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日本是世界第六位人口大国,1979年总人口已达1亿1,613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超过300人,居世界第五位。类似日本这样国土狭小、资源贫乏、人口众多、人口密度极高的资本主义国家,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不可避免地存在和面临着迫切的、严重的人口问题。 但是,日本在战后仅仅用了10年时间,就迅速实现了由高出生、高死亡到低出生、低死亡的人口类型的转变,并且使低水平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保持到现在,取得了世界人口史上罕见的成功。  相似文献   

2.
日本人口学学会会长、日本人口审议会副会长、日本大学人口研究所顾问黑田俊夫教授,于1981年8月31日至9月4日,来吉林大学人口研究所访问。在访问期间,黑田俊夫教授介绍了日本人口学研究的现状、日本的主要人口学研究机构和人口学研究所面临的新课题,并就吉林大学人口研究所与日本大学人口研究所之间的相互合作,提出了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3.
一战后日本人口的演变首先表现为出生率的急剧下降。如表1所示,这个变化发端于1947年~1949年婴儿高峰期之后;1950年即已下降到3%以下,1955年进一步跌落到2%以下,并且直至1975年始终稳定在1.7~1.9之间,七十年代后半期以来,下降势头越发明显,目前已在1.1%上下浮动。在此附带说一句,1966年的出生率之所以异常低下(仅达1.37%)其原因在于这年刚好碰上六十年一度的“丙午年”;按照日本人的迷  相似文献   

4.
西亚是一个独具特点的地区,它包括十七个国家,即北部高地的土耳其、伊朗和阿富汗,“肥沃新月”地带的伊拉克、约旦、黎巴嫩、叙利亚和以色列,南部阿拉伯半岛上的沙特阿拉伯、阿拉伯也门、民主也门和巴林、科威特、阿曼、卡塔尔、阿拉伯联合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南斯拉夫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中心编写的一份研究报告的摘要,曾提交给1974年在布加勒斯特召开的世界人口会议,作为介绍南斯拉夫人口状况的材料。文章从若干方面介绍和分析了南斯拉夫人口在过去五十年来的变化发展、目前状况及未来趋势的预测,值得我们参考。  相似文献   

6.
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来自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作为消费者的人口的增长,即总人口的增长;第二,作为生产者的人口的增长,即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第三,作为现实生产者的人口的增长,即就业人口的增长。 一、作为消费者的人口的增长——总人口的增长 战后日本人口增长有过两个高潮。第一个高潮为1945~1955年。在这个时期,由于大量海外人员遣返和战后的“婴儿热”,再加上人口死亡率迅速下降,使人口大幅度增加。据统计,1946~1955年,人口出生率一直在20‰以上,而死亡率却从1946年的19‰下降到8‰。因此,在这十年中,自然增加人口数达1,259万人,再加上社会性增加人口502万人,共计1,761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76万人。  相似文献   

7.
<正> 战后日本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幅度,如同它的经济增长速度一样,均在资本主义世界名列前茅。据日本官方统计数字,在1947~1986年的40年内,日本人口出生率从34.3‰猛降到11.4‰,妇女终生生育率由4.54人锐减为1.60人。目前,日本巳象许多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那样,疾步迈入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吊钟型”人口结构的高龄化社会。然而,日本人口发展史告诉我们,日本也曾是一个高出生、高死亡、高增长的多产系民族。在1870~1950年的80年间,年均出生率高达34.4‰。明治维新初期,日本政府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的方针下,大力推行奖励生育政策,严禁堕胎、溺婴。后来,随着军国主义的极度膨胀,为了生产更多的战争炮灰,  相似文献   

8.
<正> 战后日本人口出生率下降十分迅速,并且很快相对稳定下来。这对当时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起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为什么日本人口出生率能够迅速下降,并且长期保持着稳定下降的趋势?这是很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及其总趋势战前日本是个人口出生率很高的国家。它当时每年人口的出生率一般都保持在30‰左右的高水平上。战后初期,由于日本当时曾出过一现个“生育高峰”,人口出生率连续几年都超过33‰,比战前的平均人口出生率还高。例如1947年,日本人口出生率为34‰,已接近战前出生率最高点(1920年为36.3‰)的水平,甚至超过某些发展中国  相似文献   

9.
人口问题既是社会问题,也是重要的经济问题。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任何一个国家人口的发展状况,对该国的经济发展都有重大的影响。二次大战后,发展中国家人口的高速增长、城市化和年轻化,直接延缓了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而战后,发达国家人口发展的特点与发展中国家有什么不同?发达国家在不存在影响经济发展的人口问题?这些都是大家极为关注的。与发展中国家相比,战后发达国家人口发展有下列诸特点:  相似文献   

