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通假字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假字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即通假字与本字在意义上毫不相干,通假字与本字在声音上相同或相近,通假字与本字同时并存。通假字分为实字通假、虚字通假、实字虚字通假三个类型。其读音一般应读本字的音,但为了协韵,读起来上口和谐,也可读通假字的音  相似文献   

2.
王力先生一方面在《同源字典》中提出"通假字不是同源字,因为它们不是同义词,或意义相近的词",即凡通假字双方其意义是一概"不相通不相关"的,另一方面又在其《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将许许多多通假字同时列为同源字,前后相反。从汉代至清代对通假字的注释一般不将其意义相通相关者排除在外,这是已经形成的否定不了的历史传统,所谓"不相通不相关"论不但不符合通假字产生的历史事实,而且更是难以推行的,应当承认通假字与同源字是有交叉的。  相似文献   

3.
郑玄在给《仪礼》作注时兼采今古文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从本字不从通假字:有从今文本字而不从古文通假字者,亦有从古文本字而不从今文通假字者,因为本字更能贴切地表达经义。遍索《仪礼》中郑玄从古文本字不从今文通假字之例凡36条,一一考辨之。  相似文献   

4.
通假字在古代汉语书面语言中是常见的现象,不仅实词用字有通假,就是虚词用字也有通假。这对今人阅读古书会造成很大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探讨辨识通假字方面的文章和著述也不少,但多是从语音方面来探究的,因通假字与本字应是同音字或音近字,因而从音同和音近的关系上来推测通假的可能性是重要的。本文不想从语音方面来探讨,而想从字形方面来探寻通假字与本字在字形上的联系。一方面试图把通假字与  相似文献   

5.
《古代汉语》通假字注释匡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几经修订,并补正了一些以往的疏误,其质量进一步提高,但其在通假字注释方面仍然存在着将同源字、同义词、异体字、本借字与通假字误注等现象。这里分别以同源字为通假字而误注、以同义词为通假字而误注,以及以异体字为通假字而误注等三方面对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通假字注释进行了辨析和匡正。  相似文献   

6.
邦锡良先生等主编的《古代汉语》大学文科最新版教材经过修订,质量进一步提高,但教材在通假字注释方面仍有待商榷的地方,如在“以同源字为通假字、以古今字为通假字、以异体字为通假字和本字借字互倒”方面,将同源字、古今字、异体字等误作通假字及本借字互倒的情况,还有进一步补正之必要。  相似文献   

7.
学术界对古汉字通假(假借)的界定认识不一。本期三则关于汉字通假的“补白”系就目前国内有关权威性的工具书中有关通假字列条例释及名家在注释古籍时对有关通假字的认定加以集释,以助阅读、研究古籍和对通假字的深入探讨。(原朴)  相似文献   

8.
学术界对古汉字通假(假借)的界定认识不一。本期三则关于汉字通假的"补白"系就目前国内有关权威性的工具书中有关通假字列条例释及名家在注释古籍时对有关通假字的认定加以集释,以助阅读、研究古籍和对通假字的深入探讨。(原朴)  相似文献   

9.
学术界对古汉字通假(假借)的界定认识不一。本期三则关于汉字通假的"补白"系就目前国内有关权威性的工具书中有关通假字列条例释及名家在注释古籍时对有关通假字的认定加以集释,以助阅读、研究古籍和对通假字的深入探讨。(原朴)  相似文献   

10.
<商君书>共有通假字67组(99次).本文从<商君书>通假字的使用情况、通假字与本字的分布情况、通假字与本字的对应关系、通假字与本字的语音关系等四个方面对<商君书>中的67组通假字进行了穷尽性分析.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古籍中,通假字的运用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仅《史记》一书中就出现通假字数千处,通假字五百多,本文就《史记》中的“多字一通”现象,分门别类地予以例举和阐释。  相似文献   

12.
王力先生《古代汉语》最新版经过修订,质量进一步提高,但其在通假字注释方面仍有将同源字、同义词、异体字等现象误作通假字及本借字互误的情况,还有通假字未予注释的疏漏,需进一步匡补。  相似文献   

13.
2005年第1期《白城师范学院学报》的《不能混淆同源字和通假字的界限——从两篇文章对两种文字现象的混淆谈起》是从《语文建设》两篇文章中使用的通假字与同源字概念的混淆谈起,主张不能混淆同源字与通假字的界限。考之于语言材料,实际上通假字与同源字是有交叉的。同时对“怎样判断同源字”及一些古今字的例证也提出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4.
论区分假借和通假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假借和通假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现象。第一 ,假借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 ,通假则是一种不规范的用字现象 ;第二 ,假借字和通假字产生的原因不同 ;第三 ,假借字的本字和通假字的本字不是同一范畴 ;第四 ,假借字与本字和通假字与本字的关系不同 ;第五 ,阅读古籍过程中 ,假借字不会造成障碍 ,通假字则会造成极大障碍。因此 ,我们必须明确假借和通假所指的内涵和外延 ,区分二者  相似文献   

15.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中有一篇讨论《诗经》的文字,被题为《孔子诗论》。《孔子诗论》中有大量的通假字。文中对《孔子诗论》中的通假字进行了较为深入全面的分析,指出了这些通假字在声、韵、调三方面所反映出的上古汉语语音的特点;同时也指出,《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这篇讨论《诗经》的文字,在没有弄清它的真正作者之前,题为《诗论》最为确切。  相似文献   

16.
武威汉代医简中的通假字和讹误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武威汉代医简中有大量通假字,也有少量的讹误字。本文对此进行了归纳分析,尤其是对通假字的表现及成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解证。同时结合实例辨析了通假字、古今字、同源字这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文章试图从文字学角度显示武威汉代医简的重要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7.
除了语音方面有联系,通假字和本字在形体和数量对应方面也有联系.在楚竹书文献中,与本字有形体联系的通假字多于无形体联系者,有声符联系者多于有形符联系者,说明竹书书写者选用通假字时倾向于选择形体上有关联的,且主要留意其起示音作用的声符,而不太关注其形符;通假字与本字字形相关与否与本字的存现或后起没有直接关系.大多数字在借为他字时趋向比较单一,活跃度不高;在借用他字来表示时趋向也比较单一,灵活性不强.  相似文献   

18.
中语课本对古文通假字的注释存在着疏误:课文中明显使用了通假字,注释却未予注明。本文针对课本中所涉及的主要例字,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进行辨析论证。  相似文献   

19.
通假字是阅读和研究古籍的主要障碍。对通假字概念的看法,古今学者皆存岐义,只好长期仁智并存。笔者着眼于通假字的广义概念(并包括一些古今字,因为有时古今字难于和通假字截然分开),在阅读古籍时做了集释工作,把训诂学家对同一汉字的通假(假借)解释加以汇集。此前曾发表过《通假字集释》择例的文章,今续以本刊“补白”栏择例刊发“莫”,字通假集释.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论证了:1.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基本特点及其划界原则,2.古字、今字、通假字与所记之词相联系的特点,3.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具体区分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