因此,找出导致误区的原因并消除这种误区,对于提高中等艺术人才的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民族精神与各种文化表现形态共同构成民族文化体系。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对各种文化表现形态起到主导性和基础性作用;文化表现形态作为民族精神的表象世界,反映和体现了民族精神。在全球化形势之下,既要弘扬民族精神,又要加强文化建设,由此实现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从国故整理看胡适的文化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适的国故整理涉及文史哲等各方面 ,为中国现代学术开创了全新的整体范式。尤其在儒学研究中 ,他不仅对孔子、孔教与经学做了理性的检视 ,还对传统哲学的人文批判精神做了有意义的挖掘 ,从中可见其传统意识。但考据癖及对方法论的偏重限制了他的文化整合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4.
陈海静 《兰州学刊》2006,1(6):33-35
人的实践活动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从实践论的角度来考察审美活动,就不能仅仅拘囿于能动性这一个方面。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往往只关注于能动性而忽略甚至曲解了受动性,在对实践美学的研究中便出现了许多理论误区。笔者认为,受动性并不等于受制约性,它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调整自身的生理或心理活动来接受、适应并回应外界刺激的机能。人类的审美感性正是通过受动性机能进化而成的,只有深入澄清受动性概念的美学意义,我们才有可能重建实践美学的理论阐释力。  相似文献   

15.
艺术视角的解释愉悦与审美愉悦的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中的审美愉悦是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的主要原因,但审美愉悦仅仅是艺术提供的精神愉悦的一部分,不能用审美愉悦覆盖艺术所提供的精神愉悦整体。审美愉悦之所以会覆盖艺术整体愉悦,原因有二:一是在艺术与美学学科的关系上,艺术的审美理论成为艺术理论的替代;二是在艺术实践上,用审美经验覆盖艺术经验。艺术鉴赏本身具有理解的性质,在艺术理解过程中更具有精神的满足感,这也是艺术提供的精神愉悦的来源之一。在艺术理解中,解释的愉悦和审美的愉悦是融合的。  相似文献   

16.
艺术语言情感个性和超越性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骆小所 《学术探索》2009,(2):130-133
艺术语言是情感个性化的语言,在艺术语言中,情感是美感的主要特征和最有表现力的标志。在艺术语言中,真情实感是发话主体人格境界的体现。人格境界是发话主体的精神实体,是发话主体心理情感生长起来的精神之树。艺术语言印记着发话主体情感个性运思和发话主体随情造辞的过程。为了表达情感,艺术语言往往通过超越客观之象达到心象表现来实现,以新颖变异的言语形式来表达,由此体现发话主体的个性风格。  相似文献   

17.
张文涛 《阴山学刊》2005,18(1):5-11
中国当代美学的得与失皆可从本体论的阐释中彰显,陈望衡先生境界本体论美学的提出意在克服中国美学研究的偏颇并试图在当今世界语境中挖掘中国古典美学资源,使美学研究具有时代性、前沿性。  相似文献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每逢国庆佳节,尤其是逢五或逢十周年的国庆节,中国共产党都会通过发表社论与评论文章、举行游行集会与庆典大会、出版纪念图书与音像作品等形式,开展内涵丰富的国庆纪念活动。新中国历次国庆纪念活动,表述了国家建设的境遇、目标、道路和依靠力量等基本内容,为中国共产党国家建设话语建构提供了有效的资源和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