10.
战后三十七年来,日本人口有了很大的新发展,并且经历了人口激增、增长率锐降、稳定低增长和出生率再度下降四个发展阶段。这个时期尽管后来出生率一再下降,但其人口的总增长速度却大大超过同期欧美主要国家,而且人口素质提高的速度和人口构成的变化,也比战前快得多。这样,一方面在日本形成了一个空前规模的“人力资源”,另一方面,客观上也形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大的“人口压力”。 战后日本人口的发展,同当时的经济恢复和工业现代化,曾发生尖锐的矛盾。但是,日本很快就摆脱了当时形成的“人口压力”。后来由于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和人口增长率的下降,使人口同工业现代化的矛盾得到了缓和。六十年代以后,不仅没有造成相对过剩人口的进一步增加,反而得天独厚地利用了这个空前雄厚的廉价人力资源发展了当时日益现代化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1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新的历史条件和国际环境下,意大利资本主义经济有了新的发展,六十年代初,曾出现所谓“经济奇迹”。目前,意大利属于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之列,就工业生产产值而言,在资本主义世界居第六位。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战后,意大利人口发展也呈现了新的趋势和新的特点。在我国人民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阔步前进的今天,考察战后意大利人口发展的新现象及其同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对于制订我国的人口政策和与此相适应的经济政策,有效地控制人口的增长,将具有某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正> 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农村人口向城市急剧集中,导致山区、村落人口日趋减少,老龄人口增多。结果引起了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日本政府和民间团体都十分重视这一问题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过疏问题的产生人口过疏是和人口过密相对而言的。其表现可从人口、社会和经济等方面加以概括。从人口侧面来说,地域人口在某段时期内持续地急速减少,引起该地域人口构成发生了  相似文献   

13.
(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国经过1947—1949年的人口激增时期,开始了由高出生率向低出生率的人口转变。1947年日本人口的出生率高达34‰;1950年则下降为28‰;至1957年时进而下降到17‰;死亡率则从1950年的10.9‰的低水平进而降低到1957年的8‰。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内,日本人口便由高出生、高死亡进入了低出生、低死亡的人口再生产类型,从  相似文献   

14.
人口的高龄化 在近代社会以前,人口动态是多生多死,到了近代社会,人口动态就是少生少死了。从近代社会以前的人口动态向近代社会的人口动态的转变,称为人口革命或人口转换。一般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近代化而引起人口转换,这多见于各国的人口历史。人口转换过程的前一阶段,首先是死亡率的下降,这是由于社会的近代化和经济的发展,使医药和卫生水平不断提高,从而导致死亡率的下降的缘故。可是,在这个阶段的出生率却依然保持着高水平,所以,当人口动态成为高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组合时,其结果便造成人口的增加。随着人口发展的变化,不久就到了人口转换过程的后一阶段,这时出生率也下降了,死亡率和出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世界上地域最辽阔的一个大洲,亚洲的各个地区和国家及国家集团间不仅保持着不同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特点,它们各自的人口现象:出生、死亡与迁移、人口增长速度与规模、年龄构成的特点与变化等也都不尽相同,有的甚至差别极大。联合国根据不同的人口特点,将亚洲分为两个基本的地区:东亚和南亚。前者的人口1982年为12亿零4百万,占亚  相似文献   

16.
一、人口状况和政府的人口政策 土耳其共和国成立于1923年。1927年举行第一次人口普查。1935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后,每隔5年进行一次。因此,土耳其是迄今为止西南亚地区各国中以现代人口普查方法取得完整的人口统计数据的国家。根据土耳其官方公布的1980年人口普查暂定数,土耳其共有人口为45,217,556人。  相似文献   

17.
1985年9月,我们曾就高明县的人口生态和人口经济问题,进行过短期的调查考察。我们发现,面积不足一千平方公里的高明县,生态系统多种多样。山地、丘陵、平原之间,生产发展比较平衡,人均收入差距不大,1984年均在500元以上,虽然水平不高,但都温饱有余,主要是靠农业收入。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境内仍然山青水秀。虽然仍有大量荒山还没绿化和经营,但植被生长仍属良好。没有出现梅县地区、部分粤北山  相似文献   

18.
<正> 由于人口移动造成的人口增加,为社会增殖。从全世界来看,人口移动并未招致人口的增加,只是居住地的移位而已。但是,从某些国家和地区来看,人口的增殖,不仅依靠自然增殖,也往往依赖于社会的增殖。从地域来看,人口的移动,可分为国内移动和国际移动两种;从时间上看,则有临时移动与季节移动之分。从移动时期来看,每个时代,都有其人口移动的规律。前资本主义时期,生产力相当薄弱,致使生产力扶养不了的多余人口大量外移。例如,在旧中国,山东、河北的人口,向东北地区移动就是如此。  相似文献   

19.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苏联人口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战争结束后,经历近十年之久,1954年才恢复到战前水平。到1984年初,苏联总人口为27,380万人,比1954年的19,100万人增加43.35 %。 战后苏联人口的增长中,国际迁移因素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主要是人口的自然增长。从1950—1982年的三十二年间,人口净增9,029.7万人,比自然增长的累计数9,301.4万人少  相似文献   

20.
1981年,世界人口估计为44.92亿,其中亚洲最多,为26.8亿,占世界总人口近60%,其次欧洲为6.8亿,美洲为6.2亿(北美为2.54亿,拉丁美洲为3.66亿),非洲为4.86亿,大洋洲最少,为0.23亿。亚非拉发展中地区的人口占世界人口近3/4。人口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当代整个世界经济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西方资产阶级有人把发展中国家迅速增长的人口问题称为“人口爆炸”,而把西方工业发达国家人口再生产的不断缩小称为“人口危机”,尽管这些提法是我们不能完全接受的,但是它也反映当代人口问题的尖锐性。本文的目的是想就战后世界人口发展的特点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