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人情消费作为农村社会的一种传统人际交往方式,一直是农村社会稳定的粘稠剂。随着时代变迁,在传统性因素和现代性因素的双重冲击下,农村人情消费的"情感性"动机逐渐弱化而"功利性"动机日趋上升,农村人情消费开始呈现出一种"关系化"的倾向,主要表现为:一是村民根据关系的亲疏远近决定是否随礼及随礼的数额;二是为了"拉关系"、"攀关系"而进行人情消费。通过分析当前农村人情消费"关系化"的现状及原因,以期对引导农村居民形成合理健康的人情消费观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论农村人情消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农村人情消费日益变味走调,给农民带来极大的负担。这种现象的出现有多方面原因。改变农村人情消费不文明的现象有外生性变迁和内生性变迁两种途径,外生性变迁需要政府加强管理和引导,内生性变迁需要充分发挥农耕文化的积极作用,努力促成农村人情消费文明。  相似文献   

3.
人情是中国社会普遍的民俗现象。近年来,中国农村人情出现了一种变异现象,但这种人情变异并不是全国农村的普遍现象,它在以人情作为社会最主要连接纽带的原子化农村地区最容易发生,而在以血缘作为社会基本结合方式的宗族型农村地区较少发生。原子化农村地区的人情变异主要表现为人情的周期、规模、金额、对象、名目、仪式等方面的总体性变化,其实质是规范人情现象的法则由村落公共规则蜕变为个体偏好,个体偏好大行其道从而直接导致人情的变异。而规则之所以蜕变,根源在于原子化农村地区缺乏超出个体家庭之上的结构性力量,公共规则因而缺少生存和支撑的土壤。  相似文献   

4.
张丽娜 《南方论刊》2012,(11):38-40
中国是重人情,讲究礼尚往来的民族。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农村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情消费在农村愈演愈烈,名目越来越多、数额越来越大、功利性越来越强,日益变味异化。农村非理性人情消费深受传统文化、攀比心理、盲从心理等因素的影响。为此,要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树立文明的人情消费观念,实现农民的自我约束,抵制不良的人情消费,推动农村人情消费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5.
"人情"是中国民间的一种普遍习俗,有着经济互助和社会整合功能。当前宁波农村的仪式性人情正日益丧失这些功能。由于仪式性人情场合的送礼数额非常高,招待客人的酒席标准也很高,处于村庄底层的村民根本操办不起,也无法广泛参与。因此,仪式性人情越来越成为村庄富裕阶层和小康阶层的"表演",中间阶层可以勉力参与,贫弱阶层只能退出。人情越来越成为村庄经济分层的社会确认方式,并异化为阶层排斥的一种手段。这固然因为宁波村庄内部出现了经济分层,也因为村庄内部不存在强大的内生结构性力量。  相似文献   

6.
农村社会流动的考察——教育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乡土社会,家族村落文化构成了它的文化基础,人情、面子是这个熟人社会的地方通货;生产力发展引发的大规模农村社会流动从多方位改变了这种关系,产生了多重作用,也使教育在农村社会流动中呈现出一些独特的动力特征.  相似文献   

7.
面子文化产生根源及社会功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心理现象,面子文化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日常社会生活.面子文化的产生与儒家传统文化、耻感文化、社会取向的文化以及中国是人情社会有极大的关系."面子"的符号象征功能、社会交换功能和社会控制功能不仅调节了中国人的相互交往关系,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相似文献   

