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构建责任政府视角下提高政府公信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责任政府是现代民主政治的要求。现在民主行政的价值取向从政府本位转向社会本位,由官本位转向民本位,它要求建立积极回应公众要求,向公众负责的责任政府。政府的公信力是政府获取公众信任的能力,是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石和核心,是政府责任行为的外射,是责任政府权威的重要来源,是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重要变量.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的途径应从提高公民的认识能力,培养公民和全社会的诚信意识,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几方面入手,但基于对时代社会、政府和公众三方面原因的分析,政府方面的因素占据主导地位,因此主要应从政府角色出发。  相似文献   

2.
试论政府公信力的生成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公信力作为一个政治心理范畴的概念,体现的是政府通过自身的公共行政行为赢得社会公众对其信任、支持与认同的心理状态,本质上是一种政治认同。政府公信力的生成有赖于政府治理的有效性、公共规则体系的公正性以及掌握意识形态资源的丰富程度。有效性反映政府满足社会公众公共需求的水平,与政府治理能力和绩效密切相关;规则体系的公正性,要求政府权力的来源与运作遵循一定的程序与规则,涉及到制度创制与运行的公正性和规范性;意识形态资源基础,表明政府公信力的生成离不开从公众的政治信仰、政治价值取向等理念层面获取支持,三者分别构成公信力生成的利益、制度与价值认同基础。其中,利益认同是基础和前提,制度认同是关键,价值认同是核心。  相似文献   

3.
《社科纵横》2019,(12):54-58
本文基于公共服务补救、权利感知建立了公众满意度、公众感知质量和政府公信力之间的关系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公共服务正向影响服务质量感知和公众满意度,公共期望负向影响服务质量感知和公众满意度,公众满意度在服务质量感知和政府公信力之间起着中介作用,服务补救、权力感知分别正向、负向调节公众满意度与政府公信力之间的关系。基于此,提出政府公信力的提升措施: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来提升公众满意度和政府公信力;提升服务补救,降低权力感知,坚持执政为民,让人民满意。  相似文献   

4.
行政执法作为政府机关大量的经常性的活动,其能否获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直接关系到政府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并且影响政府公信力。但由于种种原因,造成行政执法公信力的缺失,产生许多危害。因此,需要采取对策,提升行政执法公信力。  相似文献   

5.
叶蔚云 《探求》2014,(6):41-45
"PX事件"中政府公共关系的失败,是因为政府缺乏社会公信力,而政府公信力的提高又需要有成功的政府公共关系。笔者认为,政府的施政可分为一般施政与特殊施政,只要搞好一般施政,利用自发公信力所提供的基础,搞好政府内部公共关系,就可提高政府的继发公信力,为政府展开对外公共关系、推动特殊施政打下基础。在深化改革的环境下,政府公共关系还要克服自身的短板,才能有效地提高政府公信力。  相似文献   

6.
戴武堂 《创新》2010,4(1):87-91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和谐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必须提高和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因此,有必要研究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的关系,衡量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的指标体系,分析提升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的障碍因素,探寻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自媒体时代传播方式变革的工具原因和转型期公众对政府信任度降低的社会原因将政府推入“塔西佗陷阱”。新时代“塔西佗陷阱”表现为公众对政府政策、政府官员和政府表态的不信任,并具有归责的习惯性、意见的集合性、态度的刻板性等特征。政府若想破除官民之间不信任的坚冰,摆脱“塔西佗陷阱”,必须学会及时应对新情况,把握话语权;积极利用新媒体,发挥“政”能量;努力塑造新形象,维护公信力。  相似文献   

8.
关保英 《求是学刊》2013,40(4):82-89
行政公信力是道德准则和法律准则的统一,具有重树政府形象、建立新的行政权力模式、和谐公众与政府公共关系的价值。然而关于行政公信力,理论界还没有一个合理的解读。行政公信力作为一种行为状态,反映的是行政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的双向信任关系。具体范畴包括:作为严格执行力的行政公信力、作为严格确定力的行政公信力、作为严格信守力的行政公信力和作为严格承诺力的行政公信力。  相似文献   

9.
我国社会信任与政府信任呈现出典型的差序格局及反向差序现象,它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社会信任与政府信任中不同的行为方式、关系结构、承兑机制以及信任维系机制的差异。特别是我国权力与资源层层集中的管理体制、有序化的信息传播机制以及历史形成的权威主义文化对人们的社会信任和政府信任结构具有深刻的影响。在急剧的社会转型和现代化过程中,我国既要扬长补短,不断强化和提升社会政治信任水平,也要除旧布新,继续推动社会政治信任的转型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权益受损对政府信任的影响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益受损对于政府信任的影响可以分为直接性影响、 传播性影响与归因性影响.权益受损的经历会使当事人的政府信任度明显下降,这是其"直接性影响".除此之外,它还会影响其他社会成员对相关信息的选择性接受,影响到其他权益受损者对于自身经历的归因,从而对政府信任度产生"传播性影响"与"归因性影响".基于"中国社会态度与社会发展问卷调查(2015)"数据,利用多水平模型统计方法,上述判断得到了验证与支持.  相似文献   

