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孔新苗 《文史哲》2003,(5):119-123
水墨艺术的“精英情怀”,将法度与性情关系的个性化理解作为创造的动力 ;水墨艺术的“文人情怀”,赋予了这种创造的率性与意趣以道禅学养的功力与心态 ;水墨艺术的“民族情怀”,则是走出古典形态的书斋领域而参与当代生活的实践品格。这三种文化面相的结合与发展 ,不仅丰富着人们对水墨艺术的理解与体悟 ,而且使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孕育着活泼的当代生机。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审美人类学是在对中国美学的反思中诞生的,有着鲜明的“民间意识”、“语境意识”和“田野意识”。它主张借鉴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关注中国民族民间丰富独特的审美创造活动和艺术,以改造传统美学的西方中心主义、精英主义倾向,恢复和激活美学对民族审美传统和当代文化发展的思考,增强美学解决本土问题和现实问题的能力,并使美学的抽象思考建立在扎实的人类学的实证调查和丰富材料上,使美学研究既具有超越品格,又具有现实情怀和实践精神。  相似文献   

3.
《孝经》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原典,蕴含着对当代社会可资借鉴、转换、生成,合理利用的伦理道德内核。它倡导“孝”为德之本,要求人们必须珍爱自身生命,不断提升自我道德修养,构建个人与家庭、社会的多重和谐,最终实现个人安身立命的人生价值。这些伦理规范趋于进步的一面,凸现超越时空的当代现实意义,可视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民族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4.
面对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向何处”的时代难题,张岱年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文化综合创新论”,认为中国文化建设应综合中西文化之所长,创造社会主义新文化.随着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统一性与多样性之间的冲突不断加剧.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文化综合创新论”的科学性,在全球化背景下坚持文化建设的民族主体性;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民族文化间的关系;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力;实现中西文化的文明对话.  相似文献   

5.
民族艺术的变化如同其生成一样 ,是多因集合性的 ,过程性的。面对当代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民族艺术如何生存与发展 ,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在指出并分析了当下在实践中出现的放大民族艺术的旅游文化效应与搞大活动、大制作从而追求轰动效应 ,在理论上出现的“接轨”说、“回归”说、“保护”说等值得商讨的地方的基础上 ,依据民族艺术发展的特性与规律 ,同时结合现实背景的实际 ,提出了“民族文化生态优化”说 ,认为这是当代民族艺术实现可增长性的重要前提与保证。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名艺术设计者 ,必须要具备本民族艺术表现形式和文化审美心理的基本素养和技术、技能 ,并不断深入研究民间美术及其所涵盖的我们民族本土艺术样式的原生、原创魅力和超越时代的审美价值 ,在创作中不断拓展现代美术设计与本土民间艺术语言互通、互补、互融的艺术空间  相似文献   

7.
民间性是传统民族艺术的一个重要特性。无论在任何时候,民族艺术、特别是少数民族艺术都不可能缺少“民间的”这个层面。同时也应该认识到,作为具有浓重文化意味的民族艺术,在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之中,如同其文化结构会有若干不同层面一样,也会有不同的层面。这不同层面,往往是随着大的人文背景与文化机制的变化而生成和变化的,一方面关系着其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有益于实现丰富的美学价值取向的选择。面对当代新的文化背景.应该积极倡导民族艺术的多重构建。  相似文献   

8.
传承是一个历史范畴,也是一个时代范畴.传承主体的代际状态通常处于这个范畴的核心地位.任何有活力有前景的传承,都是发展、变化着的.正是一代代传承者不断注入自己新的认识和新的创造,才可能使一个民族的艺术真正存活于当代人的生活之中,并充分显示其独特的美学价值与精神力量.无论从群体意义上看,还是就个体而言,民族艺术传承主体的当代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对此,笔者的观点是一、民族艺术乃至文化的传承,不能事实上也不可能成为历史博物馆武的封闭的固化的留存,而应该是开放的、发展变化着的,以使其于传承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二、要在新的机制中保留并张扬民族艺术的特有的文化根性,以期在发展变化中不断追求新的民族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9.
宋生贵 《阴山学刊》2004,17(3):5-11
艺术与地域环境的密切关系是人类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原始"情结".这个情结是具有超时空的永恒性的.民族艺术审美的地域性特质具有合规律的必然性,但同样又是处于发展变化状态的.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不同地域都有自己的根性、自己的特色,独有的地域风光,独特的民族风情,独存的传统文化,独具的民族性格,可以使每个民族都有资本创造出富有新的审美内涵的民族艺术.这是民族艺术对于世界文化的新贡献.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名艺术设计者,必须要具备本民族艺术表现形式和文化审美心理的基本素养和技术、技能,并不断深入研究民间美术及其所涵盖的我们民族本土艺术样式的原生、原创魅力和超越时代的审美价值,在创作中不断拓展现代美术设计与本土民间艺术语言互通、互补、互融的艺术空间。  相似文献   

