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正>"物竞天择"是达尔文进化论中最为著名的观点,对身处职场的职业经理人也同样适用。本文借鉴成熟生态学中的生态位理论对职业经理人的生存环境进行了模型构建,希望能对我国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完善、职业 相似文献
3.
企业核心员工流失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企业人才竞争日益激烈,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越显重要,人力资源将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企业获取利润的重要手段。企业间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企业如何实现有效管理机制使员工在实现自身利益的同时,为公司创造更大的价值是人力资源管理者的首要任务,关注核心员工自然地成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重点。 相似文献
4.
中国知识员工反生产行为分类的探索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多维尺度法,通过4项探索性研究,探讨知识员工反生产行为的分类。子研究1系统地梳理知识员工反生产行为的表现形式,得到66种反生产行为;子研究2运用多维尺度法对66种反生产行为进行分类,得到反生产行为的空间分布图;子研究3运用专家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对反生产行为分类维度的命名依据;子研究4通过聚类分析,确定对4种反生产行为进行命名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知识员工反生产行为可以从危害程度、不道德程度两个维度进行分类,包括针对他人、针对组织、消极式针对任务、激进式针对任务等4类反生产行为。比较简洁、清晰地梳理了知识员工反生产行为的总体层级体系,不仅能丰富反生产行为理论研究,而且也对中国知识员工反生产行为管理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企业人才的争夺,更准确地说是企业核心员工的争夺。所谓核心员工,是指那些具备较高的专有技术和技能,或者具备行业内丰富的从业经验及杰出的经营管理才能的人或在某些方面"不可替代"的员工。核心员工是企业的稀缺资源,通常企业80%的价值和财富是由最核心的20%员工创造的,这些员工是核心能力的主要来源,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一旦核心员工流失,会给企业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因此,避免和预防核心员工的流失,是企业管理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7.
企业生态位K-r选择策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企业生态位是企业在特定时期特定生态系统内与环境及其他企业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占据的相对地位、企业在自然选择过程中,经历长期对市场环境的适应,分别形成K策略企业和r策略企业以及K-r策略连续系统.根据企业生态位K-r产业分类策略对我国制造业进行研究.发现我国制造业集中水平与K-r产业分类吻合程度较差,大中型企业行为远离企业生态位K-r策略.经济主管部门应当努力消除现存的r和δr产业的大型企业,提高K和派产业的集中度.以促进制造业稳定、协调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8.
9.
现代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因素就是员工,尤其是核心员工。因此,如何管理和激励核心员工,最大限度的留住核心员工,并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核心员工的激励措施包括:煤炭企业核心员工的激励,煤炭企业核心员工激励的选择。煤炭企业核心员工的制衡有严格招聘、适当分权、培育内部人才市场、依法管理与制衡等措施。留住核心员工的措施主要有提高核心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建立并实行决策参与机制、制定明晰的绩效考核目标、提高核心员工工作的安全感。核心员工的动态管理有增加沟通、定期评估等方法。 相似文献
11.
高校学科建设系统作为一个复杂的适应性系统,其进化、发展与自然界的进化、发展存在诸多相通之处,具有一般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遵循生态学中的生态位理论。借鉴生态学中的生态位理论,基于生态仿生学原理研究新疆高校学科生态位及其竞争态势,既是对生态位理论应用的有益尝试,又是对新疆高校学科建设与发展、管理决策等实践的探索创新。 相似文献
12.
企业群体行为变化的定性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定性模拟技术在处理不完备知识和深层知识等方面独有的优势,将定性模拟技术应用于企业群体行为的研究,为复杂管理系统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有用的工具。针对一个群体工作过程模型,结合专家知识、概率分布设计了模拟规则并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比较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13.