11.
池上新 《社会》2015,35(2):166-191
本文利用CGSS2010的数据,考察市场化背景下中国居民政治价值观的变化及其对政府信任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随着市场化的推进,居民权威主义的政治价值观明显趋于弱化,但民主主义的政治价值观没有统计上的显著变化;第二,中国居民政府信任水平的东、中、西区域差异显著,市场化进程与居民政府信任水平呈线性递减关系;第三,权威主义的政治价值观对居民的政府信任水平有促进作用,但这种正向影响会随着市场化进程愈发弱化,而民主主义的政治价值观对居民的政府信任水平不具有统计上的显著影响。文章最后指出,中国居民当前的政治价值观可能正处于过渡期,这种“过渡型”政治价值观既包含对传统权威主义的高度认同,也隐含现代民主主义精神。此外,在市场化改革背景下,理性思维日益占据主导地位,因此,提升政府信任的最直接途径可能还在于提高政府工作绩效。  相似文献   

12.
随着大众自主意识的增强及公共政治参与水平的提高,我国政府朝着一个更具现代意识的服务型角色转变,尤其在政府的信息传播层面,政府与公众间相互认知、参与及互动成为政府治理变革的重要属性。政府部门通过数字信息服务平台,从公共信息传播的后台走向前台,改变了与公众的沟通方式,政府信息平台因此成为消除信息不对称、防止公权力异化的公共平台。公信力作为政府信息平台建设的核心内容贯穿于政府传播活动全过程,传播格局的转变为政府信息平台公信力建构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本研究以公共信息供给格局变化为切入点,探讨政府信息平台公信力建设面临的现实挑战以及应对策略,以期更好地实现政府信息平台与公众间互信度的持续提升。  相似文献   

13.
司法公信力是指司法权凭借自身的信用而获得公众信任的程度,是一种具有信用和信任双重维度的共性力量。当前,影响司法公信力提升的原因较多,因而,通过保证公正司法来提高司法公信力,需要从完善司法公开制度、加强司法队伍建设、加强司法宣传工作、重视发挥律师作用等四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4.
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政府利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征收城市房屋行为的公共利益标准是,基于公用事业需要或紧急状态、具有必要性以及征收行为的直接公益性目的等.对公共利益的认定程序是公信力的基础,主要可分为行政程序和司法程序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宋彭  王伟 《创新》2007,2(2):86-91
政府绩效改革是西方国家在新公共管理思潮影响下风靡起来的一项管理改革举措,旨在提高政府机构的效率和公信力。作为“重塑政府”活动的重要内容,政府绩效评估在英美等国都得到了很大发展。本文主要介绍了政府绩效评估在英国、美国、澳大利亚、韩国的实施过程,从而为我国政府绩效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借鉴,以期全面提高我国政府的执行力。  相似文献   

16.
吴秋萍 《探求》2022,(6):111-116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瓶颈是体制差异较大,在大湾区内促进数字政府建设,需要注重对数据信息的所有权进行有效确认。另外,数据处理的过程中也要保证可行性与可控性,数据本身同时要符合安全的要求,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信任体系尤为重要。区块链技术的出现对攻克这些难题起到了积极作用,该技术依托自身的强大功能达到去中心化、去信任等目标,为数字政府提供包括分布式的数据确权认定证,保障信息完整、安全、共享之余,构建数据信任体系架构并输出信任服务,从而构建强有力的粤港澳大湾区数字政府信任体系。  相似文献   

17.
进入新的世纪以来,个别地方政府面临的信任危机日益突出,一个突出表现是各种形式的针对地方政府的群体性事件不断发生.这类事件具有非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对抗性不断增强、互联网推波助澜、可控性弱和代价沉重等特点,并且呈现出从心理能量到社会行动、从旁观者到参与者、从单一个案到连锁反应、从具体直接诉求到抽象间接诉求、从政府信任危机到政治危机等趋势.要想从根本上防止和治理这类群体性事件,必须以政府的转型促进政治信任关系的转型,以制度信任的重建保障和带动特征信任和过程信任的重建.  相似文献   

18.
舆论对厦门大学赵玉芬院士、袁东星教授关于PX项目危害性、选址要求言论的传播,建构了“PX项目魔咒”.魔咒在厦门PX项目事件生效后,传染到其他PX项目所在城市并奏效.借助自媒体,有关PX项目的舆论得以聚集聚变,其非理性成分超过理性成分,形成倒置的“沉默的螺旋”;信息公开的滞后性导致民众与政府关于PX项目信息的不对称,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导致政府陷入“塔西佗”陷阱.非理性与滞后性两者互相建构,是“PX项目魔咒”屡屡奏效的根源.要破解这一魔咒、重树政府公信力,需引导舆论趋于理性、信息趋于公开透明,搭建政府、民众、媒体、知识阶层之间理性互动交流的平台,把矛盾“从暴力层面”降低到“讨论层面”.  相似文献   

19.
全媒体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重塑了社会结构与组织形式,在这种语境下思考政府信息公开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中国政府信息公开呈现出参与交互、多元融合与主动有位的特点,然而全媒体降低了政治参与的准入门槛,微政治时代的信息生产、传播和接收的低成本也给政府信息公开带来一定的挑战。因此,政府从制度和能力等方面不断提高政府信息的影响力、公信力和传播力是可能的破题路径。  相似文献   

20.
《社科纵横》2015,(6):67-71
在法治社会,规则之所以能够得到遵守,靠的就是平等适用、一体遵行。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如何加强对政府的社会事务管理,维护人民权益,提升民族对政府的认可度和满意度,是一直以来困扰政府的突出问题。依法行政,是树立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政府公信力最重要渠道,更是法治提升和维护政府公信力的重要保障,法治基础越坚实,政府公信力提升的空间就越大。要加快建设政府依法行政,为政府公信力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