8.
人情历来是中国人都具有的普遍的价值观念,它不仅是中国人生存和发展的特殊模式,而且是极其重要的待人处世之道。人情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构成中华文化的重要源流。较比其它民族和地区、中国的人情文化似乎有着更为独特也更为成熟的形态。人情文化自身又是一个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人情消费正从原来的"礼尚往来"向一种畸形化的方向发展。这一变化的发生,使人情消费在农村社会关系生产、村落成员情感维系中的作用不断丧失,农村中的个人和社会均陷入难以自拔的怪圈。农村中人情消费的异化既与我国农村社会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变化以及"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的影响分不开,同时,也与我国农村社会"差序格局"的特点和人情消费的面子观继续发挥作用密切相联。这种消费方式必须引起人们的重视,否则它将极大地腐蚀农村的社会风气,影响农村的稳定和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农民组织是农村的新社会力量和治理主体.要改变当前农村社区治理缺失的普遍现象,必须凸显农民组织化的主体地位和治理功能.为实现农村社区善治,要处理好社区自治与乡镇政权管理、农民组织与村党组织、农民组织与家族宗族共同体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城与乡的文化冲突——农村题材电视剧中的城乡对立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城乡的分野诞生以来,城与乡的文化冲突便一直存在。在中国电视剧艺术的叙事主题中,城乡冲突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农村题材电视剧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农村题材电视剧中城乡对立的叙事主题,阐释了城乡冲突的历史背景和原因,指出农村与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失衡是农民向城求生的主因,而大多数农民在城市中的生存状况却不容乐观,进城农民的自我奋斗大多以悲剧的方式黯淡收场。农民向城求生的叙事,在直面进城农民严峻的生存现实方面勇气可嘉,但在对待城乡文化的态度上却存在一些偏颇之处,普遍缺少一种文化建构意识。创作有利于城乡文化互动和建构的作品,最大限度地发挥电视剧的社会功能,将是未来此类作品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呈现出扩大的趋势。加快农民收入增长,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对于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实现农民增收,应抓住主要矛盾,采取制度和政策创新、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以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等措施。  相似文献   

13.
和谐新农村的环境法制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建设新农村日益成为社会焦点的今天,农村和农民越来越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在交错复杂的农村社会现象背后,农村环境和生态保护问题却常常在各种制度环境和政策背景下被遮蔽或淡化。农村环境问题已经触目惊心,数亿农村人口生存环境恶化,健康受到危害,且纠纷频发,成为社会一个非常不和谐的因素,成了建设和谐新农村的一大障碍。基于对现行环境法制度在农村的适用性的深思,本文用和谐社会的理念对现行农村环境法制进行了一番审视,并对农村环境法制建设提出了一些参考意见,期望对构建和谐新农村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创建学习型农村是对人力资本理论的有效回应,有助于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学习型农村的基本特征是:终身学习的教育网络已经建立、尊重知识的学习氛围蔚然成风、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率先成立、生存状态的学习理念已成共识、休闲娱乐的文化品位明显改善、农村人口的受教育水平普遍提高。创新学习型农村,需要构建完善的保障机制、高效的运行机制和科学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5.
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理论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但城乡二元结构一直是制约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瓶颈。鉴于此,中央提出了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时代命题。在此,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战略提出的背景与过程、与"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相关的几个概念及其关系、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主要内容等问题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6.
试论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经济发展的总目标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 ;基本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管理素质、促进科教事业发展、完善经济体制 ;理论目标是摆脱贫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构建优势产业体系、培育内生增长能力 ;市场目标是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市场份额、推动产品差别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从我国乡镇财政现状看巩固基层政权和加快农村发展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许多乡镇(包括发达地区的某些乡镇)债台高筑,财政压力越来越大,财政赤字和负债令人惊异,日常工作的运转几乎难以维继,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处于停滞半停滞状态,政权建设面临严峻挑战,严重阻碍了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进程。走出乡镇财政困境,巩固乡镇政权和加快农村发展,是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应有之义。乡镇财政与政权建设中所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是前进中的困难、发展中的问题。从根本上讲,解决问题要靠经济发展,同时要实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8.
没有农村的小康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不可能实现。农村进入小康是整个中国全面进入小康的重要标志。本文从云南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出发 ,分析了云南农村与全国、云南城乡以及云南各地区农村之间在迈向小康社会的过程中 ,呈现出经济社会发展的极大的不平衡性 ,提出建设云南农村小康社会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建设新农村——解决黑龙江“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正处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最佳时期."三农"问题的解决既在"三农"之外又在"三农"之中,我们必须两条腿走路:既要依靠城市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又要依靠农村和农业的发展来解决"三农"问题.当前,建设新农村不失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黑龙江作为全国农业大省,可以尝试在建设新农村方面为全国探索出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20.
加强农村公共服务:缩小我国城乡差距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公共服务城乡失衡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缩小城乡差距的深层次原因。目前我国城乡失衡主要表现在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不到位,对农民的公共服务水平大大低于对城市居民的公共服务水平,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相比严重滞后,农村居民在公共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方面与城镇居民相比存在巨大差距。要针对当前农村公共服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切实措施,加大农村公共服务的力度,为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