以组织行为和管理理论中关于群体内聚力的讨论为基础,实证探讨了中国酒店企业中,领导行为与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对群体内聚力的影响,以及群体内聚力与员工工作满意感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人际关系、任务导向型领导行为和体恤支持型领导行为会正向影响群体内聚力,但创新适应型领导行为对群体内聚力的影响不显著;群体内聚力对员工工作满意感有显著正向影响;群体内聚力对于人际关系和员工工作满意感之间的关系,以及任务导向型领导行为和员工工作满意感之间的关系有完全的中介作用,对于体恤支持型领导行为和员工工作满意感之间的关系有部分的中介作用,但对于创新适应型领导行为和员工工作满意感之间的关系却无中介作用.最后,讨论了研究结果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风险企业内生核心竞争力构建及其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提升问题,是促进中国风险企业健康发展必须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通过对风险企业特征的界定,选取41个中国成功风险企业企业家访谈录作为样本。首先采用文本信息挖掘方法,提炼出风险企业内生核心竞争力因子,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来研究风险企业核心竞争力,并对每个因子给出具体内涵解释;然后用聚类分析方法,将中国成功风险企业分成四大类,分别给出每一类企业内生核心关键因子构成;最后通过构建BP神经网络模型帮助相关企业合理定位,辅助其建立适合企业发展的内生核心因子,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企业核心竞争力三维评价模型与实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总结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三个层面分析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采用系统的思想提出了一种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三维评价模型,并给出了综合评价核心竞争力的最优点法。在此基础上深入讨论了该模型的投影操作。最后以证券公司为评价对象给出了上述模型的应用过程。 相似文献
16.
IT企业技术员工离职意图路径模型实证研究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3
本文以来自西安15家IT公司的470名技术员工为样本,采用OLS回归分析对Price离职意图路径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主要发现:该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本研究样本的离职意图;单调性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受到单调性相应价值观的调节作用,分配公平性和晋升机会对组织承诺度的影响受到这两个变量相应价值观的调节作用;组织承诺度、工作满意度、工作寻找行为、机会、工作投入度、期望匹配度、积极情感、职业成长度、晋升机会和工作单调性等十个变量被辨识为离职意图的主要决定量。 相似文献
17.
技术能力演化路径与利基市场选择:MY公司的案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一个具有50年发展历史的典型案例开展研究,通过访谈、实地研究、历史与档案数据等研究方法以及3个历史阶段的划分,考察了技术能力与利基市场之间的动态演化关系。根据利基企业在不同阶段的研究,得到了4个结论:①在创业初期(或进入新市场),成功的利基企业选择利用仿制能力,通过差异化进入低竞争和高盈利的产业环节;②进入成长期,利基企业技术能力通过扩散提升,倾向于进入多利基市场;③适度进入多元化市场与企业的技术能力提升呈正相关关系,过度进入多元化市场与企业的技术能力提升呈负相关关系;④进入成熟期,利基企业通过互补性资产的选择和自主创新,获得核心技术能力,收缩并专注于核心利基市场。基于上述结论,归纳出技术能力演化路径与利基市场选择的动态演化模型。 相似文献
18.
随着企业非市场行为在竞争中越来越显著的作用,将非市场行为分析纳入传统的竞争互动的框架中,探讨其与市场行为如何在竞争过程中互动,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新方向。本文采用结构内容分析法,以中国典型房地产企业为例,研究企业市场与非市场竞争行为及其互动规律。文章的结论补充了传统竞争互动理论基于市场行为的单一性,为进一步研究中国转型时期企业的竞争互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例支持。 相似文献
19.
本文应用中国企业的全球营销战略模型(CGMS),选取在国内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IT、生物制药等高科技企业为调查样本,对其全球营销战略与内外部关键影响力因素关系的机理进行探索性检验,找出制约高科技企业提升全球营销战略表现的瓶颈因素,并据此给出若干建议和对策,以期对我国高科技企业提升全球化战略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This research explores procurement strategies for multi‐item requests for quotation (RFQs) in business‐to‐business (B2B) markets using responses from 825 purchasing professionals. The study first establishes procurement strategies that differ based on their level of strategic emphasis, i.e., the importance that is placed on the pursuit of four strategic objectives. Underlying objectives, which are obtained via factor analysis, include the focus on price, security of supply, internal procurement efficiencies, and bundle building. Next, cluster analysis is used to derive prototypical strategic approaches. The three cluster groups that emerge possess the same relative ranking of the four objectives, but differ based on the intensity with which these objectives are pursued. The clusters are labelled as the three strategic groups of strategists, opportunists, and responders. The research then explores, using an industrial buyer behavior lens, 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antecedents in determining a particular strategy.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include purchase importance, market uncertainty, supply base availability, buyer bargaining power, item experience, and supply base experience. Finally, the study tests the impact of procurement strategy on the buyer's perceived performance, suggesting that strategists, placing more emphasis on the pursuit of strategic sourcing objectives, achieve better performance than opportunists and responder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