11.
陈和西 《云梦学刊》2001,22(2):74-75
在艺术发展的道路上,西方现代艺术总是以"新"前卫"的艺术观念和风格样式代表着国际潮流影响着我国,不断减弱和同化我们的民族艺术.因此,要走出西方艺术的阴影,我们的艺术家就应该自觉地坚持民族的艺术特色,艺术只有走民族化发展道路,前途才会光明.  相似文献   

12.
周忠元 《齐鲁学刊》2012,(5):149-152
中国俗文学学科的建立是在20世纪上半叶各种文艺思潮论争中完成的。每一次现代文艺思潮的论争都影响着俗文学学科建设的发展。这主要表现为:近代文学革新运动推动俗文学研究的现代转型;新文化运动引导俗文学研究"走向民间";"文学大众化"思潮助推俗文学研究对象的本体回归;"文学民族形式"论争带来俗文学研究的繁荣;"民间文学主流论"思潮导致俗文学研究的边缘化。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代史上,在救亡与启蒙的双重时代主题下,中西文化发生了激烈交锋,向西方学习构成了中国近现代化进程的主旋律。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国力的增强,中华文化走向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延续。以文化自觉为基础的文化自信不是简单盲目的自信,不是妄自尊大,而是一种崭新的姿态、开放的胸怀,是漂泊已久的中华文化的回归,是荒芜已久的精神家园的重建,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  相似文献   

14.
语言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即濒危语言(或方言)和以语言(或方言)为媒介的口头表达类民间文学与传统戏曲、语言文字习俗等。把它们归为一类有其理论依据和必要性,它们也拥有共同特点。申报地濒危语言(或方言)载体的非遗保护应以当地语言(或方言)为主线,以记录、整理、编译、展演为形式,与现代电子科技和创意相结合,进行生产性、产业化保护。创新此类非遗保护开发的特色方式,有利于非遗的类别化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15.
国产动漫在“中国学派”时期坚持走民族化的道路,秉承民间文学传统,借鉴民族艺术形式,凸显民俗文化底蕴。蕴藉传统文化精神,无论是表面艺术形式还是深层次的内容,都达到了相当的艺术高度.赢得了世界赞誉。这对当下陷入困境的国产动漫的艺术创作和发展创新有着深刻启示:在全球化语境下,内外交困的国产动漫如何才能弘扬民族传统.提升文化内涵,打造文化品牌,形成文化产业,实现经济效益,维护文化安全,从而在全球动漫竞争乃至大国较量之中立于不败之地?国产动漫应该技术与艺术融合,民族化与国际化并重,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兼顾,以民族化为根基,以现代化和国际化为两翼,以产业化和人文化为旨归,如此才能摆脱困境,自立于世界动漫艺术之林。  相似文献   

16.
文化创意是创新、创造、创意及文化的作用日益凸显和经济文化一体化的产物。文化创意对推动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要以传统文化、现代文明优化文化创意,并以文化创意推动传统产业的提档升级,努力实现文化创意与传统产业、传统文化、现代文明的大融合。实现这一融合,首先要找到利用传统文化、现代文明优化文化创意的路径,其次要找到借助文化创意来推动传统产业提档升级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中国梦的实现,不仅需要经济发展,更需文化软实力的支撑。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基础的群众文化决定了群众文化建设是中国梦理念普及与践行的重要载体,群众文化中蕴藏的巨大社会创造活力,是实现中国梦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发挥群众文化建设应有的作用,要从群众文化建设自身特点与规律出发,以传递社会正能量、培育良好的社会共识为着眼点,坚持传统元素和现代元素的有机结合,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的建设方针,建立健全群众文化工作机制,扩大群众文化建设的影响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8.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文化也正在冲破国家的文化壁垒。全球化强化了民族文化的民族性,有助于一种开放的文化观的形成,促进了西方现代性文化的传播。同时强势文化的冲击也影响了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为西方发达国家推行其分化战略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应主动融入文化全球化的进程,加强文化安全意识,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  相似文献   

19.
试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文素质教育是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新课题。从全面培养青年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而提 高全民族素质出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我们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理工科大学应从文、史、哲等方面入手,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摆脱单一的学科知识传授,将科学精神、人文精神、艺术精 神等崇高的文化精神结合起来,塑造和培育具有综合素质的合格大学生。  相似文献   

20.
李群 《学术探索》2012,(4):73-75
民族声乐作为·种子t会意识形态而存在.其发展和社会变革、社会文化等密切相关。在近代发展历程中.我国社会产生了颠覆性变化,推动了民族声乐艺术的进步与发展同时,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具有自身独特规律.在继承中进步发展、在借鉴中开拓创新,实现民族与世界的完美结合,是声乐艺术发展的根本[]标本文沿着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轨迹.对民族声乐的走向进行分析与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