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先从法理上论证法律与习惯的内在关联性,然后再从历史雏度考察两者的演化渊源,进而得出结论:法律与习惯不仅要相互尊重、相互补充,更是可以互动的.基于此判断,本文主张以互动性为基点,以"法律习惯化与习惯法律化"为主线,重述习惯与法律之关系.法律习惯化就在于法律应该具有习惯的习俗化面向、生活化面向、民意性面向、本土化面向.其目的在于:赋予法律以习惯的内容,赋予法律习惯的特性,以此构筑法制现代化的"依赖路径".习惯法律化即是*-7惯向法律转化或借助于法律从而使习惯的功用得到更大的发挥,在当下中国,它主要通过纳入和转化两种方式实现习惯法律化的.其目的在于:使习惯的功用借助于法律得以"硬化"或最大化,使习惯的价值与精神得以与法律相通或重构.两者融洽的效果应该是:法律经由习惯、习惯通过法律而共同构织人类生活的意义之网.  相似文献   

2.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宗教与法律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全球经济在一体化的发展中同时也伴随产生同质与异质冲突趋势,这种冲突也影响到了宗教、法律等多个领域。宗教与法律表现出了与以往不同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宗教问题更为突出,对与宗教相关的法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客观评价和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使宗教和法律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是当前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本文从全球化所呈现出的特征出发,对当前宗教与法律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宗教事务法治化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民族习惯的国家表达——以少数民族环境习惯为侧重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环境习惯在环保方面应该是一种可用的资源,但环境习惯在当下如何最大发挥其环保功能则必须借助国家的力量才有可能达到极致.从中外历史考察也可看出不凡有国家法吸纳习惯的实例,而在当下之中国,习惯之国家表达无非是立法、司法、执法三种路径.本文分剐对此三种路径进行分析论证.最后得出结论:在当下的中国语境下行政路径是最有效、有可能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对法律人类学的研究还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特色和明确研究方向、研究方法这一问题,提出可以以法律的民族志写作为其工具,进行法律的文化批评,用实践化的研究风格树立其独特的交叉学科形象。  相似文献   

5.
从乡土到国家,从个体到群体,习惯无时不在,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习惯始终保持着它自主独立的活力,并起着积极的调控作用.人类社会从原始的血缘发展到如今的现代文明群体,于一定客观环境之中产生并运行的非规范性习惯在社会日渐规范化的形势下,依然绽发出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6.
诚实信用原则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道德规范,后来发展成为国内外民事法律普遍规定的一项基本原则.因此, 从法律的依据可以论证大学生树立诚实信用十分重要,并对如何推进大学生诚实信用教育和重构大学生诚实信用教育提出了具体的构想.  相似文献   

7.
法律研究是民族地区经济腾飞的重要保障。法律与经济政策相比更具有约束力和强制性.更具有保障力量,法律的稳定性、时效性要比政策更具有生命力。本文从市场经济体制下少数民族经济开发的五个主要特点入手、分析了在少数民族经济开发中法律的角色地位.提出了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8.
刘顺峰 《民族研究》2022,(6):55-72+140
习惯在中西古代文献中有着不同的表述及意义内涵。习惯与禁忌、法律等概念之间,既有紧密的意义关联,又有明显的意义差别。习惯的概念,随着法人类学研究方法、议题、旨趣的变化,经历了“原始性”“法律性”“规范性”“实践性”的意义变迁。习惯研究的功能主义、历史主义、规范主义为推进习惯的科学认知提供了不同的探索路径,但未能有效消除学界对习惯的认知分歧;习惯的情境主义阐释范式,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阐释范式的缺陷,为习惯的科学认知提供了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以生活在青海的蒙古族为调查对象,结合历史文献和田野调查资料,对蒙古族的继承习惯的沿袭、发展及其特点等作一番解析,以使人们对蒙古族传统的继承行为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相似文献   

10.
因明是一个体系庞大、内容丰富的学科,其中关于推理的知识有很多,本文通过两个在法律推理中的例子说明,因明中的因三相、合离规则等均可在法律推理中得到相应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土葬习俗在西藏的历史上有着沉重辉煌的一笔,在一段时期内曾成为社会风行的主要葬俗,从王室到平民都大为推崇。然而经过历史的洗礼后,这一高贵的习俗却悄然隐退了,仅在一些偏远的地区还有残余,但其意义较之以前,已大为殊异。文章旨在分析土葬习俗的发展演变线索,力求揭示隐藏在其背后诸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莫力庙水库水体的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对大银鱼人工移植驯化的影响,以及大银鱼的食性、生长和繁殖特性,并初步探讨了大银鱼的渔业保护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13.
提起日本人的文身,或许有人会联想到现代日本社会上那些被称为"地痞"、"无赖"(ヤクザ)的人,因为他们是有文身的.实际上,日本人的文身有着悠久的历史.<三国志·魏志·倭人传>中就记载了公元二、三世纪时日本人的文身情况.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中国民俗学运动从发起到开展,涌现了许许多多的民俗学工作者,而顾颉刚、周作人、江绍原、钟敬文、娄子匡是其中的五大核心领袖人物。(详见拙著《中国民俗研究史》,2003年;《20世纪中国民俗学的五员主将》,2001年11月《民俗学刊》)娄子匡,1905年7月20日生,浙江绍兴人,又名适翁,回族。娄子匡青少年时代即爱上了民俗学。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他就从事民间文学作品的搜集和民俗学的研究。从浙江的宁波勤县到杭州、重庆、台北,他从未间断过对民俗学事业的追求,著作颇丰,成绩显赫。他极富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20世纪30年代在宁波成立了民…  相似文献   

15.
西藏宗教与民间习俗中的象征主义人类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林 《西藏研究》2003,(1):55-63
本文主要从宗教人类学的角度探讨西藏宗教中的象征物及其相关问题 ,认为这方面的研究有助于将西藏的宗教置于中国各民族宗教乃至世界各种宗教中进行比较 ,通过探索其规律及自身的总体面貌来界定西藏宗教到底具有什么特色 ,由此加强我们对藏族文化的深入认识。  相似文献   

16.
清王朝为了维持青海地区的社会和谐稳定,在政策、法律、制度等方面采取“因俗而治”,这种方针也贯彻到司法过程中.在“因俗而治”司法原则下,司法不是目的,稳定社会才是司法的真谛.清王朝在青海地区的司法,不在于如何运用司法权,而是通过司法权来维持社会和谐,试图一视同仁,却忽略一视同“人”的问题,其成败得失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17.
由国家民委主持编制的《民族法制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明确将依法管理民族事务作为我国民族法制建设的一项主要任务,对于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政府”目标的实现,完善民族法制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在当前形势下,健全民族事务管理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实施立法后评估制度,加强相关制度建设,建立民族纠纷和涉及民族方面群体性、突发性事件的应对机制,强化监督检查和问责制度是推进我国民族事务管理法治化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18.
达斡尔族是在我国最北方从事农业的民族,有着很久远的农业历史。达斡尔族在农业的大田耕作、园田耕作、农产品加工、节气、测农事、禳灾祭祀等民俗中,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在达斡尔族农业民俗中承传着古老农业民俗中物质及精神的成分,有着丰富的内涵,凝结了世代达斡尔人在生产实践中的探索与创造,是对人类文化的一份贡献。  相似文献   

19.
突厥丧葬风俗经历了一个相当复杂的变化过程,一方面其礼仪和习俗事项因层层积累而逐步丰富深厚,另一方面其葬法在树葬、火葬和土葬的转变中参差交错.本文着眼于突厥民族自发轫、兴起至亡国前后数百年的历史跨度,以变化的观点来探讨突厥丧葬在习俗积累、葬法演变两方面的问题和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